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戰時期美國的核武器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
- 劉磊
- 2545字
- 2023-04-21 20:28:43
序言
劉磊博士關于冷戰時期美國核戰略的著作即將付梓,我為之高興。這是他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和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做博士后研究時的選題,在多年搜集整理得較為完善的有關美國核戰略的檔案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這部關于冷戰時期美國的核武器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專題研究著作。美國核戰略史是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一方面,學界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想要在這個研究領域有所創新,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這一研究涉及大量檔案文獻。劉磊的研究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富有創新性的突破。在我看來,這部新著的突出特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這部著作把冷戰時期美國核戰略的演變同遏制戰略的發展結合起來。遏制戰略是冷戰時期的美國大戰略,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集中體現。冷戰的一個重大而核心的特征,就是美蘇之間的不斷升級的核軍備競賽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緊張局勢。鑒于核武器的毀滅力,保障核威脅下的國家安全是美國最為重視的政策規劃。劉磊的研究是把美國核戰略作為遏制戰略中防備蘇聯威脅的核心手段和一切其他手段的后盾來進行認識和分析的。無論是核軍備競賽還是核軍控與裁軍談判,無論是全面使用還是有限使用核武器的戰略設計,都是遏制戰略在核武器與核政策領域的體現。遏制戰略離不開核戰略的制定與運用。對這些重要問題的論述和分析,都是此項研究的核心議題和主體內容。
第二,美國核戰略史不僅是一部政策史,更是一部戰略思想史。這部著作體現了美國戰略思想史研究的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不少地緣戰略領域的思想家,如麥金德、馬漢、斯派克曼等。他們關于陸權、海權和邊緣地帶的思想,對基于地緣政治的美國大戰略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核武器以及運載手段的出現,為思考和制定國家大戰略注入了新的因素。美國一些杰出的戰略學者立即就注意到這一現象和趨勢。正如布羅迪所指出的,核武器以及遠程投送工具的出現很可能改變美國大陸受到兩大洋保護的觀念。隨著核武器系統的不斷發展和美蘇核軍備競賽的升級,美國涌現出一大批戰略學者或民間戰略家,他們從理論和現實兩方面來思考核時代的國家安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這些思考和研究作為戰略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核戰略的制定發揮重要的影響。劉磊博士的研究關注這一現象,并注意選定在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在充分論述這些學者的思想基礎上,闡釋核領域的戰略思想與國家政策之間的互動。
第三,核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美蘇兩國相互威懾的態勢下,核戰略攸關國家生死存亡,其制定與實施涉及的核心決策部門數量最多。從美國決策機制看,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都參與相關的決策;在具體過程中,總統的個性與偏好、總統與各級幕僚的關系,甚至實際運用核武器的軍方內部不同軍兵種的不同考慮,都會影響有關政策的最終形成。同時,社會輿論、同盟關系也對核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約作用。例如,艾森豪威爾對“大平衡”的偏好,導致其對“大規模報復”戰略的堅持;在約翰遜總統任內,參謀長聯席會議與國防部長之間妥協的結果,就是有限部署反導系統;萬斯與布熱津斯基在對蘇政策上的分歧導致卡特政府PD59文件與“抵消戰略”出臺的拖延;里根對導彈防御的信念推動了“戰略防御計劃”的形成;美國和歐洲盟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部署“潘興Ⅱ”導彈的協調;等等。這些案例顯示出核戰略制定與實施的敏感性和復雜性,劉磊博士在書中對這些過程和影響都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第四,核武器無疑對冷戰國際體系和大國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劉磊博士闡釋了這些關聯。核武器不僅導致了核軍備競賽,而且同時影響著兩大集團的同盟關系。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部署核力量,不僅是出于遏制蘇聯的戰略考慮,同時也是維持自身在聯盟體系中信譽的關鍵舉措。這一舉措引發了蘇聯的反制措施,反過來又加大了西歐國家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依賴。冷戰時期的核軍控與裁軍談判,既體現了美蘇兩國對核戰爭風險的恐懼,同時也顯示核武器對大國關系和國際體系的影響。當里根政府試圖以“戰略防御計劃”打破美蘇之間的核均勢時,經濟基礎相對脆弱的蘇聯不得不參與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軍備競賽。因此,核武器在維持大國關系處于冷戰狀態的同時,又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加速了冷戰的終結。
第五,在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與國防戰略的研究中,國家安全檔案作為核心文件得到重視和利用,這無須多言。劉磊在搜集、整理和利用相關檔案文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此書不僅利用了《美國對外關系文件》( FRUS)有關國家安全政策、美蘇關系、軍控及裁軍等文件,而且使用了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威爾遜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電子檔案、DNSA、DDRS等數據庫,以及總統圖書館的有關檔案。其中關鍵的核心文件,如杜魯門政府的NSC68,艾森豪威爾政府的NSC162、NSC162/2、NSC5707/8,尼克松政府的NSDM242,卡特政府的PD59,里根政府的NSDD85、NSDD119等,都得到重點關注與解讀。除政府文件外,此書還利用蘭德公司等相關智庫的研究報告以及諸多戰略學者的研究論文、著作等,實現了政府檔案與民間文獻的綜合利用和互證研究。
第六,這部著作還揭示了美國政治與社會體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現象與特征,即在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的多種利益集團中,除了艾森豪威爾總統所警告的軍事-工業復合體之外,還應注意到政治-學術復合體這一群體的影響。很多知識精英在學者與決策者之間自由互換,有關學者在美國核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形成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基辛格、施萊辛格、布熱津斯基、尼采、希契、奧多姆等。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學術資源與后來參與的決策機制以多種形式聯系起來,進而影響政策制定和實踐自己的戰略思想。本書所論證的遏制戰略的成型、大規模報復戰略向有限戰爭戰略的過渡、有限核選擇戰略的演變以及抵消戰略的出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政治-學術復合體運作的效果。
總之,劉磊博士這項以冷戰時期美國核武器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為主題的研究,展現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決策機制系統化的運作過程,從政策史與思想史的視角,把核威懾思想與大戰略聯系起來,分析了美國核戰略及其思想的形成、演變和影響。鑒往知今,在國際風云變幻不定的當下,劉磊博士的新著有助于認識和理解影響和制約美國核戰略的諸多因素,認識和理解美國核戰略的本質,并啟發讀者由此思考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核戰略,這無疑體現了歷史研究的意義。特以此為序。
戴超武
2020年7月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