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有三個兒子,伯益是他和少典氏族人女華的長子。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費,禹時的大臣,在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伯益在大禹繼位后,輔佐大禹開墾荒地,教育民眾在地勢低洼之地種植水稻,還發明了鑿井技術。在政治方面,伯益建言獻策,鼎力相助。
伯益就是嬴姓人的第一個祖先。不過,嬴姓并非始于伯益。伯益授嬴姓是“繼承”,也就是說,嬴姓最早并不是始于伯益,其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時的少昊帝。少昊是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因其繼位之日,有五鳳從東方飛來,集合到了少昊帝的宮廷上,故其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后少昊去世,黃帝集團的顓頊替代了少昊在東夷部落的首領權。顓頊就是伯益的先祖。因此,嬴姓最早可追溯到少昊。但若要從血緣角度來說,嬴姓則應歸于皋陶一族,只是皋陶之子封姓之后,“偃”姓和“嬴”姓作為鳳鳥部族的兩大系統分散開來,所以秦后人都以嬴姓伯益為祖。
這就是秦人那背景雄厚的祖先。當然,秦人祖先一直都不是以身份顯名于歷史,最主要的,還是他們那過人的能力。皋陶和伯益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只怕不在禹之下。不過,背景雄厚易受人妒忌。當時,為了爭奪大禹繼承人的位子,伯益所率領的東夷部落聯盟還曾因此與夏啟進行了一場惡斗。
按當時的禪讓制,伯益繼位是理所當然的,這從當時的一個事件中也可看出。當時,啟繼承了禹的位置,便在鈞臺(今河南禹縣南)大會各部落聯盟首領。可是啟的繼位受人質疑。一個名為有扈氏的部族,就因啟破壞了禪讓制的傳統,而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啟是個有能力的人,他敢繼承禹的位置,自然料到會遭到反對,所以對于這一點,他毫不遲疑地亮出了他的兵器,因此“啟伐之,大戰于甘”(《史記·夏本紀》)。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大敗,族眾從此淪為牧奴。
夏啟借這場戰爭向天下人表明:天下歸啟,禪讓制已經成為歷史。這種行徑傳到了伯益的耳朵里,伯益就繼位問題向啟遞交了挑戰書。因此,夏啟集結了軍隊,往東夷之地進發,以應戰伯益。
關于戰爭的經過,因夏朝歷史過于久遠而沒有記載,其結果卻是明確的。伯益在這場爭奪繼承人的戰爭中失敗了,其人被殺,其族人將其葬于天臺山上。這次夷夏之爭的規模非常大,所造成的損失也異常慘烈。東夷地區在此前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在華夏部族的大肆摧毀下幾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