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目標之后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國企業家貝林(Behring)寫來的一封信。他說,他不認識中文,但從中國雇員談起我名字時的表情看,覺得有必要認識我,并邀我做他的顧問。
他是世界級的富豪,主持著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專為各國殘疾人士提供輪椅。他開列了一份已聘顧問名單,大半是各國皇室成員和總統夫人。
由此,我認識了他。
他說,他出身貧苦,逐漸致富,曾為自己提出了三個階段的目標。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多”,即追求錢多、廠多、房多、車多、雇員多;
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好”,即在多的基礎上淘汰選擇,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還好;
第三階段的目標是“獨”,即在好的基礎上追求唯一性,不讓自己重復別人,也使別人無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獨這三個階段。本應滿足了,卻深感無聊。當無聊籠罩住了生命時,于是,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也就不再有一絲驕傲。
他對我說:“余教授,當我完成了這一切,還不到六十歲。家里沒有任何人要繼承我的產業,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標。一度,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給我說這番話的場合,排場很大。兩排服飾整齊的帥哥和美女齊刷刷地站立兩旁,這是他私人專機的服務人員,他要他們一起來聽聽我們兩人至關重要的談話。那架勢,顯然是很多人的向往,而他卻在向我敘述如何擺脫無聊。
他繼續告訴我,終于有一天,一個六歲的越南殘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順手把專機上的一張輪椅推給這位無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學會操作后,雙眼閃現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光亮。
貝林先生在那種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第二個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韋青年。那天,這位青年背著一位殘疾的中年婦女,走了兩天時間穿越沙漠來到了他面前。
貝林先生問:“這是你母親嗎?”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親戚嗎?”
“不是。”
“你認識她嗎?”
“不認識。”
“那你怎么把她背來了?”
“她聽說有人在這里發輪椅,需要我背她過來。”青年回答。
說完,這個青年說他要回到出發的地方,把這兩天的耽誤補回來,轉身,他就大步走了。
看著他的背影,貝林先生心頭一震。這個津巴布韋青年一看就非常窮困,卻幫了一個不認識的人一個大忙,而且不要任何回報。
為什么自己以前總認為,連慈善也要在賺夠錢之后才能做?
貝林先生自責了:“我把梯子擱錯了墻,爬到墻頂才知道,擱錯了。”
他說:“我居然到六十歲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點擺脫無聊。”
貝林先生告訴我,慈善,是一種尋找人生意義的自我救贖。
我為貝林先生自傳的中文版定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譯名:《為富之道》。他在書的扉頁上給我寫了很長的一段話,最后他說,我能成為他永久的朋友。
貝林先生與我的對話在報刊上發表之后,中國讀者最感興趣的,是他在六十歲前的三大目標。求多、求好、求獨,幾乎概括了中國大多數企業家正在逐步攀援的三大臺階。多數還在第一臺階,少數已在第一到第二臺階之間,攀上第三臺階的還比較稀少。
攀援是辛苦的,也是興奮的,因為畢竟還有目標。但是,他后來說的一句話受到我的高度贊賞,那就是:“我把梯子擱錯了墻,爬到墻頂才知道,擱錯了。”我告訴他,這句話已經具有了文學價值。
我并不認為一切企業家都必須像他一樣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業,但是我卻希望大家經常想想,爬到墻頂之后要干什么。
其實我發現,很多人還沒有攀到高處,在半道上已經感到無聊。
貝林先生告訴我們,需要更換梯子擱置的方向,更換目標。
新的目標會是什么?應該多種多樣,但是貝林先生和其他類似人物抬起手來指了一下,那就是超越個人功利,為大善、大愛、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