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煙不難
- 祖臣雷
- 11字
- 2023-04-23 18:59:11
第一章
戒煙為什么這么難
成癮機制:明知吸煙有害,就是戒不掉
“戒煙有什么難?我都戒了1000次了。”馬克·吐溫這句自嘲,恰見戒煙之不易。那么,為何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還是忍不住去吸?這背后藏著的就是成癮機制。
成癮在臨床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對個體有害,卻無法主動停止的強迫性行為,是一種長期反復發作的病癥。依靠該行為進行生活,是成癮的核心特征。大多數人明知酗酒對身體不好,或者過度消費會使自己背上沉重的信用卡賬單,但他們已經失去了理智,對這些行為有著十分強烈的渴望,難以斷絕。
成癮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物質成癮,如酒精、毒品等;第二類為行為成癮,如沉溺于網絡游戲、瘋狂購物等。而吸煙兩者皆有,吸煙者無法放棄香煙,也難以割舍與吸煙相關的習慣,需要通過吸煙行為來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關于為什么會成癮,涉及與人體相關的三大成癮機制:生理、心理及環境,這也是成癮難以戒除的根本原因。
1.生理成癮機制
大多數人會將個人的成癮行為歸咎于意志力薄弱,但實際上,一旦“癮”真正形成之后,就不僅僅只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大腦結構出現了變化,也可以說大腦被外界的刺激所劫持。
當人們所攝入的化學物質改變了大腦,從而影響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就會出現成癮的癥狀。而關于這種成癮機制,一共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研究證明,具有成癮性的化學物質會傷害人體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前者是負責掌控人體進行控制、判斷和計劃的區域,后者則負責人體的情緒。一旦兩者遭到破壞,就會對人們的行為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比如,吸毒。
而另一種解釋為多巴胺的分泌,是目前最為廣泛接受的解釋。多巴胺是一種由大腦細胞分泌的神經遞質,能夠讓人們產生愉悅感,當人受到某種刺激時,一旦多巴胺的分泌增加,就會啟動大腦內部的獎勵機制,給人帶來強烈的愉悅感。長此以往,該獎勵機制就會形成閉環,導致成癮的出現。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詹姆斯·奧爾茲和皮特·米爾納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電極接入白鼠的腦部,白鼠通過觸碰籠子內的某個裝置而獲得腦部的刺激,甚至放棄了日常的飲食,直到自己筋疲力盡。經過進一步提取,白鼠受電極的大腦區域所釋放的化學物質就是多巴胺。
吸煙也是如此,煙草中的有害物質跟隨血液進入大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吸煙者獲得一種愉悅的感受。一旦身體內的煙草成分降低,多巴胺的分泌量就會迅速下降,需要再次補充,如此反復,大腦中就形成了一個對香煙依賴的獎勵回路。
2.心理成癮機制
心理成癮的核心是心理依賴,當人們處于嬰兒時期時,就需要形成依戀關系,大多數人會將這種關系投注到最原始的需求上,比如,食物、愛撫及他人對自己的關愛。一旦這些個人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對外界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所有無法掌控的東西都是不可靠的。這時,人們就會將一些最原始且受自己控制的物品變成自己最信賴,也是最依賴的對象,而不再去與其他人建立聯系。這就是導致心理成癮的根本原因。
當人們抓住某一個能夠滿足自我心理或精神需求的物品時,就會與這件物品建立聯系,比如,人們知道吸煙能夠在難過的時候,緩解自己的情緒,就會從心理上依賴香煙。而在行為主義的分析上,是由于吸煙滿足吸煙者內心需求,該結果強化了吸煙行為。這時,香煙就成為一種滿足人們內心需求的需要。
3.環境成癮機制
環境成癮機制的本質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心理防御機制,是心理成癮機制的分支。從社會學習的角度來看,成癮是由于當事人受到了家庭或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的難以控制的行為。比如,家庭或周圍的環境中很多人吸煙飲酒,當事人也可能會沾染這些習慣,并慢慢地濫用或者依賴性的使用。
因此,對于吸煙者難以戒除香煙而言,他們在被不斷指責意志力薄弱、沒有決心、沒有毅力的同時,更需要的是來自外界的幫助,用以重塑身體以及心理上的需求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