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 張九辰
- 1250字
- 2023-04-21 19:07:28
“人文·智識·進化叢書”總序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開始的時候,人文學者面臨從知識的闡釋者向生產者、促進者和管理者轉變的機遇。由“丹曾文化”策劃的“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就是一次實踐行動。這套叢書涵蓋了文、史、哲等多個學科領域,由近百位人文學科領域優秀的學者著述。通過學科交叉及知識融合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機制,讓更多受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形成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審美品格。
這些學科并沒有超越出傳統的知識系統,但從撰寫的角度來說,已經具有了獨特的創新色彩。首先,學者們普遍展現出對人類文明知識底層架構的認識深度和再建構能力,從傳統人文知識的闡釋者轉向了生產者、促進者和管理者。這是一種與讀者和大眾的和解傾向。因為,信息社會的到來和教育現代化的需求,讓學者和大眾之間的關系終于有了教學互長的機遇和可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再教“誰是李白”了,而是共同探討“為什么是李白”。
所以,這套叢書的作者們,從刻板的學術氣息中脫穎而出,以流暢而優美的文本風格從各自的角度揭示了新的人文知識層次,展現了新時代人文學者的精神氣質。
這套叢書的人文視閾并沒有刻意局限,每一位學者都是從自身的學術積淀生發出獨特的個性氣息。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筆下的傳統人文世界展現了新的內容和角度,這就能夠促成當下的社會和大眾以新的眼光來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傳統社會。
最重要的是,這套叢書的出版是為了適應互聯網社會的到來。它的知識內容將進入數字生產。比如說,我們再遇到李白時,不再簡單地通過文字的描寫而認識他。我們將會采取還原他所處時代的虛擬場景來體驗和認識他的“蜀道”,制造一位“數字孿生”的他來展現他的千古絕唱《蜀道難》的審美絕技。在這個意義上,這套叢書會具有以往人文知識從未有過的生成能力和永生的意境。同時,也因此而具備了混合現實審美的魅力。
當我們開始具備人文知識數字化的意識和能力時,培育和增強社會的數字素養就成了新時代的課題。這套叢書的每一個人文學科,都將因此而具有新的知識生產和內容生發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國家消除了絕對貧困之后,我們的社會應當義不容辭地著手解決教育機會的公平問題。因此,這套叢書的數字化,就是對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解決方案。
有觀點認為,當下推動教育變革的六大技術分別是:移動學習、學習分析、混合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和虛擬助手(數字孿生)。這些技術的最大意義,應該在于推動在線教育的到來。它將改變我們傳統的學習范式,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引發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變化。
這套叢書就是因此而生成的。它在當前的人文學科領域具有了嶄新的“可識別性”和“可數字性”。下一步,我們將推進這套叢書的數字資產的轉變,為新時代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提供一種新途徑、新范式。而我們的學者,也有獲得知識價值的獎勵和回報的可能。
感謝所有學者的參與和努力。今后,你們應該作為各自學術領域C2C平臺的建設者、管理者而光芒四射。
“人文·智識·進化叢書”主編
黃怒波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