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刻意練習
- (韓)尹洪均
- 10字
- 2023-04-24 17:05:40
第一章
愛需要刻意練習
1.愛的缺失是諸多煩惱的根源
人的痛苦不安,往往與愛相關
當人們訴說“心好累”的時候,問題多數與愛相關。因為不想去上班而苦惱的人,抱怨獨自育兒太辛苦的人,無法控制食欲反復暴飲暴食與催吐的人……他們的問題看似完全不同,實則有一個共同點——愛的缺失。
如果與同事擁有足夠的愛的交流,通勤路上就不會那么痛苦;訴說獨自育兒的辛苦,無異于在向配偶求助:“你的關心和參與太少了,幫幫我”;飲食障礙患者的內心,大多存在著兒時未能得到滿足的愛的需求,以及缺愛所帶來的空虛感。
不僅僅如此。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傷感,最終也源于自己成了一個“不再可愛的存在”的失落感;來自貧困的壓力,也和“如果一貧如洗、老無所依怎么辦”的恐懼密不可分。如果能充分認識到“我足夠可愛,無論經歷什么事情都會被愛”,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對減肥藥或者整容上癮了。
近來,患有恐懼癥的人數猛增,其背后也隱藏著與愛相關的不安。心悸、氣喘、害怕“這樣下去可能會死”,是恐懼癥的典型癥狀。這種恐懼中蘊藏著“如果我突然離開人世,我的孩子們該怎么生活”的焦慮,或者“如果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如此孤獨終老怎么辦”的焦慮。這種焦慮不僅會加重恐慌癥狀,還會衍生出新的恐慌。
像學習料理一樣,學會去愛
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會讓你感到一絲安慰——你的情況并非個例。被愛的需求、去愛的渴望,幾乎接近本能,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小時候想要得到父母的愛與認可,于是拼命學習;長大之后成家立業,則期望得到配偶或者子女的尊重與關心。生活中不受他人評價的干擾固然重要,從家人滿意的表情中獲取能量也并非不成熟的表現。
耄耋老人的愛情也是如此。不要責備他們一把年紀還奢求什么愛情,不管多大年紀,看到心儀的人都會心潮澎湃,出現競爭對手都會心生嫉妒,遭到拒絕也能體會到初次失戀般的絕望與委屈。只要生命還在,人類對愛的渴望就不會減少。永遠渴望被愛,愛而不得則心生寂寞,明知會受傷、會吃苦也對愛窮追不舍,這就是人類的宿命。
因此,如果此刻你正在為愛受苦,希望你可以明白“不是只有我才會這樣”,從而放寬心。對愛的渴望就像饑餓一樣不斷造訪,卻又與饑餓不同,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愛的世界里沒有標準答案,不會因為下定決心便能輕易放手,也不會因為經歷豐富而變得熟練。
愛真的很難,每次去愛都是新鮮的體驗。有人總是遇到奇怪的對象;有人付出了真心,卻屢次收到分手通知;有人嘴上說愛,卻又動不動鬧別扭。想不通為什么如此不順,固然令人沮喪,但就算知道了原因,也未必能夠輕易找到解決辦法。奇怪的是,好像別人都愛得其所,順利確立了關系,唯獨自己備受煎熬,不得解脫。這種灰心和痛苦,最終會導致對人際交往感到厭煩和猶豫不決。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之后,很多人會懷疑并責備自己:“我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其實,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并非埋怨自己或者對方就能解決。愛的屬性本身就很獨特,況且在當今的時代環境下,很難學習如何去愛。或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愛的復雜性,不由自主地認為“世界變得方便多了,愛也可以輕松搞定”。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對愛的屬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就能比現在更加熟練、更加成熟地應對愛。這個道理就好比剛開始只會做泡菜配白米飯的人,后來深諳料理之道時就可以做出豐盛美味的食物。
對于愛,不能傲慢,卻也沒有必要輕言放棄。現在,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愛的特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