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清明節的興起

寒食節的盛行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無論如何都難以相信,我們的祖輩居然曾經在滴水成冰、風雪旋卷的隆冬季節,在幾天、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哪怕有人不堪寒冷凍餓而死亦不能放棄。但這絕非荒誕無稽的天方夜譚,而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至少在兩千年以前的漢代,太原一帶的居民就是這樣做的。這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節。兩漢之際的桓譚在他的《新論》一書中有記載: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

人們為什么要在最需要用火熱食的季節選擇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學者們對此見仁見智,觀點不一,而民眾也有自己的說辭。前面那則關于介之推的傳說就是民眾對寒食節起源的權威解釋。其實這個解釋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比如《后漢書·周舉傳》就提道: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當時的太原人相信介之推死后變成了神,他是被火燒死的,所以不喜歡在自己焚死的月份里看見火。人們害怕介之推神靈的懲罰,于是一個月里都不敢用火,只好吃冷食。不少年老體弱的扛不過去,就送了性命。

昔介子推怨晉文公賞從亡之勞不及己,乃隱于介休縣綿山中。其門人憐之,懸書于公門。文公寤而求之,不獲,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樹而死。文公以綿上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遙望盡黑,如火燒狀,又有抱樹之形。世世祠祀,頗有神驗。百姓哀之,忌日為之斷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蓋清明節前一日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賈思勰《齊民要術》)

習俗的力量有時就是那樣大得驚人。即便不少人為此丟了性命,禁火寒食的習俗還是存續下去了,而且流傳區域越來越廣,時間也變得越發長了起來。到曹操當權的時候,他居然聽說“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曹操還聽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害怕介之推,若是有人犯了忌,惹惱介之推,他就會降下雹雪之災。曹操是何等理性英武之人,他根本不信這個邪!他不僅將介之推貶斥一通,說他不過是“晉之下士,無高世之德”,而且下令不許人們再禁火寒食,否則要受到嚴厲處罰,“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連地方官也要被停發一個月的工資。曹操之后,以建立后趙政權聞名的羯人石勒,以大刀闊斧進行漢化改革聞名的北魏孝文帝,都曾下令禁斷過寒食。不過,官方的禁斷并沒有阻止寒食節擴張的勢頭,《齊民要術》(約成書于6世紀)在描述寒食節的范圍時已使用了 “中國”一詞,稍后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也告訴我們,在作者宗懔生活的年代,寒食這個發源于北方的節日已經在南方的荊楚一帶流播開來了。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斗雞,鏤雞子,斗雞子。……打毬、秋千、施鉤之戲。

《荊楚歲時記》對寒食節的這些記載,透露出寒食節在南朝發生的對后來寒食節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兩個變化。其一是將節期固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其二是節俗活動從早期單一的禁火寒食開始向娛樂性的方向發展。

光陰流逝,歷史老人的足跡踏進了唐代。這是一個至今令所有中國人都為之自豪的朝代,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物阜民豐,社會相對安定,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大為改觀,人性得到較自由的發揮與張揚,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大唐氣象。在這種大背景下,唐人在寒食節從事一系列特征鮮明、格調突出的節俗活動,從而將寒食節過成唐代最引人注目的節日之一。敦煌文書中存有時人王冷然的《寒食篇》,非常典型地概括了寒食節在唐代節日體系和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中有詩云:

〔南宋〕李嵩《明皇斗雞圖》

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

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

早在初唐時期,寒食節就已經風靡全國,不僅“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寒食上墓也已經蔚然成風,斗雞等活動更在初唐時期的民間廣泛流行。初唐時期,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寒食節的盛行對于清明節興起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突出了清明節氣的重要性,并使其成為寒食節的組成部分。

前面已經說過,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確定的。相鄰兩個節氣之間的間隔大致是十五天,冬至距離清明的間隔大約為一百零六天或一百零七天,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在唐代很流行,為唐人所熟悉。因此,當初唐時期以冬至為參照系、寒食節已經固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時,若以清明為參照,這個日子就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由于寒食節的節期其實并不僅僅只有一天,距冬至一百零五日的那天其實只是寒食節的標志性時間,所以清明節氣日就成為寒食節的一部分,所以清明節氣日就不僅從一年三百多個常日里突出出來,也從二十四節氣里突出出來。

改火——寒食節禁火習俗的重構

改火曾經是世界范圍內普遍流行的一項非常古老的習俗,在我國也是古已有之。對于改火習俗的成因,汪寧生先生在《改火與易水》中有過如下論析:

改火之俗原與古人用火方式有關。雖然舊石器時代人們即發明人工取火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動輒就生新火,而是采取保存火種使其晝夜不滅的方法,來保證人們取暖、炊爨、照明等日常需要……在遠古人類心目中,萬物有靈,火自不能例外。火焰的不斷跳動,小火迅速變成大火,再加上火種的長年不滅,使火更像一種有生命之物。故世界上拜火習俗普遍盛行,凡是人類遭受與火有關的災難,都認為是火的精靈作祟。而由于火種長年不滅,又使人們認為作祟者多是這些舊火……人們為了免除舊火的危害,除了平常對火要小心地供奉獻祭及恪守一系列禁忌外,還要舉行禳解儀式,定期改火即其中的一種。

有關我國改火的記載,比較早的出現于《管子》一書中。《禁藏》篇載陽春三月,要修屋修灶,還要鉆燧改火,掏井易水,以此去除毒害。《論語·陽貨》中也提到鉆燧取火之事,由此可見先秦時代改火習俗的盛行。

改火之制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后漢書·禮儀志》中還有“冬至日要鉆燧改火”的明確說法。不僅如此,我國還有專治改火的官吏,周代時叫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漢代時叫別火丞,也負責改火的具體事宜。但是,漢代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改火之制停止了。只是到了隋代,又有人舊事重提,并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隋書·王劭傳》云:

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也。……劭以古有鉆燧改火之義,近代廢絕,于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圣人作法,豈徒然也!在晉時,有以洛陽火渡江者,代代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昔師曠食飯,云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伏愿遠遵先圣,于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縱使百姓習久,未能頓同,尚食內廚及東宮諸主食廚,不可不依古法。”上從之。

在這篇上書中,王劭先說改火是《周禮》中已經記載的古代傳統,從而使自己的上書師出有名。接著以前人經歷為例說明火若不改,則火色變青,又有經驗證明新火舊火理應有異。然后提出既然改火用功甚少,作用甚大,當然應該改火。最后,為了使自己的建議更具可行性,提出先從宮廷內部做起。王劭的上書有理有據,層層推進,難怪得到了隋文帝的首肯。“上從之”,意味著曾為古禮又一度湮沒人世的改火之制,因為個別文人的提倡和最高統治者的認可而梅開二度!

到了唐代,改火的做法不僅在宮廷中也在民間普遍流行開來。與前代不同的是,唐代的改火雖然深受被官方和知識精英視為周代定制的“四時變國火”的影響,但并沒有按照“四時變國火”的法則行事,而是以“禮標納火之禁,語有鉆燧之文”為依據,借取了在民間已廣為流行的寒食節的禁火習俗,將改火集中于寒食清明期間,一年進行一次。從當時的資料文獻可以看出,時人普遍的做法是,寒食節來臨時將正用的火熄滅,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這一滅一取構成了唐代的改火活動,寒食節的禁火則在事實上被重構為改火活動的組成部分,寒食節滅的火與清明日取的火也被分別賦予“舊”和“新”的不同價值。顯而易見,改火活動中,“舊火”是被遺棄的,“新火”是被渴望的;取得新火是目的,滅掉舊火是準備。總之,在改火活動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時間而越發從常日里突出出來,這自然有助于清明日的獨立成節。

天寶十載三月敕:“禮標納火之禁,語有鉆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節宣氣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載《唐會要》卷二十九)關于“禮標納火之禁”,其依據當是《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周禮·秋官·司墦氏》“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納火,民亦如之”等說法。“語有鉆燧之文”當出自《論語》中的一段話:“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另外,還有一項與改火有關的活動也有助于引發許多唐人關注清明日,這就是皇帝對大臣的“賜新火”。清明日,宮廷中要鉆燧取火,據《輦下歲時記》載:“至清明,尚食內園宮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匹,金碗一口。”皇帝則將鉆取的新火分賜給諸位臣工。唐代賜新火的儀式在謝觀的《清明日恩賜百官新火賦》中有較為明晰的描述。遙想“出禁署而螢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門”的場景,當是何等的壯觀輝煌!盛大的儀式不僅局限于宮中,它還被引出宮門,我們不難想象它將如何引發整個都城的震動!人們翹首以待,持著并不完全相同的心情,擁著擠著,站成兩堵厚厚的人墻,張大雙眼,看持著火把的人員把新火連同皇帝的恩德分送出來……我們應該知道,有一分對賜新火盛大儀式的熱望,便會多一分對清明日的期待。于是,在賜予、接受、目睹、耳聞、傳遞新火中,時人對清明日的印象變得更加深刻。

改火和取新火的習俗,在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北宋〕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局部)》

取新火,云南滄源佤族舊時拜火習俗。農歷每年的三月初三至初六日舉行。屆時打掃寨子,由頭人組織專人往各戶澆滅舊火,并向每戶收取些許舊灰、食鹽、一碗大米和其他食品,送往祭司家中。祭司殺雞酹酒,將雞和所有舊灰帶至村外深埋,表示送走災難。繼之以古老的摩擦法取火,擦出火苗,燃大,并由旁人點響土炮慶賀。隨后,各家用火把接燃新火,引回家中以為吉祥。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要用一塊新舂的米餅到祭司家祭祀火種。活動結束后,舉寨跳歌歡慶。

磨竹起火,拉祜族的一種原始取火方法。苦聰人有一首唱火的古老的歌:“火啊,你是苦聰人的生命,你是苦聰人的希望;火啊,你給苦聰人帶來溫暖,你是苦聰人生活的光。”舊時,一部分苦聰人躲進哀牢山的原始森林,沒有定居條件,缺乏擋風遮雨的房屋,加之雨季長,雨水多,火種很難保存。一旦火種熄滅,要想得到一個小小的火種,那就要付出艱巨的勞動。首先找來“悶扎敝”(火草葉),然后,再用竹片一下一下來回不停地摩擦,直到竹片發熱迸出的火星把火草點燃,才能得到火種。故苦聰人把一團小小的火種看得比生命還寶貴,得由寨子中的執事老人指派專人看護。在遷徙途中,如遇上風雨,他們的頭等大事就是保護火種。看護火種的人如果失職,那就要受到全寨人重罰。(唐祈、彭維金主編《中華民族風俗辭典》)

當然,我們還要提一提寒食節的墓祭習俗。寒食墓祭在初唐時期已在民間盛行,并在唐玄宗時被編入《大唐開元禮》,成為國家禮制的一部分。至少在中唐時期,墓祭時給死者送紙錢也已蔚然成風,著名詩人張籍有“寒食家家送紙錢”的詩句。不過,由于寒食節期間禁火的要求,紙錢不能燒而只能拋撒或壓于墳頂或掛于某處。這種對紙錢的處理方式有一定的缺陷。正如王建在他的《寒食行》里所問:“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相信燃燒是令紙錢達到黃泉途徑的人當然不止王建一個,他們大概更樂意選擇在能夠用火的清明日上墳祭掃。這使得清明日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國有禁火,應當清明。萬室而寒灰寂滅,三辰而纖靄不生。木鐸罷循,乃灼燎于榆柳;桐花始發,賜新火于公卿。由是太史奉期,司烜不失。平明而鉆燧獻入,匍匐而當軒奏畢。初焰猶短,新煙未密。我后乃降睿旨,茲錫有秩。中人俯僂以聳聽,蠟炬分行而對出。炎炎就列,布皇明于此時;赫赫遙臨,遇恩光于是日。觀夫電落天闕,虹排內垣,乍歷闈璅,初辭渥恩。振香爐以朱噴,和曉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螢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門。于時宰執具瞻,高卑畢賜。降五侯以恩渥,歷庶僚以簡易。煖逐來命,風隨逸騎。入權門見執熱之象,閱有司識燭幽之義。咸就地以照臨,示廣德之遐被。于是傳詔多士,同歡令辰。將以明而代暗,乃去故而從新。均于庭燎,貺彼元臣。熠熠當門,煙助松篁之茂;熒熒滿目,焰如桃李之春。群臣乃屈膝辟易,鞠躬踧踖。捧煦育之恩惠,受覆載之光澤。各罄謝懇,競輸忠赤。拜手稽首,感榮耀之無窮;舞之蹈之,荷鴻私之累百。然后各爨鼎鑊,傳輝膳官。爭焚爐炷,競爇膏蘭。銷冷酒之余毒,卻羅衣之曉寒。方知春秋故事,未逾于我,周禮救災,徒稱變火。曷若賜于百官,萬方同荷?(謝觀《清明日恩賜百官新火賦》)

節假日的設置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人們能夠自由選擇生活的歷史時期,相信會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選擇唐代。大唐的富庶與繁華,大唐的浪漫與瀟灑,也許還有大唐的節假日,都是吸引人們選擇它的砝碼。唐朝以前的所有朝代,還沒有哪一個能夠像它那樣安排人們在那樣繁多的節日里休閑放假,更沒有一個朝代會在寒食清明節放假,假期的長度甚至與最為重要的節日——元正一樣。如果我們再細心一點的話,會發現,在唐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上,寒食清明節的假期是越來越長的,唐玄宗開元年間“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到了代宗大歷年間,就已經規定“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德宗貞元六年又將假期增為七天,所謂“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日”。這一增長的趨勢直接反映了國家對寒食清明節的重視,也反映了民間對寒食清明節的重視。同時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時人對清明日的關注,或者說強化了時人以清明為節的意識。

知了的幼蟲變成蟬,要蛻去那一層棕色的皮。節氣清明要變成節日清明,則必定包進約定俗成的活動,融入情感以及我們所看重的“意義”。似乎沒有理由說節氣清明必然要變成節日清明,但歷史成就了這個變化。借著寒食節的盛行,這個變化終于在唐代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節和寒食節的關系并非止于節氣清明因寒食節的興盛而化成為節日,還在于清明節的習俗深受寒食節習俗的影響,無論是清明節的上墳掃墓還是踏青游戲,都不過是寒食節習俗的延續和挪移。清明節將死亡與再生、歡樂與傷情融為一體也是承繼了寒食節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一直存續到現在,也許還要繼續存在下去很多很多年……

在唐代,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斗雞、蹴鞠、拔河、秋千、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節的習俗活動。李山甫有首詩,反映的恰是唐代清明節的盛況,題曰《寒食》:

風煙放蕩花披猖,秋千女兒飛短墻。

繡袍馳馬拾遺翠,錦袖斗雞喧廣場。

天地氣和融霽色,池臺日暖燒春光。

自憐塵土無他事,空脫荷衣泥醉鄉。

〔南宋〕馬和之《柳溪春舫圖》

宋代的清明節俗基本沿襲了唐代,依舊上墳改火,也有皇帝將新火賜予大臣的儀式,而且也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十分熱鬧。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清明節”、吳自牧《夢粱錄》“清明節”、周密《武林舊事》“祭掃”等分別記載了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等地清明的習俗與時人過清明的盛況,北宋畫家張擇端更以細膩的畫筆,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清明時節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風俗景象。這里且以《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展示北宋都城的清明節。

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 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頭。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莫非金裝紺幰,錦額珠簾,繡扇雙遮,紗籠前導。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節日市坊賣稠餳、麥糕、乳酪、乳餅之類。緩入都門,斜陽御柳;醉歸院落,明月梨花。諸軍禁衛,各成隊伍,跨馬作樂四出,謂之“摔腳”。其旗旄鮮明,軍容雄壯,人馬精銳,又別為一景也。

在北宋汴梁的清明節里,人們要上墳掃墓,皇家亦不例外,這時還形成了此日拜掃新墳的習俗。除了上墳掃墓外,更多的人醉心于出游宴飲。他們三五成群,帶著酒食玩具來到空曠的原野,圍坐于樹下花叢,歌舞飲酒,直到日薄西山,暮色四合,方在戀戀不舍中轉回家去……節日里,連軍人也不甘寂寞,他們在激烈的“摔腳”活動中感受春日的氣息。

元代以迄明清,唐宋時期十分盛行的清明節皇帝賜大臣新火的儀式沒有了,但是上墳掃墓之風并未稍減。“時遇清明節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墳祭祖”,說的是元代的掃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說的是明代的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說的是清代的掃墓。實際上清明節掃墓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此外,踏青出游、蕩秋千、放風箏、插柳亦活躍在時人的節日生活中。據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在掃墓之余,“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是許多明代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還盛行清明節迎城隍祭厲(厲即無祀之鬼)的做法。城隍是我國民間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護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厲則是無所歸依的孤魂野鬼。在傳統社會許多人的眼里,那些橫死的、夭亡的人死后會成為厲,經常禍害百姓。為防民患,明、清時期各府州、縣都設立厲壇,禮部還頒發定禮及欽定祭文,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抬城隍出巡致祭,稱作“三巡會”。以清明為例,祭祀前三日內,先由地方官員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將城隍神奉請于厲壇內,讓其南向,無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兩側。

迎城隍時熱鬧異常。在上海,迎城隍神至厲壇,儀衛整肅,吏民執香花擁導,設行館于東、南、北三門內,到晚上才以華燈引導返回。在崇明,迎城隍時,還有社火或涂粉墨、扮故事等熱鬧活動。在江蘇吳縣,“是日,府縣詣虎丘厲壇祭無祀孤魂,府縣城隍神及十鄉土谷諸神以次臨壇主祭陪祭。巡撫都土地諸神督祭各境,均舁其神像至壇,謂之‘合會’”。官方主持民眾廣泛參與的祭厲壇活動持續到清末才告結束。

中華民國建立后不久,清明節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規定為植樹節,在這天,機關、學校都要進行植樹活動。人類離不開樹木,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就是對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的倡導,國民政府還將這項活動與農業緊密聯系起來:

歲以為常,重林政也。良以落葉入地,能潤土脈,綠蔭參天,可致雨云,有裨于農業者匪淺。至吐納炭氣養氣之說,西哲所云,尤非虛語。矧十年計劃收效最速,致富基礎于是乎在,故造林事業為現代當務之急云。

不過,到1928年時,植樹節被改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3月12日),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的歷史就此終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樹的做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明節的節俗出現了較大變化。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掃墓習俗方面。如果說近代以前,掃墓主要是家族、家庭內部事務的話,那么由于政府的提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清明節掃墓已遠遠超出這個范圍,因為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事跡,已成為許多組織和個人的選擇。不僅如此,掃墓的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雖然以添土、燒紙錢、掛紙錢祭奠亡靈的傳統做法仍然是掃墓的主要方式,但是敬獻鮮花也已成為許多人寄托哀思的方式。尤其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掃墓的做法亦開始流行起來。

其二,表現在清明節俗活動除掃墓、踏青之外,大多處于迅速衰落的態勢。20世紀中期以前,諸如蕩秋千、放風箏、斗蛋等活動還在清明節為人們帶來許多樂趣,而今天已很少有人能夠領略那種快樂與趣味了。再比如插柳之俗,雖然一些地方還有留存,但顯然今天的人們再也不用像宋朝人那樣要為清明節無柳可折而擔心,因而對折柳人發出“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的勸告了。清明節原有的一些農事活動——如飯牛,一些與信仰有關的活動——如用柳條驅蟲,以及清明不做活的禁忌,也變得不再常見,甚至于完全消失。

〔北宋〕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局部)》

不過,盡管許多節俗活動衰微,清明作為一個節日,仍然會充滿活力地繼續存在下去。促使它繼續存在的力量不僅來自習俗的慣性,更來自清明節的獨特內涵,來自它聯系著中國人的情感世界。當然,這種力量也部分來自從國家到社會、從官員到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

附 唐代部分時期官方節日放假安排

*該表參見[日]丸山裕美子《唐宋節假制度的變遷——兼論“令”和“格敕”》,其中“節假總天數”項為筆者所加。

注釋

[1]陽歷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周期——回歸年作為制歷依據。以春分點作為起 算點,太陽沿黃道運動一圈又回到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為回歸年,其長度為365日5小時48分46秒。陽歷每年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符合。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這里的月是人為規定的,與月亮沒有任何關系。

[2]月亮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其經度與太陽相同的時刻叫“朔”,月亮位于地球的另一邊而經度與太陽相差180度的時刻叫“望”。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間隔即為“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29日12時44分3秒。朔望月的長度是月亮盈虧的周期。

[3]太陽視運動,天文學術語,由于地球的自轉,使位于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陽每天都是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從而認為是太陽繞地球運動的。由于客觀上地球是作為行星繞著恒星太陽轉動的,所以太陽視運動只是人的一種觀測表示,并非事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温州市| 乌兰浩特市| 永昌县| 田林县| 木兰县| 遂溪县| 阿合奇县| 宜阳县| 丰镇市| 贵港市| 轮台县| 瓦房店市| 怀宁县| 鹤峰县| 梁平县| 普安县| 天等县| 共和县| 城固县| 台中县| 江达县| 高雄县| 乃东县| 内黄县| 卢湾区| 巩留县| 许昌市| 响水县| 阳高县| 开鲁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博白县| 鸡东县| 麟游县| 蒙城县| 忻州市| 罗甸县| 胶南市| 略阳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