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因明源于古印度,傳播于中國

在古印度學科體系中,因明是五明處1之一。它更像是一門工具學,或是一門方法論,能為不同宗派、信仰所使用。正因為如此,因明學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和中國名辯學并稱為世界三大古邏輯體系。這一學問、學科的產生與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不無關系。知識的獲取不外乎直接與間接之別,前者如由感官感覺、直覺、禪定等直接獲得,后者如由論證、推理、實驗等等間接獲得。它探討的是知識的來源問題,屬于因明中的認識論范疇。這間接的獲得方式,在因明上通常是通過“中介”來比度、推理。這個“中介”又被稱為“因”,這是從推出關系、證成關系的角度來說的。比如,論式“此山有火,以有煙故”中,其推理依據是有果必有因,若有煙,就一定有火。所以“有煙”是這個論式的論據。像這類能用于推出關系的論據,因明習慣將其統稱為“因”。因此,從狹義上說,因明學又是一門明因之學。對因的類別、性質、功能、結果等角度的研究就是明因之學的主要內容,屬于因明中的邏輯學研究范疇。由此,再旁衍開來,還包括論式構建、論辯雙方所遵循的規則、立敵雙方認知狀態等等,這屬于論辯的研究范疇。因此,因明學是一門至少包含邏輯、論辯和認識論(或知識論)三科于一身的學問。

關于因明的起源,從古至今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因明是從古印度“正理”發展而來,一種觀點則認為因明唯是佛說。唐窺基大師在《大疏》2中寫道“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比如,在佛陀時代,“四記答問”就已有因明學的端倪了。但無論如何,直接推動因明這門學問的發展、創新和傳承,做出巨大貢獻的是佛教界僧人。這一點是舉世公認的。“在公元前后,印度學術文獻里沒有‘正理’學說中心五分論式的形跡可尋。”3直至公元2世紀,與大月氏貴霜(Kushan)王國迦膩色迦王同時代的醫師遮羅迦所著的《遮羅迦本集》一書問世。該書第三編第八章專門闡述了論議的原則,共含44目:4論議、實、德、業、同、異、和合、宗、立量、反立量、因、喻、合、結、答破、定說、語言、現量、比量、傳承量、譬喻量、疑惑、動機、不確定、欲知、決斷、義準量、隨生量、所難詰、無難詰、詰問、反詰問、語失、語善、詭辯、非因、過時、顯過、反駁、壞宗、認容、異因、異義、負處。由此可見,邏輯、知識論和論辯術在當時已初具規模5,“五支作法”論辯、推理形式也已成熟。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古印度比較有名的七大派別,正理派、數論派、勝論派、聲論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和佛教各宗派。

首先,例如,公元3世紀,正理派經典《正理經》所提出的“十六諦(或句義)”基本就是循著《遮羅迦本集》所列的名目,它們分別是量、所量、疑、動機、見邊、宗義、論式、思擇、決了、真論議、論諍、壞義、似因、曲解、誤難、墮負等十六項。6這些名目涉及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論辯等范疇。又比如,勝論派經典《勝論經》提出“十句義”或“六句義”,將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分成若干范疇:實、德、業、同、異、和合、有能、無能、俱分、無說等,前六個就是六句義,再加后四個就是十句義。再比如,數論派經典《數論頌》所提出的“二元二十五諦”的轉變說理論,自性和神我這二元直接引發出人生現象或世間事物的形成,自性、覺、我慢、十一根、五唯、五大和神我等二十五諦涉及事物轉變的全過程。7數論派還提出三種獲得正確認識的方式:現量、比量和圣言量,以及探討了基于類推的比量等等。8又比如,彌曼差派在認識論上多有研究,提出了六種“量”說:現量、比量、譬喻量、圣教量、義準量、無體量。9

其次,佛學,特別是小乘佛學也重視正理學說。比如,在四阿含及各種小乘經論多見有“論法”,馬鳴《大莊嚴論經》中出現了五支作法的運用。《方便心論》中已經討論到了知識來源、感覺、推理、譬喻等等問題。到了大乘時期,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對正理學說持兩種鮮明的態度,前者似乎是消極的態度,比如,龍樹的《回諍論》和《廣破論》就是專破正理的。對此現象,呂澂先生指出這并不是說它們不遵循邏輯的途徑,而是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在思維方法上的發展已經超過正理階段,達到了辯證思維的高度。10例如,《中論》以“八不中道”解釋緣起,就是對辯證法應用的一個典范。“佛家的思想方法一開頭就帶著辯證的色彩,并且后來還逐漸發達,而始終就很遠的走在西洋人思想的前面。”11 事實上,“最先,原始的佛學里含有辯證意味,為后來思想向這一方面開展的根據就有三點:其一是分別說,這反對一向的即片面的看法,而與現象的隨時變化相應。其次是中道說,這反對偏執一端的看法,而和現象的相對性相應。最后是緣起說,這反對孤立的看法,而和現象的互相依待,增上相應。這些都具備辯證的意味,到了發達了以后,就成功為佛家的完全辯證法。”12與中觀派相反,瑜伽行派對正理學說則表現出明顯的積極性。彌勒《瑜伽師地論》更是以“因明”這一名稱統攝正理學說,并將其總結為“七因明說”。“‘七因明’是佛教對辯論技巧的總結,其中也包含大乘佛教對知識的來源與形式的基本觀點。”13這些思想為無著、世親所繼承。“無著的《顯揚圣教論》稱因明為論議,實際上都是沿襲著論法的概念。無著的因明(邏輯)觀點,除了留心于證明理論之外,基本上和彌勒相差不遠。”14世親因明著作相傳有三部:《論式》《論軌》和《論心》。其中,《論式》現只有別的因明論書上片段引文而已。比如,其書名在《因明正理門論》一書中出現過。《論軌》一書,據呂澂先生考訂,就是翻譯成藏文的《解釋道理論》。15至于《論心》一書,則不知所蹤。其后,世親的弟子陳那對因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結束了古因明時代,開辟了新因明時代。多羅那它在《印度佛教史》中說陳那一生寫了一百部論。16從現有史料來看,估計很難考證他的論著到底有多少,分別是什么。不過,唐義凈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陳那著有“八論”,分別是《觀三世論》《觀總相論》《觀境論》《因門論》《似因門論》《理門論》《取事施設論》《集量論》等。17其中,《因門論》《似因門論》已佚失。《觀總相論》和《取事施設論》都只有漢譯殘本。《觀境論》(即《觀所緣緣論》)有真諦、玄奘兩種漢譯本及藏譯本。《理門論》有玄奘、義凈兩種漢譯本。《觀三世論》有藏譯本。《集量論》有兩種藏譯本。《因輪論》有寂護和法光共譯的藏譯本。

表1-1 陳那論著的現存漢譯本匯總一覽表

總體而言,陳那給出了成量的標準,具體表現在三處:第一,在邏輯上,它是可靠的,陳那通過九句因和因三相理論,保證了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推出關系。換句話說,滿足因三相的因就是正因。由正因就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識。第二,在論辯上,它提供了一個更為簡易操作的模型,即三支作法,一方面便于人們建立正確的論式;另一方面也便于快速發現錯誤論式的錯誤所在。第三,在認識論上,一方面從認識對象唯有自相和共相兩種入手,將量重新定義、規范、精簡,最后成二量,即現量和比量。除此之外就是非量。另一方面對認識的機制,提出了“三分說”理論。這三分是見分、相分和自證分。因此,陳那被印度史家們尊稱為“中古邏輯之父”。陳那的這些思想大多為其后的另一位重要的因明家法稱所繼承和發展。“據藏史記載,他曾拜自在軍(陳那的弟子)為師,學習陳那的《集量論》,共學了三遍,一遍比一遍理解深刻,可以說弄通了《集量論》的精髓,還從護法論師(陳那的弟子)學過。”18在其老師授意下,法稱開始對《集量論》注釋,共有七部著作。它們分別是《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諍正理論》。其中,前三部是根本、主體,后四部是支分、支體。至此,陳那和法稱基本奠定了新因明的框架、范疇和內容、方法。他們在因明上的成就,有學者稱是印度因明史上的兩座高峰。19

隨著中印文化交流,中印僧人共同促成了佛學文化在中國的扎根、開花、結果,佛學文化實現了中國化,并最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明隨著佛學經典傳入中國達1000多年之久。中國成了因明的第二故鄉,形成了兩個具有鮮明獨特性的傳承傳統—藏傳因明和漢傳因明。前者傳承的主要是因明中的量論(即認識論)部分,尤以陳那、法稱的量論為主;后者傳承的主要是因明中的辯論術和邏輯部分,尤以陳那《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為主。公元7世紀,古印度因明隨著佛學傳入我國西藏。雖然這要晚于因明傳入漢地,但是藏傳因明卻影響最大、研習最精。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對古印度因明文獻的譯介最多且全。在前弘期,比如大譯師噶瓦·拜則譯了法稱“因明七論”中的《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諍正理論》,律天的《正理滴論大疏》《觀相屬論大疏》,噶瑪拉西拉的《因滴論概疏》等;瑪·格瓦羅珠譯法稱的《釋量論》《釋量論自疏》、天主慧的《釋量論后三品注》和釋迦慧的《釋量論注》;印度譯師蘇達那熱西和藏族譯師夏瑪森杰翻譯了陳那的《集量論》和《集量論自釋》。20到了后弘期,比如大譯師俄·羅丹西繞翻譯了法稱的《定量論》《正理滴論》,智生的《集量論莊嚴疏》,法上的《大小合理論》《大觀論》《小觀論》《排他論》《成立剎那毀滅論》,護善的《觀排他頌》《自在天毀滅偈》,香卡熱南達的《成立破論》《成立相屬論》等。21第二,藏族學者在因明方面著書立說,這是因明中國化的標志之一。比如,香卓龍巴羅追迥乃撰寫的《因明小注》,成為西藏最早的因明注疏。恰巴·確吉僧格所著的《量論攝義祛弊論》成為藏傳因明學的開山鼻祖,為因明學在西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薩迦班智達·貢噶堅參集因明學之大成,綜合陳那和法稱的因明著作要義,撰寫了《正理藏論》和《正理藏論自疏》。又比如,宗喀巴師徒時代,藏傳因明又得到高度重視和極大發展。宗喀巴的綱領性因明著作《因明七論除暗論》高度概括了因明諸要義,對后來因明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弟子賈曹·達瑪仁欽著有《釋量論能顯解脫道論》《定量論廣注》《正理滴論釋善說藏論》等十余部因明論著。克主·格勒貝桑著《釋量論廣理海論》《因明七論莊嚴疏除意暗論》等。格登珠巴著有《釋量論善說大疏》和《量理莊嚴疏》。22第三,有組織和制度等措施保障因明的傳習,這是因明中國化的另一標志。比如,格魯派五部大論的學習均以日常聽老師授課和辯論的形式來消化、吸收。從新學僧入學,乃至最后考上格西學位,幾乎每日都要進行大量的辯論練習。因明辯論成了僧人主要的學習方式。又比如,格魯派四大主寺及其各轄支寺,除經常性的學制,前藏三大寺的學僧,還有兩個特殊的學期,一個是“桑普寺的夏學”,一個是“絳饒朵寺的冬學”,屆時三大寺的學僧都會聚在該寺進行學習,用因明辯論。23第四,編寫量學教材,這是促使因明中國化的重要因素。比如,格魯派將量學列為五部大論之一,使其成為僧人的必修科目。為了便于學僧的學習,不同寺院又會根據自身特點編寫攝類學、因理學和心類學等相應量學教材。第五,因明走進高等院校及研究所,部分大學不僅在本科階段開設此課程,而且還設了因明的碩士、博士點,培養了大量的因明人才。此外,因明還被運用到中學生思維訓練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相較于藏傳因明,漢傳因明則顯得發展不足,命運多舛。從佛陀跋羅于東晉義熙六年(410)首譯《方便心論》算起,到真諦于梁大同十二年(546)至陳太建元年(569)譯出《如實論》止,這是印度古因明的初次傳入,歷時約150年。這次傳入影響不大。直至唐貞觀十五年(641)玄奘大師從印度回國,帶回因明論著36部,才開始產生重大影響。玄奘大師一邊組織翻譯,譯出《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史稱“大、小二論”)、《瑜伽師地論》《觀所緣緣論》《大乘掌珍論》《大乘廣百論釋》等論;一邊為僧眾開示講經。以窺基為首,眾弟子紛紛對因明注疏。一時在譯場中掀起了研習因明熱潮。這是因明傳入漢地的鼎盛時期,奠定了漢傳因明的傳統,即以“大、小二論”為本,主要研究因明中的辯論術和邏輯部分。不過,好景不長,唐武宗會昌禁佛,造成了大量因明文獻流失。之后,漢傳因明隨著(法相)唯識宗的衰落而沉寂。明、清以降500余年,因明幾成絕學。例如,宋時已找不到譯本了,只能根據宋代延壽《宗鏡錄》所引的因明疏鈔來解。這種情況直到近代部分因明論著的回傳、唐密回歸、藏密東來以及唯識學的復興才得以改觀。從1896年楊文會從日本迎回并刻印窺基的《大疏》以來,至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近現代中國因明的第一次復興,出現了一大批學者和著述。而從1978年以來的這四十年,可以說是近現代中國因明研究的第二次復興。特別地,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力引進因明專家,培養因明人才,到了上個世紀末,在4個研究所里有14位學者的研究領域涉及因明,以因明為主業的學者有三四位,在推動因明研究和培養因明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顯著。然而進入21世紀,隨著老一輩因明家的離世,漢傳因明研究后繼乏人,舉步維艱,沒能根本擺脫絕學的困境。

1 五明處,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所共用的,后一明是各學派的教義、教法。

2 《大疏》是窺基所撰的《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簡稱,本書皆以此簡稱行文。

3 呂澂:《佛家邏輯》,選自《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3頁。

4 沈劍英:《佛教邏輯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78頁。

5 姚南強主編:《因明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69頁。

6 剛曉:《正理經簡釋》,《法云因明集》卷一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第6673頁。

7 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2頁。

8 姚衛群:《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47—148頁。

9 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89—91頁。

10 呂澂:《佛家邏輯》,選自《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3頁。

11 呂澂:《佛家辯證法》,選自《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四》,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第1392頁。

12 同上書,第1392—1393頁。

13 祁順來:《藏傳因明學通論》,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2010年重印),第8頁。

14 楊化群著譯:《藏傳因明學》(2版),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8年重印),第6頁。

15 呂澂:《佛家邏輯》,選自《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4頁。

16 (明代藏族)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張建木譯,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19頁。

17 (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第230頁上欄。

18 楊化群著譯:《藏傳因明學》(2版),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8年重印),第10頁。

19 鄭偉宏:《論印度佛教邏輯的兩個高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81頁。

20 貢保扎西:《藏傳因明學研究歷史與現狀綜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41頁。

21 同上。

22 同上。

23 楊化群著譯:《藏傳因明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8年重印),第11—1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双江| 哈巴河县| 军事| 浮梁县| 新源县| 上杭县| 房产| 曲阳县| 横峰县| 渑池县| 淮南市| 威海市| 中宁县| 隆林| 凤山市| 孝义市| 凤阳县| 公主岭市| 上杭县| 乌拉特中旗| 西和县| 栾城县| 府谷县| 巫山县| 黎川县| 绥江县| 东明县| 翼城县| 安康市| 旬邑县| 邹城市| 繁峙县| 长沙县| 临夏市| 连云港市| 隆子县| 开化县| 仁化县| 彭阳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