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日里的中國)
- 張勃
- 4040字
- 2023-04-04 11:10:35
清明節溯源
清明節是何時出現的?又是如何出現的呢?對喜歡追根溯源、不乏好奇心的人來說,確實是兩個極重要的問題。我們當然愿意給出自己的解釋。不過,在此之前,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段故事吧。
風云際會、變亂頻仍的春秋時期,晉國。
姬詭諸嗣位,是為晉獻公。獻公十五年(前633),晉興兵攻打驪戎,驪戎使出“和親”之策,將兩名女子納于獻公,一個叫驪姬,一個叫少姬。驪姬生得是花容月貌、嫵媚動人,加上聰明伶俐、足智多謀,深得獻公寵愛。獻公不顧禮法規定,將其封為夫人(相當于后世的皇后)。但人心不足蛇吞象,驪姬并不肯滿足現狀。她一心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奚齊繼承王位。但晉獻公有子多人,如與狐姬生的重耳,與小戎允姓之女生的夷吾,與原夫人齊姜生的申生等。按當時確立王位繼承人要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應該被立為世子(王位繼承人)的是申生。事實上,早在驪姬生下奚齊之前,申生就已被立為世子。申生賢而無罪,要奚齊取而代之,談何容易?但利令智昏的驪姬怎會善罷甘休!于是,她以犧牲自己的名譽為代價,造出受到申生調戲的謠言,設下毒計離間獻公與申生父子二人。獻公偏聽偏信,申生被迫自縊身亡。申生已死,驪姬可以放心了吧?不,還不行,因為還有重耳、夷吾等人,他們也是奚齊嗣位路上的絆腳石。“黑云壓城城欲摧”,萬般無奈之下,身陷困境的重耳、夷吾只得離國逃難去了。
重耳逃難之時,有一些大臣陪同隨行,他們是趙衰、狐偃、先軫、介之推(又名介子推)等人。流亡期間的甘苦辛酸,這里不必細說。經過十九年的顛沛流離,重耳終于返回晉國,登上王位,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行復國之賞,很多人都從中受益匪淺,尤其那些從亡人員,更是所獲多多。唯有介之推一人例外。
對這件事,《左傳》中有記載:晉文公賞賜了跟隨他一起流亡的人員,介之推沒有要什么賞賜,晉文公也沒有賞賜他什么。其他幾個隨亡人員以為重耳當上國君是自己的功勞,對此介之推很有些看不慣,認為重耳當上國君,不是哪個人的功勞,而是上天的旨意。因為老天還不想讓晉國滅絕,就必然有人當它的君主,晉獻公九個兒子,只有重耳還在人世,他不當誰當?!而有人居然視為自己的功勞,實在是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介之推恥于和這幫居功自傲的人同朝為官,便和母親隱居起來,一直到死。后來,晉文公又想起介之推,去找他但沒有找到,便下令以綿山為介之推祭田,以此記下自己的過錯,旌揚介之推的所作所為。


〔南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
就是這個歷史事件,經過一代代民眾的加工敷演,漸漸成為情節豐富、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成為清明節和寒食節起源的最權威、最普遍的民間闡釋。目前常見的對清明節、寒食節起源的解釋,大多就是這個民間傳說。其基本情節是:
重耳一行人因國難流亡在外,跋山涉水經歷了千辛萬苦。有一次迷了路,大家找不到東西吃,重耳也餓得奄奄一息了。眼看走投無路,重耳絕望地說:“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出頭之日了。”跟隨他逃難的介之推聽后想:“公子在落難時仍不忘子民,將來必定是個賢君,我要救他性命,并盡力保他登上王位。”他偷偷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說:“你如此待我,叫我如何報答呀!”介之推說:“說什么報答!只盼望公子記住我這片苦心,日后多多關懷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后來當上國君的重耳對流亡期間跟隨的諸大臣進行封賞,獨獨忘記了介之推。有人抱不平在他面前提起往事,晉文公幡然悔悟,親自帶人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望。但介之推早已和老母隱入綿山。晉文公尋人不果,這時有人獻計說,介之推是遠近有名的孝子,只要放火燒山,他就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眼看沒有更好的辦法,晉文公便下令在山前山后放火。哪曾想風猛火烈,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之推母子的影蹤。原來二人已經燒死于柳樹之下。但見介之推身下壓著一片衣襟,上面斑斑駁駁有幾行血書: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罷,又難過又悔恨,珍重地將這片衣襟放入袖中,并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通令全國不許動火,一律吃冷食。
第二年,文公又帶領百官到綿山祭奠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上山一看,去年那棵老柳居然又發出嫩綠的新枝,他百感交集地折下一條柳枝,編了個柳圈兒戴在頭上,群臣一見,紛紛效仿。這天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晉文公就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定這天為清明節。
相信任何一個人,只要讀過這則傳說,都會為介之推感到憤憤不平、扼腕嘆息!這就難怪唐朝詩人盧象會發出“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的無限感慨;也就難怪善良正義的民眾會為介之推安排一個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并將它與兩個節日的起源聯系起來。
山東一些地方,將清明前禁火寒食與禿尾巴老李傳說聯系起來。從前有一對夫婦,丈夫姓李,妻子長期不育,后來終于懷孕,卻生下一條小龍,他父親見生了個怪物,便用斧子去砍,結果把小龍的尾巴給削去了。小龍忍著疼,從煙囪里鉆出去逃走了,一直逃到了東北一帶。因為沒有了尾巴,人們都喊小龍為禿尾巴老李。禿尾巴老李很孝順,母親去世后,他每年清明節都要回來給母親上墳。因為他是從煙囪逃走的,每年清明節還要鉆煙囪回來。人們怕燒傷禿尾巴老李,于是清明節到來時便不再用火了。
傳說終歸是傳說。在生活中,傳說完全可以被用來解釋清明節的來歷,也完全可以用來抒發民眾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感;但在學術領域,它并不足以解釋清明節真正的起源。
清明節的源頭很遙遠,但還沒有遙遠到介之推生活的春秋時期;沿著它走過的路線回望,越過上千年,我們將目光定格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大唐——它是清明節生成的朝代。
唐以前的文獻資料中沒有關于清明節的記載。即使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沒有。這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歲時節日的專門著作,對于當時流行的諸多節日,如元日、人日、立春、正月十五、正月未日、正月晦日、二月八日、春分日、社日、寒食、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四月十五日、五月五日、夏至、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八月一日、八月十四日、秋分、九月九日、十月朔日、冬至日、十二月八日、除夕等,都一一作了介紹和描述,卻唯獨對清明節未著一字。杜臺卿的《玉燭寶典》成書于毗鄰唐朝的隋代,其中亦無清明節的蹤跡。但時至唐朝,關于清明節的記載就比比皆是了。官方正史、野史筆乘、詩歌文論,無不向我們展示著唐朝人過清明節的方式和內容,同時也展示著清明作為節日的現實存在。唐朝詩人杜甫的這首《清明》詩就寫出了當時清明節的熱鬧與繁華。
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
那么清明節是如何形成的呢?
說到清明節的形成,我們就不能不談到清明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歷法的重要內容。
時間是人類存在的一個維度,歷法則是時間的表記。簡單地講,歷法就是依據天文的客觀規律,按照某種人為的規定,把“年”“月”“日”等合理地編排起來,以便人們由此安排各種活動的方法。中國傳統歷法通常被稱為陰歷(由于它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關系,也被稱作農歷),以與現在世界普遍通行的陽歷[1]相區別。但它又并非天文學意義上的陰歷。天文學意義上的陰歷,僅是以月亮的運動為天文依據,采用朔望月[2]作為基本周期,和太陽視運動[3]沒有任何關系。中國的“陰歷”,實際上是一種兼顧月亮的運動和太陽視運動,既要考慮歷月和月相變化的對應、又要考慮歷年與季節變化相協調的陰陽合歷,月的長度根據朔望月的周期而定,年的長度是當年月份長度的累積。同時它還有二十四節氣的設置,而二十四節氣是考慮太陽視運動的結果。二十四節氣與朔望月配合使用,正是我國傳統歷法的獨到之處。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求索、認知、總結的智慧結晶。最遲在殷商時代,先民開始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成書于戰國前的《尚書·堯典》則講到了四個節氣,是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來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后來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個節氣。西漢時期,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在內的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正式形成,并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被訂入歷法之中。自此以后,雖然王朝屢有更替,歷法多有變遷,二十四節氣卻始終是不同王朝不同歷法里的核心內容。直到今天,我們在現行歷法中還可見二十四節氣的蹤影。
很顯然,作為節氣的清明,早在漢代以前即已出現。漢淮南王劉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已經明確指出:
(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
古人之所以將春分后的這一節氣稱為“清明”,是由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明凈”的緣故。不過話又說回來,節氣終究只是太陽視運動的一種反映,是氣候、物候變化的標志,與富有人文意義、充滿情感、包含特定活動的節日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節氣清明的出現并不意味著節日清明的誕生。但我們無法否認節氣清明的存在對節日清明產生的重要意義。因為與那些普通平凡的日子相比,具有標志意義哪怕只是標志氣候、物候轉化的節氣是更容易突出出來成為節日的。事實上,我國傳統社會中,確有不少節日是從節氣轉化發展而來的。冬至是,夏至是,立春是,清明也是。
正因為與清明節氣有密切關系,清明節在我國流傳至今的諸多傳統節日中就多少顯得有些特殊。想想看,春節在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它們中哪個節期在農歷中不是固定的?唯有清明節,在農歷中變動不居,卻相對固定于公歷的4月5日前后。
不過,僅僅說明清明節日與清明節氣的關系并不能回答清明節的起源問題,因為清明節氣早在漢代以前已經存在,清明節日卻是到了唐代才出現。這樣來看,節氣不過具備了向節日轉化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清明節氣向清明節日的轉化,當有著更為復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