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小行為大心理,揭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真相

第一節 小孩子的“怪癖好”

〇孩子為什么愛扔玩具

宋梅家的孩子9個月了,最近開始了一個新游戲——扔玩具,見什么扔什么,而且越扔越開心。只要東西拿到手上,他常常不遺余力地扔出去。宋梅以為是孩子不小心把玩具掉在地上的,于是就彎腰去把玩具給他撿起來,但是每次剛把玩具還給孩子,他又會用盡力氣扔出去。這樣反反復復好多次,宋梅這才發現原來是孩子在故意扔東西,于是就不再理他了。可是看到孩子眼淚汪汪地依舊用手指著地上的東西,宋梅只好又一次次地去把玩具撿起來給他。

很多9~10個月的孩子都會出現扔東西的情況,媽媽們總是苦不堪言。其實孩子喜歡扔東西并不是他存心搗亂,而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扔東西代表著孩子長大了,他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扔東西”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就會對事物的因果聯系非常感興趣。比如偶然把球扔出去的時候,孩子發現球是滾動的。開始他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引起了球的滾動,但是經過多次的“偶然”,孩子就發現了“必然”,發現自己扔的動作引起球開始滾動的效果。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具有某種力量,并且發現自己和其他物體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同時,在扔東西的過程中,孩子還意識到了自己與動作對象之間存在區別,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步。而孩子在扔東西后,東西總會掉到地上,并且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或者產生不同的改變,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于是就有了對世界最初的探索。

另外,孩子總是反復地扔東西也可能是想向大人顯示自己的力量,渴望得到大人的表揚。剛出生的時候,孩子的手部動作還不靈活,不能夠拿住東西。但是隨著個體的發展,他發現自己不僅能夠拿東西,還可以把東西扔出去了。這讓他異常興奮,認為自己又學會了一項大本領,所以經常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復,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給予他表揚。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扔東西都是孩子在探索和發現新世界或者顯示自己的力量,有時候他們是想向大人傳達某些信息。比如當孩子把自己手邊的東西扔在地上的時候,他可能是因為發現自己長時間沒人關注,于是想吸引家人過來和他一起玩;如果他把蓋在身上的被子扔在地上,很有可能是告訴爸爸媽媽他熱了,父母要細心留意孩子的需求。而在這種扔東西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建立了“授受關系”,這也為孩子最初的社交活動拉開了序幕。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媽媽應該充分滿足孩子“扔”的欲望,為孩子提供扔東西的環境。

當然,當孩子把大人的貴重的手表或者手機丟出去的時候,也千萬不要發火,因為孩子不像大人那樣有“愛惜物品”“不把東西弄壞”的意識。所以,為了防止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父母最好把貴重物品或者易碎的東西保管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然后可以讓孩子玩一些不容易摔壞的玩具,比如鈴鐺、小球等。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限度,在孩子扔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制定一些必要的規矩。例如可以告訴孩子球可以扔著做游戲,但食物就不能扔在地上。如果你不能花許多時間為孩子撿東西,那么可以讓他坐在鋪有墊子的地板上,自己去玩扔東西。當孩子自己爬過去或走過去把東西拾起來的時候,要及時給孩子鼓勵,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丟”東西的壞習慣。

孩子喜歡扔東西,父母不必煩心,這只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當孩子學會正確地玩玩具和使用工具后,他的興趣會逐漸轉移到更有趣的活動上,“扔東西”的現象會自然消失。但是如果孩子到了2歲左右,仍然喜歡隨意扔東西,那么就應該讓孩子改變這個壞毛病了,因為這個時期已經不再是孩子扔東西的特定時期了。

〇孩子為什么總是說“不”

媽媽帶著剛滿3歲的女兒丫丫和她的表哥去踏青,路上,媽媽說:“丫丫,讓哥哥拉著你的手走,這樣不會摔倒。”丫丫想都沒想就很堅決地吐出了一個字:“不!”媽媽聽了,就繼續勸她說:“哥哥拉著你會很安全的!”丫丫還是倔強地說:“就不!我就不!”于是媽媽就讓丫丫表哥主動去牽丫丫的手,這下可把丫丫氣壞了,竟然大哭起來,不僅把哥哥的手甩開了,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丫丫媽媽真是奇怪起了:“女兒最近怎么總是這樣反常呢,這么倔強,情緒也很暴躁,以前那個溫順可愛的女兒去哪里了呢?”

正常情況下,一周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可以步行甚至小跑,他們發現自己即使沒有媽媽的幫助,也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與此同時,孩子也開始對各種新鮮事物產生興趣,思維也逐漸形成,并且開始試著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運動能力、思維方式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這時候的孩子,任何事情都希望親自去做,很討厭大人的幫助,比如洗臉的時候會撥開媽媽的手;還不會用筷子,卻偏偏要自己拿筷子吃飯,如果幫他擺正拿筷子的方法,他還顯得很不耐煩,會大發脾氣。

媽媽總是突然發現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怎么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無論媽媽要求他做什么,他都是一樣的回答,“不!”很多媽媽為此煩惱不已,還有可能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其實當孩子說出“不”的瞬間,媽媽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他說出“不”說明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識,從此開始逐漸獨立,不再任何事情都依靠媽媽了。“不”可以說是孩子向媽媽發出的獨立宣言。

面對孩子的獨立,媽媽應該高興并且支持孩子的嘗試。當孩子開始說“不”并且一切都要自己去嘗試的時候,媽媽一定不要批評孩子的失誤,更不能對孩子的失誤冷嘲熱諷。比如當孩子撥開你的手一定要自己吃飯,最后卻打翻了飯碗時,媽媽千萬不能說:“非要自己吃,打翻了吧?”這是對孩子獨立要求的否定,會延緩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如果媽媽不顧孩子的想法,總是用命令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恥辱,還會磨滅他想獨立完成某一事情的意識,最后的結果只能是父母自己吃苦頭。因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不能表達自己的主見,到了容易產生困惑的青春期甚至成年后,他可能會因為情緒不能自控而出現更大的問題。

當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他很可能會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這個時候媽媽要怎么辦呢?難道就聽之任之?當然不是,這就需要媽媽開動腦筋去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了。比如,當孩子自己不會穿衣服的時候,給他穿上后他又偏偏哭著要脫下來堅持要自己穿的時候,媽媽不要訓斥孩子是在制造麻煩,而是要表揚他能夠自己試著做事情;媽媽也可以不跟孩子說自己的目的,只把孩子放在特定的環境里。比如孩子應該睡覺的時候,媽媽可以直接把孩子抱到床上,這樣就可以減少被孩子拒絕的機會。如果孩子仍然大喊:“我不睡覺。”媽媽可以說:“不是讓你睡覺,你可以在床上玩一會兒。”

其實父母如果意識到孩子的反抗是長大的體現,每天都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高興,這樣不論撫養的過程多么艱難,父母也不會感到累,反而會體驗到看著孩子成長的樂趣。

〇“人來瘋”寶寶心里在想啥

“小麻雀”是王爸爸送給女兒的昵稱,這個孩子從小就活潑好動,今年已經4歲了,雖然依然是個小淘氣,但是也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玩玩具或者看看書。爸爸經常覺得女兒長大了,開始懂事了,非常開心。可是,每次帶女兒去親戚家,或者參加婚宴,又或者家里來了客人的時候,小家伙就會馬上恢復“小麻雀”的本性,變得特別興奮,歡呼雀躍,大喊大叫。一會兒打開電視,把音量放到最大;一會兒上躥下跳,模仿動物的叫聲;一會兒又把洋娃娃抱出來,在客人面前玩過家家……如果爸爸媽媽制止她這種行為,她反而會鬧得更厲害。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尷尬的場面,甚至平時乖巧、禮貌的孩子也不例外,一旦有客人來了就無理取鬧、撒野,弄得父母很難堪,不知如何是好。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種“人來瘋”現象呢?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家長的過度溺愛或者嚴厲的管束都有可能會造成“人來瘋”現象。我們知道,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平時就是全家圍著孩子轉,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導致孩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特別強。孩子在心里覺得自己的地位“至高無上”,而且已經習慣了這種待遇。但是,在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到別人家里做客時,父母關注的焦點發生了轉移,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待或應付客人身上了,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沒有平常那么敏感,孩子感覺到自己一下子從“寶座”上摔了下來,心理落差很大,所以要通過任性、不聽話等方法來引起父母、客人的關注,這實際上是在提醒父母:還有我呢,不要把我忘記了。

過度嚴厲的管束也會引起孩子的“人來瘋”現象,平時家長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孩子就像籠中的小鳥,被抑制了愛玩的天性。如果家中來了客人,而且客人還夸獎孩子活潑,這時候家長又很寬容,不好意思當著客人的面訓斥孩子。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這種變化,利用這個機會來解放自己。

另外父母要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是不是過于平靜,日復一日,氣氛單調,所以有人來做客才會打破往日的平靜,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刺激,使孩子發“人來瘋”。

那么,面對孩子的“人來瘋”,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應該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平時要多給孩子機會與外界接觸,多與人交往,以減少看見客人時的新鮮感。家里有客人來時,讓孩子與客人接觸,學會問好和招待,使孩子懂得一些待客之道。同時還要注意把孩子介紹給客人,這樣可以使孩子感覺到不受冷落,大人們交談的時候,如果不需孩子回避,就盡量讓他參加;如果需要孩子回避,也不要把孩子單獨支到一邊,可以派出父母中的一個去陪他。

其次,當孩子發生“人來瘋”的行為時,家長不要急于改變這種情況,因為直接的說教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為了改正孩子的“人來瘋”情況,家長應該試著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喪失了戒備心之后,再有針對性地慢慢溝通和解決問題,而不要只是一味強硬地要求孩子改正。

另外,在批評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如果孩子還小,家長應該抓住時機及時教育,讓他清楚自己錯在什么地方。要對孩子講清楚,這種行為是對客人的不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但是最好不要采取過激的態度,因為那樣不僅會讓客人尷尬,孩子也聽不進去。如果孩子比較大了,最好不要當客人的面教訓他,因為這時候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當著別人的面批評他,揭他的短,會讓他覺得很難為情。

最后,家長也可以利用孩子的“人來瘋”,引導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點和其他特長,出于一種愛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心理,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現往往比平時好。

〇偷東西的孩子就是賊嗎

小童今年5歲,聰明伶俐,是個帥氣的小男生。這天下午放學后,媽媽把他從幼兒園接回家,就去廚房準備晚飯了。客廳里響著輕柔的音樂,一向頑皮的小童,今天居然也安安靜靜地在屋子里看起了畫冊。

媽媽從廚房里探出頭來:“小童今天好乖哦。”小童拿起畫冊,興沖沖地說:“媽媽,這本故事書好好看!”

看到那本書,媽媽的臉沉了下來,原來,并沒有人給他買過這本書。“你怎么會有這本書呢?”小童緊緊抱著那本書,喊道:“這是我的!”

“瞎說,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買過這本書。”

“我的……是爺爺買給我的。”

爸爸回家后,媽媽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

晚飯后,爸爸對小童說:“小童,我們去看看爺爺好不好?”

小童一聽,似乎明白了爸爸的意思,連忙說:“我明天還要上學呢,不想去了。”

“爺爺給你買了這么好看的書,不去謝謝爺爺多沒禮貌啊!”爸爸又說。

小童見事情沒法再隱瞞,就羞愧地道出了事情原委:“今天下午,我看見歡歡的桌子上放著這本書,我很喜歡,就趁她不注意拿回來了。爸爸,我錯了……”

“這怎么得了,才5歲的孩子就學會說謊,還偷別人的東西,長大以后還不知道會怎么樣呢……”媽媽指著小童怒氣沖沖地說。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有小偷小摸的傾向,其實這不過是情緒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著名心理學大師皮亞杰認為2~7歲兒童思維屬于“前運算階段”,是從表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你的”“我的”“他的”,他覺得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把它帶走,年齡越小,這種現象就越普遍。因此,我們不能把孩子的“順手牽羊”稱之為“偷竊”。

但是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聽之任之也是不可取的。必須讓孩子知道,在沒有得到許可的情況下,拿走別人的物品是絕對錯誤的行為。媽媽必須要在孩子的世界里建立“所有權”的觀念——讓孩子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別人的,什么是自己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在拿別人的東西之前,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

其實,建立所有權觀念,應該從小做起。在家里,應該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這個東西是爸爸的,那個東西是媽媽的,這個東西是孩子的。另外,要建立孩子的所有權概念,媽媽還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所有權。例如當需要拿孩子擁有的物品時,要先征得孩子的同意,歸還時還要對孩子表示感謝;如果有小朋友想要借孩子的物品,告訴他們這個東西是孩子的,讓他們去征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感到自己的所有權得到了尊重,那么他在不知不覺中也就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所有權。

〇怎樣剪斷媽媽的“小尾巴”

4歲的男孩天天最近經常纏著媽媽,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尾巴”和“醋壇子”。天天以前都是自己睡覺,最近忽然要求媽媽和他一起睡。有一天,媽媽給他講完故事,看他已經閉上了眼睛,便想悄悄離開,不料媽媽剛一動身,他就猛地睜開眼睛,拉住媽媽的衣服央求道:“媽媽,我想和你一起睡。”

另外如果媽媽帶著他到公園,他也不愿意離開媽媽去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如果勉強去和小朋友玩了,一旦看到媽媽在對某一個小朋友笑,就會馬上沖過來抱著媽媽,對那個小朋友“示威”:“這是我的媽媽!”

媽媽對此非常發愁,她想兒子這么黏人,長大之后怎么成為一個有擔當能獨立處理問題的男子漢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的敏感期。當孩子到4~5歲的時候,他的情感世界就會被父母的愛喚醒,他對情感也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的孩子特別喜歡跟媽媽和爸爸在一起,總是喜歡和父母黏在一起,感受來自父母的溫暖。這就是為什么孩子會忽然變得特別依戀媽媽的原因。

此外,這時候的孩子還希望父母能夠把愛都給他,不能分心,否則他就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再愛自己了。所以如果媽媽去忙別的事情,或者跟其他的小朋友稍微親近些,甚至媽媽笑著跟別人說話他都會很難過,會馬上跑過去阻止媽媽去做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甚至會哭鬧不止。

那么這時候的父母應該如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順利地走過情感敏感期呢?

首先父母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當孩子處在情感敏感期的時候,一般都會表現得比較“脆弱”,所以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盡量去滿足他的心理需求。比如當孩子晚上要求媽媽抱著他睡覺的時候,如果媽媽同意,他的感情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其實,表面看來是孩子要求媽媽抱抱,孩子真正的意思卻是說自己想要得到媽媽更多的愛,當媽媽哄孩子睡覺時,可以一邊拍著孩子一邊說:“媽媽喜歡寶寶,媽媽會永遠愛寶寶的!”這樣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滿足,孩子就會很快安然入睡。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表達感情的自由。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并不完善,但是他們又急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處于情感敏感期的孩子總是喜歡親吻父母,會經常往父母的懷里鉆。其實,這不僅是孩子向父母索取愛的過程,也是向父母表達愛的過程。這個時候,父母應該高興地接受孩子的感情,配合孩子,一定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解讀孩子的行為,或者根據自己的心情去回應孩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對媽媽產生依戀是正常的而且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階段,也為孩子將來能夠成功地與他人和睦相處打下基礎,但是孩子的這種依戀不能長時間地存在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孩子還是強烈拒絕和父母以外的任何人親近,這個時候就屬于過度依戀了。這種過度依戀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好現象,所以,媽媽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眼里總有自己而感覺甜蜜。要知道,這種甜蜜的背后隱藏的是孩子成長的問題。

〇孩子為什么離不開他的破枕頭

2歲的小哲有一個藍色的枕頭,這個枕頭從小哲一出生就陪伴著她,小哲非常喜歡這個枕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它,甚至有時候去奶奶家過夜也要抱著自己的破枕頭去。現在這個枕頭的枕套已經破了,而且看上去很臟,媽媽就自作主張換了一個新枕套。不料小哲發現之后大哭大鬧,一定要原來的那個枕套。媽媽沒有辦法,只好把那個舊枕套補了一下還給了小哲。

孩子依戀枕頭或者布娃娃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兒童戀物現象,但是父母不必害怕,因為這絕對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小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戀物現象。這種戀物現象與孩子早期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幼兒時期的孩子會通過各種感官體驗來滿足探索世界的需求或者安撫自己的情緒,比如,吸奶嘴、手指是為了滿足口腔吸吮的欲望:撫摸被角、毛巾、毛毯、棉布等物品是為了尋找觸覺的舒適感。

一般來說,8~9個月大的孩子就會開始對柔軟、觸感好的東西表現出強烈的喜愛,比如衣服、毯子、玩具娃娃等。這些物品被稱作“過渡期對象”,它們能為孩子帶來心理安慰。在孩子的心里或者潛意識中“這些東西就是媽媽,媽媽是我的。”

為什么這些物品被稱作“過渡期對象”呢?這是因為此時的孩子正處在離開媽媽、獲得精神獨立前的過渡狀態,如果孩子想要離開媽媽、獲得獨立,就必須要找到能暫時代替媽媽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孩子們眼中的“無價之寶”,是無論什么東西都取代不了的。

孩子在睡覺或者承受較大心理壓力的時候,會表現得更加依戀這些物品。比如,當孩子身處醫院等讓他感到害怕的環境中或者是陌生的地方,他就會通過撫摸喜愛的物品來讓內心安定下來。

通常情況下,孩子在4歲左右注意點得到轉移,對過渡期對象的需求也就不會那么強烈了。在孩子4歲前強行阻止戀物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因此是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長大之后依然有戀物行為并且還出現了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憂郁敏感的情況,這就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了。因為只有當孩子與父母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時,他才會對一件物品產生病態的依戀。如果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減弱,孩子的戀物行為就會變得更嚴重。這時候父母要去請教專業的醫生,并且要為孩子準備“遷移載體”,使孩子無法對依戀物“專情”。當然,最重要的是加大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增加與孩子的接觸和互動,讓孩子形成安全感。修補好出現了問題的親子關系才是解決孩子病態戀物癖的根本。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地依戀某件物品,并沒有出現性格上的缺陷,那么父母其實也沒有必要緊張,只要未來孩子的配偶不介意,父母也沒有必要強行制止這種行為,因為那可能只是孩子形成了一種習慣而已,并不是心理問題。

〇比“網癮”還可怕的“考試癮”

東輝是海口一所重點高中高二的學生。他家離學校很近。每天放學后,匆匆吃完飯,他就鉆進自己的臥室開始學習。一般情況下他都會學習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又起床準備上學。媽媽看他這樣拼命,總是勸他注意休息,但是無論怎么說都無濟于事。他的爸爸還很驕傲地跟別人說:“我們家孩子太愛學習了,不讓學還很生氣。”

東輝的這種學習狀態可以追溯到初中時候。那時,東輝經常考全班第一名,但他對此很不滿意,他一直以考全市第一為目標,對于學習絲毫不懈怠。上初三時,為了考上最好的高中,東輝開始了更加瘋狂的學習。初三本來就很緊張,所以東輝的媽媽沒有太在意孩子的這一做法,但上了高中后,東輝仍然如此拼命,甚至在暑假期間,他仍然每天都發奮學習。他對自己的要求是,高一就要把高中三年的知識學完,保證自己在這所全國重點高中拿第一。他媽媽當時覺得苗頭不對,想帶東輝去看心理醫生,但東輝的爸爸反對,他認為這是孩子太愛學習的原因,不能批評,更不容另眼看待。

但后來,東輝這個高二的孩子身體日漸瘦弱,神情過于亢奮,終于有一天承受不住,住進了醫院。

目前的應試教育壓力極大,學生們容易對上學和考試產生消極抵觸心理,這很容易理解,而像東輝一樣,強迫自己超負荷學習,最終導致身心崩潰,這就屬于不太正常的心態了。因為人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心理機制,它包含兩方面內容:人會對來自外界與自身的壓力和不利因素本能性地進行反抗和逃避;人會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有著本能性的向往,想占有,想獲得,并且會采取一定的行動來實現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機制。

對東輝來說,學習的壓力很大,正常的心理反應應該是逃離這種壓力,而東輝卻恰恰相反,主動去接近這種壓力,這實際上是一種“趨害避利”的心態,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機制。東輝的這種“癮”并不是“學習上癮”,而是“考試上癮”。學習上癮的孩子,享受的是知識帶來的快樂,而“考試上癮”的孩子所追求的,不是追求知識時感到的快樂,而是家長、老師等外部世界的獎勵和認可。

家長常常會害怕孩子染上“網癮”,但很少有人會擔心孩子有“考試癮”,甚至有些家長還希望孩子能有“考試癮”,認為只要孩子喜歡考試,他就會喜歡學習,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了。其實,這種“考試癮”甚至比“網癮”還害人。網絡成癮的孩子,在心理機能上基本上是正常的。這些孩子染上“網癮”的原因通常是在家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父母給的壓力太大或者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注,所以這些孩子本能地產生“趨利避害”的心理,逃離家庭和學校,進入網絡世界尋找溫暖;而“考試成癮”的孩子則顛倒了這種本能,他們幾天沒考試、不學習就非常難受,這是不正常的心態,干預起來也比較困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任由這種心理機制發展下去,他最后一定會成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成績將成為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坍塌,孩子就有可能走向精神分裂。

要防止孩子染上“考試癮”,聰明的媽媽首先要懂得把孩子的成績看淡些,不要只根據孩子成績好壞獎罰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那種開心的心情就已經是最好的獎勵了,父母完全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地給予孩子很多外部獎勵。外部獎勵太頻繁,孩子內心的喜悅就會被奪走,最終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會變得很不單純。當然孩子沒有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家長也不應該責罵,而是應該給予理解。

此外,媽媽要鼓勵孩子多發展其他的愛好,或者讓孩子適當地參與家務勞動,總之不要讓孩子把追求好的學習成績當成是人生唯一的任務。只要學習成績不是孩子唯一的精神支柱,孩子就不會患上“考試癮”了。

〇孩子總是欺負同學怎么辦

8歲的軒軒散漫、沖動、好斗,言行極具攻擊性,一年級下學期就聞名全校。成績門門紅燈高掛,調皮搗蛋得出奇。老師見他頭疼,同學見他害怕,上課破壞紀律,下課欺負同學,一會兒把同學的球搶過來扔掉,一會兒把女同學正在跳的橡皮筋拉得有十來米長,一會兒又故意用肩去撞對面過來的同學。如果誰說他一句,他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孩子之所以欺負人,其實是調動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機制,將自己所遭受的虐待和承受的痛苦轉移到別人的身上并從這個過程中取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孩子往往不懂得如何恰當地運用心理機制,那些曾經受過家庭虐待、遭受父母遺棄的小孩多數會選擇這種心理防御機制。他們不敢或沒有機會將父母帶給他們的憤怒直接返還給父母,就把這種憤怒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去了。這些“替罪羊”多為更加弱小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小貓、小狗等寵物。

孩子轉移不安的方法通常是采取攻擊性行為,也就是欺負別人。攻擊性行為不單單指動手打架,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為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微長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會采用語言攻擊,謾罵、詆毀,有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從性別上來分析的話,采取暴力攻擊的多數是男孩,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通常具有這些暴力行為的孩子,家庭都不太和諧。培養出暴力孩子的家庭通常也有暴力父母,孩子經常會被父母的暴力手段懲罰,這會使孩子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并把這種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別的人身上,找別人出氣;有時候父母喜歡看一些暴力電影,經常玩暴力游戲,這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行為。此外,家長過度的溺愛也會鑄就這種惹事“小霸王”。有時候,父母看似為孩子好的一句話也會引起孩子的暴力行為。

有兒童心理專家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那些總是去欺負別的小朋友的孩子,其實在心里覺得自己是非常弱小的。的確,只有那些覺得自己非常弱小的孩子,才會通過欺負別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但是很明顯,孩子的這種自我意識是非常不健康的。

那么,有哪些因素使得孩子把自己定位為弱小的人呢?不管家長愿不愿意承認,家長都要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總是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批評可以使孩子變得強大,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孩子不僅沒有變得強大,他反而會覺得自己是不被父母接受的孩子,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這讓孩子頓時覺得自己很渺小。同時家長的批評讓他對人際關系產生很強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很有可能會伴隨他一生。在人際關系恐懼感的影響下,他不會交朋友。但是如果孩子錯過了學習如何交朋友的最佳時機,他以后都不會在社會交往中有很好的表現。

為了改正孩子的攻擊行為,父母應該注意以身作則,停止自己的那些攻擊性言行,創造一個良好家庭氣氛;要注意控制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要鼓勵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要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讓孩子慢慢放棄用暴力解決問題。

〇孩子得了“多動癥”怎么辦

5歲的明明是個很難管教的男孩。他幾乎沒有一刻安靜的時候,總是動來動去,即使是在房間里,也總是不停地跑跑跳跳,不是撞到茶幾,就是打翻杯子。他出門之后再回家,腿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連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磕的。他吃飯的時候也不老實,總是扭來扭去的,不能安靜地吃東西。連睡覺的時候,他都在不停地動,一會兒踢開被子,一會兒把枕頭弄到地上。

明明的媽媽聽人說,得了多動癥的孩子就是這樣“屁股長釘子”,怎么也坐不住,因此她覺得孩子患上了多動癥。但是醫生說,明明只是活動量過大而已,并沒有多動癥。

那么,什么是多動癥呢?它和活動量過大有什么區別呢?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不是活潑好動,而是不聽家長、老師的勸阻,不分時間、地點地亂動亂跑,這些兒童很可能就是患上了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又稱為注意力缺陷障礙,是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特征的行為障礙,一般在學齡前出現,其中男孩多于女孩。

多動癥的主要表現就是活動過度,多動癥兒童經常不分場合地過多行動;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動量過大都是多動癥,那只是多動癥的一個表現而已。多動癥患兒的行動往往沒有目的性,做事經常有始無終。而活動量大的孩子行動是有目的性的,自己還會對行動進行計劃。

此外,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多動癥的一個顯著特點,與正常兒童相比,多動癥兒童極易受外界的干擾而分散注意力,總是不停地從一個活動轉向另一個活動。他們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即使是在看動畫片的時候,也不能專心去做;而那些僅僅是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是能夠全神貫注的。

情緒不穩、沖動任性,易激動、易沖動等都是多動癥兒童的典型特征。有研究表明,80%的多動癥兒童都喜歡頂嘴、打架、紀律性差,有的甚至還有說謊、偷竊、離家出走等行為。同時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兒童還常常出現學習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動癥兒童的智力發育是正常的。

多動癥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青春期時,患兒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如逃學、反社會行為等。到成年期,雖然很多患者會發展出一套行為機制來隱藏多動癥癥狀,但是他們依然無法避免多動癥帶來的影響: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因此社會關系緊張;很難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因此無法維持固定的工作并且收入低。

那么面對患有多動癥的孩子,媽媽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多動癥帶來的影響呢?

首先媽媽要正視現實,給孩子更多的關心、教育和培養,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心理咨詢和檢查,聽聽醫生的分析。如果確定孩子患有多動癥,就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目前對多動癥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但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家長不能胡亂給孩子用藥。

另外還有一系列的心理治療方法,媽媽要協助孩子完成。首先是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媽媽可以試著給孩子一個簡單的題目,讓孩子在完成題目之前做好一系列的動作。首先停止其他活動;然后看清題目,聽清要求;最后,回答問題。這種訓練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比如當孩子要看書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把書本、凳子擺好,打開臺燈,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之后再看書。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自我控制訓練時,任務要由簡到繁,時間要短到長,自我命令也要由少到多。

另外在生活中,多動癥兒童的父母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正視孩子,不能歧視他,要有耐心地進行教導。

(2)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要用對正常孩子的要求來要求患有多動癥的孩子。要先把他們的行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然后再慢慢提高要求。

(3)多動癥兒童的注意力本來就很難集中,因此在孩子吃飯、做作業時,父母千萬不要主動分散他們的注意。

最重要的是,多動癥患兒的父母一定要明白愛才是影響孩子治療效果的決定性因素。父母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關心孩子,愛護孩子,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好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浦江县| 海宁市| 泰安市| 双鸭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宁陵县| 乐昌市| 巴马| 昌乐县| 汽车| 泽库县| 应城市| 高安市| 江源县| 依安县| 北辰区| 奇台县| 大名县| 辽阳市| 石景山区| 迁安市| 广州市| 丰都县| 河西区| 上思县| 津市市| 永登县| 阳朔县| 五峰| 柘荣县| 和硕县| 贞丰县| 龙口市| 宜都市| 潮安县| 西和县| 澄城县| 汝州市| 包头市|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