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襲明要妙
- 問道老子道德經
- 任憑般若
- 3763字
- 2023-06-10 09:31:03
第二十七章襲明要妙
【河上正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無瑕謫②;善計,不用籌策③;善閉,無關楗④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⑦;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⑨。
〖王弼版〗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版〗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也,是謂眇要。
【注釋】
【1】轍跡:( zhé jì)轍,車子行駛后,留下的碾壓痕跡。跡,痕跡,印跡,蹤跡。轍跡,行駛走過的痕跡。
【2】瑕謫:(xiá zhé)瑕,玉上的斑點或缺陷。謫,過錯,缺點,災禍。瑕謫,缺點,過錯,不完美。
【3】籌策:( chóu cè)籌,記數和計算用的工具。策,馬鞭,亦通“冊”,古代記錄用的竹片木片?;I策,計算記數的工具和記錄用的賬簿。
【4】關楗:(guān jiàn)古木門的門閂。橫為關,豎為楗。古木門為雙扇門,關閉后橫插橫木門閂,此門閂叫關。木栓插道位后,即關閉合位。此時一般木栓的豎位支撐上,內藏有一手指粗細的豎木條,因重力下落,自動卡住“關”。此時“關”被卡住,左右不能滑動,這個下落的豎木叫“楗”。楗即關之關,閂之閂也。欲開門先開關,欲開關先開“楗”。手指輕向上點“楗”,使“楗”向上移動,才可以抽動“關”,門閂才算打開。所以“關楗”即是“關之楗”。引申小卻非常重要之意。
【5】繩約:(shéng yuē)繩,可以延長接續的索帶,條狀,繩索。約,預先定下的條件,約定,定立雙方需要遵守的條件,條款,條文。約,從糸(mì),勺聲。糸是細絲,有纏束,束縛作用?!凹s”簡明說,即是違背的付出,解除的條件。繩約,繩結解結的小繩頭,扯之即可解結。與關楗異曲同工之妙。
【6】襲明:(xí)襲,襲擊,觸及,出乎意料的攻擊。明,光明,明白,明亮,清楚。襲明,出乎意料的敲打、指點,使之如夢方醒。此處指經其圣人善于指點突然明了起來,即頓悟。
【7】人之師:(rén zhī shī)人的老師,別人的老師。此處指喜歡教育別人。
【8】人之資:(rén zhī zī)資,物資,財物。別人的財物。此處指貪人之財物。
【9】要妙:(yào miào)要,希望得到,想持有,討要,要求,索取。妙,神奇,美好,奧妙。要,要的奧妙,德的神奇。
【任憑般若解】
善于行的,無軌跡可尋,
善于言的,找不到瑕疵,
善于算計的,不用籌劃策算,
善于閉的,找不到關楗不可以打開。
善于打結的,不扯繩之約,也解不開
關楗古之門閂,橫為關,豎為楗;楗乃關之閂也。
故稱之為關楗,雖小楗,不提則關不能動,
關不動,門不能開。
繩約為繩結留之開結之小繩,
扯之即開,乃解結之約定。
因為圣人經常善于救人,所以沒有人是需被拋棄的,
經常善于救物,所以也沒有物需要被拋棄。
這就是“襲明”,擊其明,使其明。
故善于為人者,不善于為人之師。
不善于為人者,善于取人之物。
不總想著當別人老師而去教導別人,
也不愛別人的財物,
雖然有大智卻好像是個大迷糊,
即是“要妙”,要之妙,
不取而取,以無私成其私也。
世人皆知吾不知,不知方知知之寶。
世人皆師吾不師,不師為師師之教。
世人皆要吾不要,不要為要要之妙。
眾生皆得吾不得,不得而得德之奧。
故云:
言行若善行無痕,計遠謀深施自然。
縱橫天下繩解約,遠近眾生得關楗。
襲道萬物物為用,明德人間人無間。
眾生喜歡利名教,天下要妙無欲仙。
〖河上公注〗
善行無轍跡,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跡也。善言無瑕謫,善言者擇言而出之,則無瑕疵謫過于天下。
善數不用籌策,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以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戶有關楗可得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以道結事者,乃可結其心,不如繩索可得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故無棄人;使貴賤各得其所也。常善救物,圣人所以常教民順四時者,欲以救萬物之殘傷。故無棄物。圣人不賤名而貴玉視之如一。
是謂襲明。圣人善救人物,是謂襲明大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為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用也。人行不善者,圣人猶教導使為善,得以給用也。不貴其師,獨無輔也。不愛其資無所使也。
雖智大迷,雖自以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也。是謂要妙。能通此意,是謂知微妙要道也。
〖王弼注〗
善行無轍跡,順自然而行也,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善言無瑕謫;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以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圣人不立形名以檢于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
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者,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也。
【任憑附言】
本章出現兩個常見常用卻有些費解的詞,即“關楗”、“繩約”。
古時皆是木門,關楗也是木制,所以楗也是木字旁?,F在我們一般說“關鍵”,鍵是金字旁,雖通用,卻失去了原來的字意。
平常我們經常說,“關鍵問題”“關鍵人物”,“關鍵”翻譯成重要的,這樣完全失去了其靈魂。
這個“關楗”要說明白,尤其是讓沒見過古代木門的人明白,還真不容易。本來想找兩張圖片說明,實在沒找到。其他地方的解釋也是“橫為關,豎為楗”,這么解釋,我們的小朋友要是能明白,那真是見了鬼了。
我也走了很多地方,這些古門樓也少了,仿建的還真是外形相似,要哪兒沒哪兒。所以仿就是仿啊,扼腕嘆息,無可奈何。家中的老房子也在很多年前拆除了,我和小孩子解釋,他們也看天書一樣瞪著我,不知所云。
現在想想,古門樓真稱的上一個藝術品,上有“天插”,中有“關楗”,后有“頂門杠”,下有“門墩”,一堆的常用詞,現在都見不到了?,F在還有幾個記得什么是“門墩”?“小小子兒,坐門墩”的歌謠也很多年沒聽見過了。
再有,就是“繩約”,這個還經常見,只是很少有人這樣叫了?!凹s”的字意也略有變化?,F在一般用到“大約”“大約在冬季”,好像的意思。
還有“合約”,這個“約”意思比較接近。只是很少有人去想了,“合約”的約什么意思?“合約”是兩個相反的字?!昂稀奔春献鞯臈l件,合作需要做出的行為義務?!凹s”是什么呢?“約”是解除合作的條件,常見懲罰條款。其實無所謂懲罰,就是合約解除需要的方法。所以合約從簽訂開始,就規定了可能會解除。如果不會解除,根本就不需要合約。但是可合可約才是合約的靈魂。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戈爾迪之結”。
此處均是閑扯,繁忙可略過。
戈爾迪是希臘傳說中的弗里吉亞王,米達斯之父。在他獻給宙斯的戰車上,他用一個分不出頭尾的亂結,把軛系在馬車轅上,牢固難解。
宙斯宣稱能解此結者,可以統治整個亞洲。此車供奉于宙斯神廟。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軍來到戈爾迪烏姆這座小亞細亞北部城市。亞歷山大聽說了這個傳說,對“戈爾迪之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命人帶他來到神廟,他思量許久也無法解開這個分不出頭尾的結。
幾百年來,這個難住了無數能工巧匠的“結”,也要難住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亞歷山大大帝,凝視許久之后,突然拔劍劈砍,手起劍落間,繩結破碎。據說驚的在場眾人無不目瞪口呆,繼而掌聲雷動,歡呼雀躍,頌揚亞歷山大大帝的英明睿智。一代大帝果然手段狠辣,不拘泥俗套。
后來人也多贊頌亞歷山大大帝的雷霆手段。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大破波斯帝國,橫掃小亞細亞、中東及伊朗高原,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了埃及全境。公元前330年吞并波斯帝國后轉戰中亞,南征印度。
用十三年征服了五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了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北至錫爾河的大帝國。有西方歷史四大軍事統帥之首的稱號。他用實力昭示著他的正確。
但是他真的正確嗎?如果他真的正確,現在他的帝國在哪里?他的子民怎么樣了?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年僅三十三歲,英年早逝。
因為亞歷山大的突然逝世,并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繼承者,在他死后,他的眾將領們企圖瓜分這個帝國,并引發部分年輕軍官的不滿,繼而發生一連串的明爭暗斗。在接下來這場斗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慘遭殺身之禍。
他的馬其頓帝國也沒有統治亞洲。馬其頓最終被羅馬帝國取代。解結不以約,宙斯好像也沒有幫他。
快劍斬結,如破門而入,不得關楗,必生禍害。
那到底什么才是“戈爾迪之結”的“約”呢?也許只有智慧的你,給出答案了。
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活著的古文明,定是因為智慧的你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