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假同感偏差”是人們思維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人們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和行為,在認知他人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特性強加在他人身上,假定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
虛假同感偏差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1977年,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李羅斯,開展了一項行為實驗研究。實驗者首先詢問志愿者,是否愿意掛上寫著“來喬伊飯店吃飯”的廣告牌在校園里閑逛30分鐘。同意和不同意的志愿者基本各占一半。隨后,讓志愿者猜測其他人是否同意掛廣告牌,以及評價跟自己選擇不同的人的特征屬性。無論志愿者選擇同意或不同意,更多的人都認定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當志愿者在描述跟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的特征屬性時,他們做出了頗為偏激的評價——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有點兒不正常!
換位思考、同理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部分人基本都是要求別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李羅斯的校園實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應該和自己想的一樣,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你多半愿意跟和你“三觀”一致的人交朋友,而認為那些跟自己“三觀”不同的人多少有點奇怪:“天哪,他竟然是這樣認為的,他真是古怪!”
歷史上著名的晉惠帝在聽聞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很多人因此餓死時,滿臉疑惑地拋出了他的“靈魂拷問”:“何不食肉糜?”
對于上面的兩個“虛假同感偏差”事例,你可能會覺得這都太荒誕了吧!其實,這種事兒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如,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好,叫“爸爸覺得對你好”;有一種知道,叫“老師以為你知道”;有一種簡單,叫“學霸覺得簡單”!
所以,只有正確了解他人的處境和感受,進而做到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融洽,才會真正具備同理心。
與父母的“虛假同感偏差”
你和父母在哪些問題上存在“虛假同感偏差”?你打算如何與他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