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的底層邏輯:戰略大師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 (英)李德·哈特
- 1657字
- 2023-04-25 11:31:32
軍事史的重要性
八十年前[6],約翰·理查德·格林[7]在其歷史暢銷書《英國人民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中這樣表述道:“在歐洲國家的真實故事中,戰爭僅僅起了很小的作用,而在英格蘭,它的作用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小。”這真是一個與歷史相悖的驚人說法。在今天看來,它的諷刺意味引人側目。
這一觀點也許導致了之后我們所遇到的某些困難。在最近的幾代人中,盡管所有其他知識領域的研究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但對于戰爭的系統性研究在大學里受到的關注卻極少,從政府方面獲得的資助也少得可憐。

約翰·格林
格林認為戰爭對國家的影響較小,這與東方的孫武看法相反。類似的觀點認為,事物的發展不受個體和偶然事件影響;“將軍和國王們”并不重要,他們的爭吵干擾不到歷史潮流的涌動。
大學對戰爭研究的忽視跟進化史觀和經濟決定論的流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觀點傾向于認為,事物的發展不受個體和偶然事件影響;“將軍和國王們”并不重要,他們的爭吵干擾不到歷史潮流的涌動。
這其中的荒謬顯而易見。如果波斯人征服了希臘,如果漢尼拔占領了羅馬,如果愷撒不愿跨過盧比孔河[8],如果拿破侖在土倫陣亡,誰能相信世界歷史還會一成不變?如果諾曼底公爵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9]中被擊敗,或者——就在不久前——如果希特勒抵達了多佛而不是留在敦刻爾克,誰能相信英國的歷史不會受到影響?
這些重大事件,即改變歷史的“意外”,不勝枚舉。但是在所有造成歷史進程突變的因素中,戰爭是偶然性最少的一種。
實際上,在那些最能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中,理智的作用要遠遠大于運氣。創造性思維往往比勇氣甚至是天才的領導更重要。將其歸因于戰斗中的靈光一現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習慣,而比較接近事實的是它來自于很久以前就撒播下的種子,例如獲勝的一方對新的軍事技能的應用,或者是戰敗一方本可以避免的軍事技能的衰退。
與那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同,“常規”軍人并不能定期地履行他的職責。甚至可能有人爭辯說,從字面意義上講,軍人根本就不是一種職業,而僅僅是“臨時雇傭”——而且,自相矛盾的是,當不打仗也領薪的正規軍取代了為了戰爭的目的而招募和付酬的雇傭軍之后,軍人就不再是一種職業。
如果說就工作這一角度而言,嚴格來講“職業軍人”并不存在,當今大多數的軍隊也不適用這個說法。但在實踐中,這一觀點卻得到了強化,因為與過去相比,現代大型戰爭的次數雖然減少了,但規模卻更大。而在和平時期,即便是最到位的訓練跟戰爭的實踐相比,也只是紙上談兵。
但是上述經常被人引用的俾斯麥名言對此給出了不同的且較為鼓舞士氣的觀點。它使我們認識到存在著兩種實踐經驗——直接的和間接的——而這兩者之中,間接的實踐經驗可能更有價值,因為它無疑是更為廣泛的。即便是在最為活躍的職業生涯中——尤其是士兵的——獲得直接經驗的機會和可能性也極其有限。與軍事正相反,醫療行業有著持續不斷的實踐機會。然而,醫藥和外科醫學的巨大進步也要更多地歸功于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而不是執業醫師。
在本質上,直接經驗過于狹隘,以至于無法形成充分的理論及應用基礎。充其量,它們只能制造一種僵化思維的環境。而間接經驗的更大價值在于它們的多樣性和廣泛度。“歷史是普遍的經驗”,它不是某個人的經驗,而是許許多多人在各種條件下的經驗。
軍事史在士兵的訓練和心智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這也是它作為軍事教育基礎的合理解釋。但是,與所有經驗一樣,其效果有賴于它的廣度、它與上述定義的契合程度,以及研究方法。
軍人們一般認為,拿破侖那句經常被引用的格言中包含著普遍的真理:在戰爭中,“精神的作用是物質的三倍”。實際的算術比例也許沒有意義,因為如果武器不足,士氣就容易低落,而再強大的意志放在死人身上也毫無用處。然而,盡管精神和物質因素是不可分割的,這句話卻經久不衰,因為它揭示了精神因素在軍事決策中的主導作用。

拿破侖
拿破侖認為,在戰爭中,“精神的作用是物質的三倍”。精神因素常常改變了戰爭和戰役的結果。
精神因素常常改變了戰爭和戰役的結果。在戰爭史上,它們構成了更為恒定的因素,只是程度有所變化,而幾乎每一場戰爭和軍情中的物質因素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