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是誰?我能成為誰?
- (加)杰伊·J.范巴維爾等
- 1722字
- 2023-04-14 11:07:44
身份的轉變和目標的改變
自從人類能夠自我反省以來,他們就開始思考自我的本質。擁有自我意味著什么?擁有自我的目的是什么?對于曾一度懷疑萬物存在的哲學家勒內·笛卡兒而言,自我是一個確定的點,他可以從這個點推理出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我思,故我在。”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將自我描述為“敘事重心”,令人記憶深刻。換言之,我們便是自己故事的核心。
但最簡群體研究表明,人類的自我意識(你的敘事重心)并非一成不變。硬幣一拋,人們就在短短幾分鐘內建立起了全新的身份認同。自我意識在身份的不同方面搖擺不定。這種搖擺對你如何感知、理解世界以及對你所做的選擇都會產生影響。
在幾小時的時間內,同一個人的身份(即活躍于某一時刻的自我意識)就可能從上班途中在擁堵的交通中奮力穿行的司機轉變為代表公司出席電話會議的員工,之后轉變為在社交媒體上爭論新聞問題的某政黨的支持者,接著轉變為看電視中比賽轉播的體育粉絲,最后在這天晚上又轉變為浪漫的伴侶。同一個人可以擁有以上所有這些身份,甚至還會擁有更多。
當你的自我敘事重心發生轉變,其中一種身份被激活時,那些能夠激勵你的目標還有你關心其命運的人們也會轉變。更籠統地說,當你的身份從個人擴展到社會或集體層面的自我時,其他人就會被納入你的自我利益范疇。從而我就變成了我們,我的也變成了我們的。
社會心理學家戴維·德克萊默與馬克·范福特進行的實驗完美地闡釋了這些動機變化。7他們首先根據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取向”對其進行分類。社會價值取向反映了你做大多數決定時,分別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有多大程度的顧及。為了衡量你的社會價值取向,研究人員會讓你考慮一下你會如何把不同數額的錢分配給自己和他人。每次實驗,你都面臨抉擇。你會努力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嗎?你會盡力去幫助你的同伴嗎?還是你會傾向于拉大彼此間的差距?
舉個例子,考慮一下你會選擇以下哪一個選項。
選項A:你和你的同伴每人得到500分。
選項B:你得到560分,而你的同伴得到300分。
選項C:你得到400分,你的同伴僅得到100分。
你會選擇哪一項?
若每次實驗,你選擇的都是選項A這樣的分配方式,那么你具備的是一種合作或親社會的傾向,因為該選項提供了一種平等的結果分配方式。若你更傾向于選項B,那么你具備的是一種更加個人化的傾向,因為不管別人得到什么,你都在讓自己得到的結果最大化。最后,如果你選擇了選項C,則表明你具備一種競爭傾向,因為這種分配方式最大程度地凸顯了你自己和其他人得到的結果之間的差異。這似乎就是阿迪和魯迪在“彎脖子城”表現出的傾向,至少在關系到他們彼此的時候是這樣的。
在這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將個人主義者和競爭主義者歸為單一類別,稱之為親個人者,并將其與親社會者進行比較。在弄清楚受試者的社會價值取向之后,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控制受試者自我概念中哪一方面在實驗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或活躍。實驗的實施辦法如下:研究人員給受試者隨機分配了一項任務,這項任務會凸顯每位受試者作為大學生或獨立個體的身份。然后,研究人員將測試,在一場經濟博弈中,受試者愿意為一個由自己的大學同學組成的群體做出多少貢獻。
這些經濟博弈的結構如下:選擇做對群體最有利的事情需要一定程度的個人犧牲,選擇為集體奉獻更多,那么自己留下的就會更少。不出所料,被歸類為親社會的人總是相當慷慨。無論他們作為大學生的身份是否發揮主導作用,他們都會為他們所屬的群體做出貢獻,他們會捐出大部分金錢的概率大約為90%。
具有親個人社會價值取向的人則截然不同。正如所料,當突出他們的個人身份時,他們并沒有親社會者那么慷慨。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會為群體做出貢獻的概率只有約44%。他們的慷慨程度只有親社會者的一半。
然而,當親個人者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身份發揮主導作用時,他們為群體奉獻的模式便全然不同了。當他們的身份被暫時定義為群體中的一員時,親個人者的慷慨程度幾乎翻了一倍,他們會為群體做出貢獻的概率約為79%。這種時候,他們表現得與親社會者幾乎沒有區別。
這一發現意義深遠。親個人者不太可能會奇跡般地變得不那么自私自利。事實上,他們轉變的原因是他們的利己動機從個人自我轉變成群體自我。這就是社會身份認同引起的一種錯覺。它可以改變人的目標,甚至能夠讓自私的人以親社會的方式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