- 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
- 劉睿敏
- 7085字
- 2023-05-08 17:43:11
引子 與時俱進的奔跑者
起點
2022年的夏天格外炎熱,從7月上旬開始,在川西平原的成都,最高氣溫一再打破當地的歷史紀錄。
經濟情況則寒意撲面。在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影響是巨大的。2月下旬突然爆發的俄烏沖突,又極大加劇了全球能源和糧食供給的緊張程度。
2022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經濟數據。中國經濟上半年同比增長2.5%,二季度同比增長0.4%,是幾十年來的低谷。
同日,距離成都主城區30公里的新津區天府農博園,令人悅目的綠浪也無法抵消熱浪的沖擊。上午11點,太陽愈發毒辣,卻有數百名身著統一短袖運動裝的人在一記響亮的發令槍響后奔走向前。
這支隊伍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領頭,集團主要管理層成員和全球各地十幾萬名員工的代表參加。之前他們剛剛舉行了“新希望集團創立40周年暨第三屆企業文化節”的開幕活動,接著要重走希望路,尋找初心源,開啟新征程。
這支隊伍從天府農博園出發,徒步10公里后,目標是“希望起源地”——位于新津區順江鄉古家村的希望飼料廠。40年前,就在這里,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最早的個體私營經濟的代表之一,“希望”啟航了。
今天來看,市場經濟的法則并不深奧,毋寧說只是一種常識,一種對人性的體察,對人的自由選擇能力的信任。40年前,在一個封閉的內陸省份,在“下海”這個詞還沒有出現,絕大部分人還翹首觀望的時候,在沒有任何經商經歷、關系背景,啟動資金靠幾家人砸鍋賣鐵湊錢的情況下,劉永好和他的三位兄長就放棄鐵飯碗跳進商海,一度引起地方轟動,還是有著令人贊嘆的激情和勇氣的。
這是時代所賦予的勇氣,也是植根在人性深處的探索與創造的力量。
40年彈指一揮間,正是無數像劉氏兄弟這樣的創業者、建設者的努力,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他們自己的命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性演化和在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條件下,中國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財富創造、推動企業家才能發揮的制度環境,這種制度變遷所激發的億萬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中國奇跡”的根源。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人,特別是來自企業家,來自企業家精神,中國領導人多次表述過這樣的思想。2022年7月7日,在東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總理指出,1.6億多戶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的韌性所在,保住市場主體就能支撐穩就業、穩經濟大盤。
劉永好就是活力企業家的一員,新希望就是中國經濟韌性的一例。“重走希望路”上,71歲的劉永好頭頂烈日,大汗如雨,走在最前方。對新希望人來說,這一幕早已見怪不怪。他腳大,穿44碼的鞋,平常出差、下豬場、去工地,永遠都是他走得最快,很多人甚至得小跑著才能跟上,女同事更是掌握了經驗——不能穿高跟鞋。
從1982年到2022年,這雙“農民的大腳板”,已經帶領新希望行穩致遠地走過了40年。在中國民企發展史上,經歷40年風雨而不倒的標桿企業,猶如四川大熊貓一樣珍貴。而不僅屹立不倒,還能不斷創新、越做越大越強越優的,更是稀少。
劉永好剛剛在大會上做了“以創業心求發展,四十年從‘新’再出發”的演講。他說,新希望集團從新津一個家庭小養殖場起步,用40年的時間走到今天,實現了四川本土企業世界500強零的突破。這是時代發展的機遇,也是所有新希望人努力奮斗的結果。
這家在全球擁有超過600家分(子)公司的大型跨國企業,擁有世界第一的飼料產能、中國第一的禽肉加工處理能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綜合供應商之一。在2022年8月公布的新一期《財富》世界500強中,新希望集團以391.689億美元的營收位列第356位,較上年上升34位——也是食品生產領域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
“創業難,守業難,持續發展更難。我們如何保持創業之心,以攻為守,創造更大價值?”在大會上,劉永好拋出了一個沉甸甸的問題。
幾千年來,“看天吃飯”都是農牧業的宿命。對農牧企業來說,最近兩年的“全球糧食供應緊張”“新冠肺炎疫情”“豬周期”“非洲豬瘟”四重危機猶如豺狼虎豹,讓整個行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創辦于1982年的新希望到2022年創業40年,并實現了40年贏利。就近的2020年,整個新希望控股集團實現稅后利潤100.8億元。但2021年,旗下農牧板塊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股票代碼000876)因為前述疊加危機出現歷史上首次虧損,致使整個集團利潤下降到2.3億元,為20年來最低,這也讓管理層,尤其是農牧板塊管理層備感壓力。
這次風暴是全行業的。對比同行來說,新希望六和的虧損程度并不算最多:溫氏股份2021年營業收入649.63億元,虧損超133億元;正邦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476.7億元,虧損188.19億元;2022年上半年中國幾乎所有養豬企業和養殖戶都巨額虧損……整個行業何時復蘇?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新希望人面臨著新的發展難題。
極端情況下的虧損只是一面,企業要基業長青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新希望是一家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以農牧、食品制造為主業的,十幾萬名員工中70%以基層產業工人為主的傳統企業。和其他傳統大企業一樣,這樣的組織也面臨著“大象”轉身慢和如何適應互聯網、新消費等難題。新希望還能怎樣干出“新”希望?
這不僅是新希望人的提問,是上下游合作商的疑問,也是時代的拷問。
劉永好和新一代團隊將如何作答?
時代
新希望集團成立40周年的主題詞是“I hope”(我希望)。
在劉永好看來,企業和企業家都是時代的產物。40年來的困難、風險、挑戰,不過是家常便飯,但他和所有新希望人都是幸運的。他們的幸運在于,這是一個人們可以放飛希望并且努力實現希望的時代。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新希望經營的是“萬歲產業”,是實現人們美好生活最直接、最基礎的行業,是真正的“美好行業”,而且一干就是40年。40年并不短,但和全球糧食巨頭、肉禽蛋奶及農牧業深加工龍頭企業相比,它又是最年輕、最具活力的跨國企業之一。
譬如,全球四大糧商,ADM(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創立于1905年,邦吉創立于1818年,嘉吉創立于1865年,路易達孚創立于1851年;
全球前三大乳業企業,蘭特黎斯創立于1933年,雀巢創立于1867年,達能創立于1919年;
全球家禽企業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巴西JBS創立于1953年,美國泰森食品創立于1935年,巴西食品(BRF)創立于1900年;
在飼料領域,大名鼎鼎的正大集團創立于1921年;
在中國,中糧集團創立于1949年……
和它們相比,新希望青春正當時。
新希望的40年證明了,以中國大市場為依托,只要有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普普通通的創業者就能夠迸發出難以想象的能量,用幾十年的時間“濃縮”國外行業龍頭上百年走過的路。
新希望是幸運的。在其誕生之初,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同步出現了兩個偉大的創造物,一個叫市場,一個叫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家。
先說市場。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表現在農業領域,就是采取國家對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熟食業、食品工業等所需的糧食,旅店、火車、輪船等供應旅客膳食的用糧,也由國家定額供應,不能私自采購或轉售。糧、油、蛋、菜、奶、肉、水產等均屬于國家統購統銷的范疇。
1978年,中國農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探索,改革開放啟動。20世紀80年代,隨著生產和市場供給的改善,農產品統一派購的品種和范圍不斷減少,最終于1992年底,全國放開市場,統購統銷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和統購統銷漸漸消失相對應的,就是商品化、市場化力量的興起。以前農產品被管得死死的,主要通過三個渠道購銷:布、油、棉等在供銷社;肉、雞蛋等在食品店;糧食在糧站。市場幾乎不存在,城鄉之間幾乎不流通,就算農民想賣也無處賣,就算城里想買也買不到。而當市場逐漸發揮主導作用之后,人的勞動成果就可以自由地進行交易,這給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也給無數市場主體提供了致富機會。
再說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家在內的市場主體都是價值與財富的創造者,企業家更是創新的靈魂,是整合資源以實現夢想的引領者。
1978年,中國9億多人口中,城鎮個體工商戶只有14萬余,無足輕重。當時城鎮流行的是“大鍋飯”,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結果差不多。此種環境下,勞動者和管理者當然是存在的,但企業家很難涌現。而當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快就提出,“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個體工商戶快速增加,中國的民營經濟才出現了第一次創業浪潮。
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認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隨之國家相關部門頒布條例,明確“私營企業是指企業資產屬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到了2004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又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以及200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頒布,這些法律和政策都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今天的人們可能逐漸忘記,上述每一次法律、政策頒布的背后,往往都蘊含著巨大的時代爭議,以及爭議過后重大的轉型機遇。20世紀最后20年,在中國,市場和市場主體就在這樣的爭議和機遇中出現。“先知三日,富貴十年”,劉永好兄弟正是把握住這樣機遇的弄潮兒,要和浪花共舞又不被風浪打翻,也是無比嚴峻的考驗。
從1982年起步,劉永好歷經了20世紀80年代在農村創業帶動農民致富,80年代末“姓資姓社”大討論和民企大調整,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的大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增速徘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新一輪高歌猛進,2010年后移動互聯網的不可逆轉,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全面轉型升級。自2018年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波又一波襲來,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一路走來,劉永好和新希望都是見證者、參與者和價值創造者。
彈指40年。這是中國從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現代制造強國邁進的40年;是在開放而復雜的環境中,主動融入全球化,同時堅持牢牢把握自己命運、倔強生長的40年。現在,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時代不會忘記市場大潮中真正的創造者、領航者。2018年1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指出,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會上向100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頒獎,劉永好作為“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上臺領獎,鄭重地接過獎章。
世間最強大的力量,莫過于時代前進的力量。與時代同行,又要小心不被泥沙裹挾、吞噬,憑正心、守正念、懷正氣、秉正義、做正事、行正道,這或許就是企業家的職責和天命。
40年風雨坎坷、砥礪前行,40年堅守實體經濟、農牧產業,40年抵御各種風險誘惑、守正創新,伴隨改革開放全過程一路走來的新希望,已經成為觀察中國民營經濟演進的一個符號。新希望之“新”,恰在于劉永好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學習之心、創新之心,與時俱進,生生不息。
“我看到我們的隊伍在快速成長,我們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更高,我們對行業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深入。我相信,通過堅持和奮斗,我們一定會穿越周期。未來,市場格局和產業發展邏輯將會繼續調整,競爭只會更激烈,波動可能是常態,企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更多。可以說,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今天的企業要想活下來,依靠慣性和經驗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堅持創新之路。”劉永好生活極其簡樸,也沒有什么特別喜好,對新事物的觀察、思考,發現“原來是這么回事”的喜悅感,以及隨之“快半步”的行動,或許就是他的愛好。
好人
算起來,從1982年的古家村到今天的天府農博園,劉永好走了整整40年。
這40年,劉家兄弟一起從古家村創業,在希望事業發展過程中,帶動了一個村的發展,繼而是整個新津縣的鵪鶉養殖業發展,然后是整個四川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飼料業發展;之后是新希望的誕生,帶動了農牧業的發展,然后又在走向“世界級農牧企業”的過程中,“順手”拿下全球飼料第一,世界500強第356位,全球食品、養豬、禽類加工等行業均排名前十的成績。
走過世界,回到自己。近些年來,在企業不斷向外擴展的過程中,劉永好的精神世界卻不斷回歸,“初心”“創業之心”“感恩之心”“奉獻”“文化自信”成為他講得最多,也做得最多的事情。
2016年,為貫徹國家領導人關于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精神,四川省提出“從城市搬到農村、從室內搬到田園”,打造國際性農業博覽會的計劃。
在自己的家鄉,搞自己本行的國際性博覽會和永久性農博園,劉永好十分興奮。他舉集團之力,并調動了自己的資源、影響力,幫助天府農博園落地距離古家村僅10公里的新津區興義鎮。
這個過程中,他不光在設計、策劃、爭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還在農博園進行大量創新產業投資,包括:一個育種場和一個五層樓的智能化養豬場(已建成);旗下草根知本與新津區政府共同設立昇望基金,計劃投資50億元引入新消費企業,目前投資企業的大量新消費產品已上市;將旗下鮮生活冷鏈西南總部,以及其數字化柔性食品生產基地搬遷至此;將旗下新希望化工的“新希望化工貿易平臺全國總部暨交易結算中心”放在這里……新希望是四川民營經濟的領軍企業,在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新消費、智能化、高校基地等創新產、學、研、投融資平臺入駐,使得天府農博園成為新津和四川農業、新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基地。
多年來,劉永好在家鄉投資了大小幾十家企業,帶動了無數家鄉人創業,還直接在這里為中國農牧、食品業培養了無數人才。曾經的許多農民朋友、鄉親,從這里走出去成長為新希望的管理干部,中國許多飼料、農牧、食品企業的老板或技術、管理骨干,不少還走出國門在海外辦企業。每當在外面聽到新津人熟悉的鄉音,或見到新希望出去的創業者,他都由衷地開心與自豪。他何止成千上萬倍地完成了創業初期一方主政領導對他的希望——帶動十戶村民發展。
天府農博園是劉永好幫助家鄉建設的又一個重要項目,已成為四川農博會的永久舉辦地,以及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新希望和他個人的許多重要活動,都喜歡在這里舉辦。這里現代、時尚,大氣又接地氣,是新津和成都市民平時休閑、體驗農耕文明和自然教育的好去處。看著這里的勃勃生機,看著家鄉的巨大變化,他時常露出一個老農人般的欣慰微笑。
縱然烈日炎炎,對每天都快走1萬步鍛煉身體的劉永好來說,從天府農博園到古家村的10公里并不吃力。很快,他帶領隊伍回到了古家村。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劉永好的“初心”之地:母親曾在這里教書,他在這里出生,青年時在這里插隊,中年時從這里創業;今天,這里依然矗立著他和三位兄長一起創辦的第一家飼料廠,機器依舊隆隆作響,拉飼料的卡車依舊絡繹不絕,一路之隔的“希望科研所”也依然如故。
他對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飽含深情,每當回到這里,他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綿延不斷的力量。40年前,31歲的劉永好和三位兄長,懷揣著“讓家人、身邊的人過得好一點”的樸素愿望,從新津縣古家村出發,進成都、出四川、拓全國、布海外,但無論他們走得多遠、多么成功、多么繁忙,幾兄弟每年都要還鄉聚首,在父母親的墓前祭掃,看一看鄉鄰,也瞧瞧還能為家鄉做點什么。這里,是他們共同的根。
那個坐在新津河邊,等待山洪卷來了柴火,奮力游過去,把柴火拿回去補貼家用的少年;
那個下鄉插隊餓得吐酸水,身高1.76米、體重卻只有110斤,還要挑著200斤擔子的青年;
那個不甘心命運被安排,放下“面子”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收種蛋、賣小雞的中專教師;
那個走南闖北,坐在悶罐車里守著幾十箱鵪鶉蛋,瞄著點光亮就能刨開一片天的闖海者;
那個第一個站在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代表民營經濟發表演講的企業家;
那個集眾智、合眾力,成就世界級農牧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的商界領袖……
所有的所有,起點都在新津。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民營經濟史冊上,幸運的劉永好留下了多個第一:
1982年,四兄弟下海創業,創辦了最早一批民營企業之一;
1993年10月,劉永好成為全國工商聯第一位私營企業家出身的副主席;
1994年3月,“希望集團有限公司”經國家工商局批注核準,成為全國首家無地名私營企業集團公司;
1994年4月,劉永好作為首倡者,和10位民企代表人士發表了《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的倡議書,光彩事業由此發端;
1995年,希望集團被國家工商局評為“中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一位”;
1996年,中國大陸第一家由民間資本設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民生銀行創立,劉永好是主要發起人之一;
1999年,新希望在越南投資了第一家飼料廠,成為最早“走出去”的一批民企之一……
永續比第一重要,長青比輝煌重要。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叱咤風云的劉永好,始終保持著赤腳創業的樸素和謙虛,從善待員工到回饋社會,從為人處世到家風家教,從拼搏求勝到開放學習,共創共贏,他不僅是企業家群體中的常青樹,還一直擁有著良好的社會口碑。
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代創業者,勇氣、激情和冒險是劉永好的基本稟賦。多年來,他留給社會的印象一直是健康陽光、平和圓融、質樸內斂、與人為善。即使在面臨沖突矛盾時,他也永遠采取冷靜、平和的方式去調和、去解決。
如果要長周期、多方位地總結中國民企的歷程,并通過一家民企來感受中國崛起的力量,這個充滿雄心又嚴格自律、放眼世界又植根本土、進取做事又謙卑做人,做著最傳統的產業又在不斷創新、使之充滿新鮮與活力的企業家,是非常合適的一個樣本。
好人主義者劉永好,以及把“萬歲產業”做出青春萬歲氣息的新希望,就這樣進入了我們調研的視野。
我們也謹以此書,致敬在中國艱難而偉大崛起的進程中,那無數默默扎根、努力前行,照亮時代和后來者的人。
[1] 出自《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