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何為:一個“理想主義”踐行者的人生告白
- 席酉民
- 1045字
- 2023-04-21 20:09:08
三、從眾表象下的挑戰欲
人民公社的集體生活和緊張的政治氛圍強化了人們的從眾意識, 即使偶有例外, 最多也是內心“活動”, 少有人能表露于日常的行為舉止。例如我, 盡管內心并不見得認同, 但依然盡力保持當時農村人的生活習慣, 穿著渾身破洞的棉襖, 不扣扣子, 把兩邊前襟一裹, 用草繩當腰帶勒住; 鞋子不好好穿, 而是拖拉著; 蹲在墻角端著老碗吃飯; 在村子里騎自行車 (當時車子并不多) 時, 為了不張揚一定下車推著穿過街道; 我爸周末回家, 有時也會偷偷戴上他的手表, 但會用袖口蓋住; 等等。然而, 盡管表面上和大家沒有什么不同, 不會表現出獨特或張揚之處, 但我認定這些只是自己適應環境的“權宜之計”。我對自己內心認定的事, 總會比較堅持, 這種性格到現在都幾乎沒有太多的改變。
另外, 不知什么原因, 我總喜歡與大齡孩子為伴。當時的朋友, 似乎多是大自己一輪的伙伴。因我個頭小、不服輸, 在各種游戲中常有上乘表現, 也沒有受到過太多的冷遇或欺負, 與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當時比較流行的游戲是玩“三角” (一種用香煙煙盒折疊的三角形玩具), 一是比誰積累的品種和數量多, 二是看誰在手背上翻轉和拋接的能力強。當然, 還玩“面包” (城里人叫“包子”, 一種用紙折疊成的方形玩具), 一方用面包拍擊放在地上的對方面包, 若能使其反轉則可將其作為戰利品收入囊中。還有打“嘎”(一種用一截直徑兩三厘米、兩寸左右長的木棒削尖兩頭做成的玩具), 將嘎放在地上, 然后用一根一尺多長的棍子, 敲擊一頭, 使其躍起, 然后用棍子猛擊, 誰的嘎飛得遠, 誰就取勝。還有一種陜西農村稱為“對擊” (或叫“斗雞”) 的游戲, 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威猛, 小男孩特別喜歡玩, 即用雙手或單手抱住一只腳, 單腿獨立, 相互用懸空的膝蓋攻擊對方, 倒地或手腳脫開者為輸, 既可以兩兩對決也可以混戰。對男孩來說, 斗蛐蛐也比較有意思, 每到秋季, 進豬圈、鉆樹林、刨土坑、挖水渠、跑墳地 (有“墳地蛐蛐”更厲害的說法), 設法尋找個頭大和翅膀發亮的蛐蛐, 找比較厲害的辣椒飼養, 以增加其能力和激發其斗志。看到別人的蛐蛐被咬下大腿甚或被咬死就開心不已, 似乎在以蛐蛐的戰斗力展現其主人的能力。我們還經常去河邊或鄰村的稻田捉螃蟹。當然, 兒時游戲還有很多, 如滾鐵環、爬樹等, 都很土, 因陋就簡, 再加上吃不飽、穿不暖, 但其實我們的童年過得反而很快樂, 與現在的孩子完全不同, 確實沒有什么關于學習的印象留在腦子里。
回味這些兒時游戲是件很開心的事兒, 因為這就是自己的童年生活。當時我雖然個頭比較小, 也常與比自己大的孩子玩, 但卻充滿了好勝和挑戰精神, 沒有多少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