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即將處以死刑的囚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囚犯固定,并在他的手腕上劃開了一道口子,讓血滴落到桶里,然后蒙上了囚犯的眼睛。隨后實驗人員打開水龍頭讓水滴流到另一個桶中。囚犯誤以為水滴聲是自己正在滴血的聲音,沒過多久便死了,并且死狀和失血過多而亡一樣。但實際上,囚犯手上的傷口早就已經凝血,根本不足以致死。就目前考據來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故事背后所隱含的深層意義則引人深思。在心理暗示和情緒沖擊下,人會產生一定的生理反應,甚至可能趨于生理死亡。
在1942年,美國生理學家坎農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伏都教死亡”的概念。所謂的伏都教死亡,也叫做“巫毒教死亡”,就是在心理暗示和情緒沖擊下引起的猝死,坎農假設恐懼可以影響一個人,使其身體狀況因心理困擾而惡化。與單純的“被嚇死”相比,這種死亡通常會呈現出和所處環境、接觸事物、心理預期等相關的生理表現,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囚犯呈現出失血過多而亡的樣子。所以說,伏都教死亡實際上描述的是一種心因性死亡或者心身死亡。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心理機制對人體生理反應的重要影響。
關于“伏都癥”,它偏向于封建迷信,其主要是原始部落首領統治的一種殘忍手段。但是坎農由此所提出的“心理困擾會引起真實生理反應”的假設并沒有被人們推翻,反而是被人不斷地填補、闡述以及普遍接受。由此可見,心理對生理是存在影響的,且影響巨大。
在醫學史上,有一個名詞叫“安慰劑效應”,其含義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樂觀期待性的心理對于病人的生理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使其獲得痊愈。而坎農所提出的觀點則是與之相反新名詞“反安慰劑效應”,它是指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但無論是安慰劑還是反安慰劑效應,它們都存在非常強烈的個體差異。
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一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時不小心沖著一位將軍的后背打了一個噴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將軍,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最后惹煩了將軍,在遭到了將軍的呵斥后他竟然一命嗚呼了。契訶夫用夸張諷刺的筆調寫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極端恐怖所造成的人們扭曲的性格及變態的心理。小公務員因為扭曲變態的心理,竟然被嚇死了,這種荒誕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心理對生理的影響不僅僅存在于醫學康復上,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三國演義》中“張飛嚇死夏侯杰”這一情節,雖然是虛構,但通過對上述心理與生理之間關系的了解后,這一情節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在夏侯杰上戰場之前,就已經聽說了張飛的兇名,而且作為膏粱子弟他缺乏作戰經驗,所以在戰前,夏侯杰的心理就已經產生了極大的恐懼感。開戰后,伴隨著張飛聲如洪鐘的一聲怒吼,和著極度緊張壓抑的恐懼感,他被嚇死了。這一故事也間接說明了心理對生理有著重要影響。
心理機制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人的生理反應。一個人只有擁有強大的心理,才能夠盡可能地減少心理機制對生理的影響,適當地避免反安慰劑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加大安慰劑的影響,進一步促進生理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