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
巴比倫的黃昏

吞并了小亞細亞之后,居魯士并沒有繼續西進去尋希臘人的晦氣,因為他要先掃清臥榻之側。

米底、呂底亞、巴比倫,這是西亞的傳統三強,如今三者中碩果僅存的新巴比倫王國,自然成了波斯王的下一個目標。其時,新巴比倫的名君尼布甲尼撒早已作古,不過作為古代西亞地區的第一名城,巴比倫素以固若金湯著稱。據希羅多德描寫,這座氣勢磅礴的大城坐落于大平原之上,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幼發拉底河從城中穿過。城市四周有一道周長480斯塔迪昂的城墻拱衛,那墻有50王家佩巨斯厚,200王家佩巨斯高,墻磚全部由從護城河中挖出的寒泥燒制而成,外面涂以瀝青,在冷兵器時代可說是堅不可摧。城墻四角處設有瞭望塔和互成犄角的箭樓,守備森嚴,墻頭上寬得可供戰車奔馳。全城有100座城門,包括門柱、門楣,通體盡是青銅打就,而墻內又有一圈厚度稍遜但硬度不差分毫的內城,兩道城墻之間可作為甕城。

面對這樣的防御工事,居魯士也不敢貿然加兵,他從呂底亞歸來之后,一面征伐東邊和北邊的一些小邦,掃清外圍;一面密切注視著巴比倫城,以待天時。

不出居魯士所料,越是堅固的堡壘,就越容易從內部出現裂痕。巴比倫城雄偉的外表下,其實暗流洶涌。

首先,如前文所述,這個王國是迦勒底人經過與亞述的連年爭斗,在廢墟上重建起來的。但是建國之后,尼布甲尼撒沒有與民休養生息,王師屢出,滅猶大、降推羅、敗埃及,雖然給統治者帶來了服遠之名,但對迦勒底人以及被征服民族來說,卻是“灑向人間都是怨”。除了對外征服,尼布甲尼撒在內政方面也對民力進行了超負荷的役使。單看巴比倫城中的巴別通天塔、空中花園、馬杜克神廟、王家宮舍,一磚一木,盡是蟻民血淚,如威爾·杜蘭所說,“在空中花園下面,正是巴比倫的庶民們,一代一代,男耕女織,不停地以雙手和雙肩支撐整個王國”。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新生國家,役使民力至此,這就注定了宏偉的建筑之下,根基并不似看上去那么牢靠。

其次,巴比倫國內還有一個潛在的第五縱隊,那就是在境內生活的大量其他民族。這些異族雖然處在社會底層,說起來歷卻很“風光”,他們當年都是在本民族中有頭有臉的,是被尼布甲尼撒“請”來的。尼布甲尼撒四處征戰,戰利品中除了金銀財帛,還有人,他承襲亞述遺風,每占一地,必將當地的大家富戶、能工巧匠,以及有影響力的上層宗教人士搜羅一空,掠回巴比倫。其中最出名的是,他于公元前597年、前587年、前582年三打耶路撒冷,先后擄掠猶太族中精英數萬人(猶太先知耶利米的記載中稱4600人),史稱“巴比倫之囚”。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評價道:“放逐一個社區的統治集團,是為了摧毀這個社區的特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政策是行之有效的。”這種做法固然有利于“博采眾長”,但這些異族精英是作為被奴役階級存在的,這決定了他們不會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反而是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尤其是猶太人,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有著獨一無二的宗教情懷和自我認同感,囚徒生活不會讓他們忘記耶路撒冷,更不能讓他們融入巴比倫社會,羈旅中的猶太人對這個征服者的國度冷眼旁觀,心里默誦著祖輩的詩篇:“巴比倫城,偉大的城,堅固的城,一時間,你的懲罰就要來了。”

最后,這重重社會矛盾,如果有個像樣的君主,或許還可勉力維持,偏偏在尼布甲尼撒之后,巴比倫就沒什么有作為的當家人了。《希羅多德歷史》對之后的尼托克麗絲女王贊譽有加,她看出了王國虛華外表下的危機,尤其是極具慧眼地看出米底(當時居魯士尚未完成波斯諸部的統一,還不成氣候)后必為患,于是主持高筑墻,廣積糧,全力備戰備荒。可惜天不假其壽,四年后尼托克麗絲就撒手人寰。她的兒子納波尼德成了接班人,新國王與兩千來年后中國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同道中人,無心政事,一意求仙。他于公元前556年繼位,次年就開始輟朝,離開巴比倫城,帶著一票人馬,終日游蕩于美索不達米亞,四處發掘蘇美爾古墓,以求長生之法。

后來,或許是意識到帝國的東方和北方都已被強大的米底和波斯封堵,納波尼德開始向南面的阿拉伯半島發展,在沙漠中興建新都城,留下年輕的兒子伯沙撒管理巴比倫城。根據巴比倫人的觀念,鎮守都城是國君的義務,擅離職守,于國不祥,因此民眾對王室深懷不滿。加上太子伯沙撒同樣治國無方,與在巴比倫政界享有極大權威的祭司集團積怨重重,雙方的關系已勢同水火。

國君怠政、高層內斗、文恬武嬉、兩極分化,這樣的情勢下,巴比倫的末日來臨只是時間問題。納波尼德還算幸運,這一天在他胡鬧了17年后才告降臨。公元前539年,已經人到中年的居魯士決定進軍美索不達米亞。

關于巴比倫城陷落的記載,有很多版本,希羅多德的故事最為精彩,他說迦勒底人與波斯人在巴比倫城下大戰一場,敗退回城,然后守軍仗著城墻和充足的糧食儲備堅守不出。居魯士想出一計,他命人挖掘河道,將幼發拉底河從城中流出的河水引入沼澤,河水水位下降之后,他率兵從河道攻進城去,而巴比倫人此時正忙于祭祀慶典,敵人打進家門都沒覺察到,糊里糊涂地亡了國。此外,也有文獻稱巴比倫城內發生了起義,不滿王室的居民打開城門,迎居魯士進城。

有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新巴比倫王國立國86年,從尼布甲尼撒算起,傳到伯沙撒,雖然王室血統變了(納波尼德是阿拉米人而非迦勒底人),但正好是五代人,開國的光輝轉瞬間就被黃昏吞沒。至此,兩河文明的最后一個直系繼承者新巴比倫王國滅亡,此后再也沒有以“巴比倫”為國名的獨立政治實體出現,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正式鞠躬謝幕。

不過,比起此前此后一些亡國滅種的古文明來說,巴比倫人(或者說迦勒底人)還算幸運,非但沒有遭受屠殺和驅逐,他們的文明也作為氣血魂靈,融入了波斯乃至希臘等后起之秀的體內,有些文明成果時至今日仍產生著影響。

入城儀式上,居魯士像一個朝圣者,而不是征服者那樣走進巴比倫。他命人在他前進的路上鋪滿象征和平的橄欖枝,鑒于他終結了納波尼德父子不得人心的統治,巴比倫士民們也為他獻上了歡呼。一統西亞的居魯士心情大好,他出榜安民,歷數納波尼德父子的種種失德弊政,并將之全部廢止,頒布了許多禁止擾民的法令,其中的某幾項條文,被今天一些學者認為是史上最早的人權保障法。居魯士用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在記功泥柱上寫道:

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統治風范受到巴爾神(巴比倫神話中的主神)喜愛,并被指定為王,以悅其心的嫡傳之王,岡比西斯的兒子。……當我以朋友的姿態進入巴比倫,并于歡呼雀躍氣氛之下,建立了政府的所在。馬杜克神(巴比倫城的守護神)審視人間列國,尋找一位真正的統治者,最終他宣告了我居魯士之名,讓心胸寬大的巴比倫居民喜愛我,而我亦天天竭力地贊頌神明。……我的軍隊在和平氣氛里行走在巴比倫城中,我不準任何人恐嚇蘇美爾及阿卡德的國度里的任何民眾。……那些有違神的旨意的居民(指猶太人等被強制遷移到巴比倫的人),我已廢止了他們的奴役,我為他們毀壞的屋宇帶來救濟,馬杜克神對我的作為甚感快慰,并將友善的祝福贈予我,居魯士,一國之王,世界之王。

這根柱子的殘片,于1879年被考古人員從巴比倫城馬杜克神廟的遺址中掘了出來,后來被英國的文物販子帶走,如今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這里的描述可能有歌功頌德的藝術化加工,但和事實相比,應該不至于有太大出入。比如關于“釋放被擄者”一處,就有案可稽,《舊約·以賽亞書》可以作為佐證。

征服巴比倫之后,居魯士允許被掠的猶太人返回故鄉,重建耶路撒冷,也允許他們繼續留在巴比倫,甚至移居波斯,去留聽便。對此,猶太人感恩戴德,以耶和華的名義為居魯士獻上了象征崇敬的抹香膏之禮。不過,猶太人將這次獲釋歸功于他們的“主”耶和華的意志,至于居魯士,雖然擁有近乎“彌賽亞”的完美品質,但畢竟只是“上帝的工具”,以下是他們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解讀:

我耶和華所膏的居魯士,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面前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秘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題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我憑公義興起居魯士,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舊約·以賽亞書》)

猶太人的樂觀與虔誠令人印象深刻,當年他們被尼布甲尼撒抓來時,也把巴比倫王看成“上帝的工具”,用以懲戒他們這些墮落的人。而對居魯士來說,善待猶太人及其宗教,只是他的常規政策,并不代表對他們高看一眼。居魯士的宗教政策是最開明也最聰明的,從尼布甲尼撒到納波尼德,巴比倫國王一直致力于摧毀其他民族的信仰,“巴比倫之囚”就是這一政策背景下的結果。而居魯士反其道行之,不搞移風易俗,不把波斯君主的信仰強加于新的臣民,非但如此,他還幾乎是見廟就燒香,禮敬各種信仰,比如他對巴比倫人提出的宣傳口號就是“和巴爾神攜起手來”。這種明智的寬容態度讓他獲得了很多被征服民族的認同。

巴比倫從此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這個新省份帶來的收益,不是其他行省可比。盡管由于戰亂破壞和迦勒底人后期無能的統治,巴比倫有所衰退,但此地畢竟是自古以來的西亞糧倉,經過居魯士及其后繼者的妥善治理,豐饒的物產漸復舊觀。據希羅多德記載,在居魯士之后波斯帝國的鼎盛時期,巴比倫一地出產的糧食,可供給整個帝國軍隊四個月的用度,而其他八個月的軍糧,由所有其他省份一起承擔。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得到了這個大糧倉之后,居魯士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關于巴比倫城失守,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來自巴比倫人的記載。目前出土的泥板稱,由于納波尼德父子不得人心,當居魯士兵臨城下時,巴比倫城未經過戰斗就開城投降了。至于希羅多德描寫的戰斗,其實是發生在巴比倫王國的其他城市。但由于目前考古界對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釋讀仍有分歧,關于此事目前并無最終結論。關于居魯士進城后受到民眾歡迎,泥板上的記載與希羅多德的描述基本一致。

腳注

長度單位,1斯塔迪昂約等于185米,這個數字被認為過于夸張。

1佩巨斯約等于46厘米,王家佩巨斯又比普通佩巨斯長出20%,這樣算來,巴比倫城墻有27.6米厚,110.4米高,大約相當于今天的40層樓高,這個數字顯然夸張失實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龙陵县| 通山县| 绩溪县| 和硕县| 会同县| 汾阳市| 岳阳县| 额敏县| 澳门| 云林县| 固镇县| 河池市| 拉孜县| 金秀| 车险| 平顺县| 潞城市| 卓尼县| 寻乌县| 连城县| 平邑县| 泰来县| 阿拉善盟| 溧水县| 西和县| 汉沽区| 玛曲县| 巴彦县| 宁明县| 历史| 都江堰市| 固镇县| 江孜县| 河间市| 德钦县| 阿拉善右旗| 涞源县| 襄樊市| 苗栗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