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之路:一部絢爛的大熊貓文明史
- 考拉看看
- 2838字
- 2023-05-05 16:13:32
流浪的古猿
祿豐始熊貓和元謀始熊貓的化石,都是科研人員在發掘古猿化石時無意中發現的,這些在地下糾纏不清的古猿化石和始熊貓化石,似乎暗示著人類與大熊貓之間擁有源遠流長的羈絆。
史前時期的故事因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但人類有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熱情。人類對大熊貓起源的推究,步步深入,不曾停止,而對于自身來歷的尋覓,更是貫穿了整個文明史。
在科學革命尚未發生以前,人類對于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地球充滿了大膽的想象。“盤古開天地”“女媧摶土造人”“上帝創世紀”……這一時期的人類的想象極具浪漫色彩,但對世界的認知還較為落后。
“自然界經過幾十億年才進化出人類這一智慧生物,但是對于進化的過程,人類并不是總能理解”,人類通過科學革命,以極快的速度重新認識一切,對于自身從遠古到現今的進化脈絡,也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盡管這條脈絡的細枝末節處仍然處于混沌之中。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根據動植物演化的規律,破解了生物進化的奧秘。他提出的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如今已成為人類起源的主流觀點。
在2600萬年前的漸新世,生活在舊大陸上的猴類漸漸開始分化,一種叫古猿的具有猿類特性的靈長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出現了。
1856年,法國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3塊古猿的下頜骨化石,科研人員在這些化石所處的地層中還發現了橡樹等植物的化石。通過仔細研究,科學家認為這類古猿生活在森林中,故將它們命名為森林古猿,將這次發現的古猿化石定名為森林古猿方氏種。

小種大熊貓

巴氏大熊貓
在100多年里,大量的森林古猿化石在歐洲、亞洲、非洲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層中被陸續發現。1965年,西蒙斯和皮爾比姆對陸續發現的、龐雜的森林古猿類化石進行了分類,將該屬分為3個亞屬和7個種——森林古猿亞屬的森林古猿方氏種和森林古猿萊頓種,西瓦古猿亞屬的森林古猿印度種和森林古猿西瓦種,原康修爾猿亞屬的森林古猿非洲種、森林古猿尼安薩種和森林古猿大型種。它們的化石產地分別為歐洲、亞洲和非洲。
隨著考古學家和生物學家對古猿研究的逐漸深入,一幅幅古老而厚重的畫卷徐徐展開。
2300萬年前至1000萬年前,在亞洲、歐洲、非洲植被茂密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一些構造上與黑猩猩類似的森林古猿,成群結隊地活動,通常是三五只聚在一起。森林古猿體表布滿長毛,經常用粗壯的臂部鉤住高大樹木上伸出的枝條,然后用與外形極不相稱的輕靈身法,迅速轉移到另一棵樹上。樹枝擺動間,一些棲息在樹上的鳥類和小動物受到驚嚇,四散逃離。森林古猿以各種植物、昆蟲為食,也會捕捉一些小動物。
到了中新世時期,地殼和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茂密的森林變得稀疏,林間出現了草地,草地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受此影響,森林古猿離開了生活已久的地域,開始尋找別的出路。其中,有的選擇向更南的地方或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徙,繼續樹棲生活,有的選擇從樹上下來,在原地繁衍生息。
在漫長的歲月中,來到地面的森林古猿隨著環境變化,逐漸演化出新的種屬,有的適應環境繁衍下去,有的在惡劣的環境中漸漸消失。這其中幸運的,還能在地底的化石中沉睡,等待重見天日;而那些不幸的則被無情的時間抹去了所有存在的印記。
這些流浪的古猿,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終成為人類?厚重的土層將真相重重掩蓋,人們只能通過零星顯露的碎片觸摸它們進化的軌跡。
那些在環境初變時依舊選擇樹棲生活的森林古猿后代,因原來所處之地的森林面積大量銳減,不斷遷徙,沿著其他森林密布的地方活動。由于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不同,在地理上也相對隔絕,這些古猿在形態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當地環境而向不同的方向進化。其中有一個種群從南亞次大陸越過當時比較平坦的青藏高原地區,在云貴高原地區停留了下來。這一種群不斷演化,漸漸由樹棲嘗試走向地面。
百萬年的光陰逝去,許多深埋地下的古猿化石重見天日。這一古猿種群最終被定為一個新種——祿豐古猿種。科學家發現,祿豐古猿的特征與同時代亞洲其他地區的猿類有了明顯差別,與南方古猿更為接近。南方古猿又是什么呢?
1924年,南非阿扎尼亞湯恩的一個采石場里,出現了一塊小的化石頭骨,經科研人員分析,這種化石應該是已發現的與人的系統最相近的一種滅絕的猿類,因其發現在非洲南部,故以南方古猿非洲種命名。到了20世紀50年代,其有70多件南方古猿類化石在南非的5個地方被發現,科學家將這些化石分為一屬兩種——南方古猿粗壯種和南方古猿非洲種。此后,南方古猿鮑氏種、南方古猿阿法種、南方古猿源泉種等南方古猿類化石被不斷發現。
科研人員將一件雄性祿豐古猿的股骨近中段化石與南方古猿化石進行對比后發現,其垂直徑(33.4毫米)比早期雄性南方古猿的(39.4毫米)小,與晚期南方古猿(34.0毫米)相當;在股骨頸垂直徑上,祿豐古猿的(25.0毫米)比早期雄性南方古猿的(28.0毫米)稍小,與晚期南方古猿的(25.8毫米)相當,等等。科研人員從祿豐古猿與晚期南方古猿在股骨上的種種相似性推測,祿豐古猿已經具有接近南方古猿水平的保持直立體態的能力。
過去,人們通常將“制造工具”作為人與動物的界限。后來,長期致力于黑猩猩野外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的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珍·古道爾發現,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因此,形成人類的標志,逐漸被“直立行走”取代。
從祿豐古猿具有的直立行走能力來看,這一種群很可能是早期人科成員之一,它們經過漫長的演化和流浪,最終來到中新世時期的云貴高原,駐扎下來,與同樣流浪到這里的始熊貓相遇,開始了最早期的人與大熊貓的故事。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始熊貓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活動,尋找鮮嫩的植物根莖,捕捉雜草叢中的一些昆蟲。它們時不時尋找一些植物的嫩枝,或爬上大樹,在上面尋找美味的山果作為甜點。它們在竹林中活動的時間越來越長,因為外界的捕食者進化得更加兇猛,它們面對的敵人越來越多。
這一時期,中國南方森林中生活著的祿豐古猿很少與始熊貓產生交集。它們具有了直立行走的能力,但在總體結構上未脫離猿的范疇。祿豐古猿的大腿不能伸得太直,它們能做出跨步動作并保持直立的姿態,但是由于細調機能不夠強,步態笨拙,步幅也小。而且,它們還沒學會如何制作工具,這使它們在面對一些兇猛的捕食者時,處于一種極為被動的狀態,故而經常成為大型食肉動物的“盤中餐”。在這一點上,祿豐古猿與始熊貓“同病相憐”。
祿豐古猿很可能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樹上,此時它們處在猿向人進化的過渡階段,要完成這一過渡,還需要漫長的時光,這種進化的時間尺度,是以百萬年計的。當然,祿豐古猿也會在地面上行動,會從樹上爬下來,尋找一些長在地面的食物,如灌木叢中的美味漿果,或者為了換個生活環境而穿過橫亙在兩片森林之間的草坡或沼澤地。然而,即便是在地面活動,為了躲避隨時可能出現并帶來致命危險的獵食者,祿豐古猿也盡量將活動范圍圈定在靠近森林的地方,這樣它們才能在發現危險時第一時間爬上大樹。
中新世時期的祿豐古猿與始熊貓就這樣和諧地相處著,始熊貓沒有受到來自祿豐古猿方面的威脅。隨著古猿不斷進化,兩者的平衡逐漸打破,不過,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人與大熊貓在初次相遇之后,還能和平地度過百萬年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