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10世紀
- 葛兆光
- 598字
- 2023-04-21 18:29:23
第二節 南北文化交融與禪思想的成立
從魏晉以來的南北分離,到隋唐時代的南北統一,地理上的分合與文化上的分合始終同步,這是一個常識性的事實,研究這一分合的論著很多,這里無須一一列舉,而佛教思想在這一時期的分化與交融也是極為明顯的。早在五十多年以前,湯用彤先生在西南聯大的一次講演中,就對這個問題做了精確的闡述,他說,“南方的文化思想以魏晉以來的玄學最占優勢;北方則仍多承漢朝陰陽、讖緯的學問。玄學本比漢代思想超拔進步,所以南方比較新,北方比較舊。佛學當時在南北兩方,因受所在地文化環境的影響,也表現同樣的情形。北方佛教重行為,修行,坐禪,造像……南方佛教則不如此,著重它的玄理”[226]。如果不把“新”和“舊”、“超拔進步”這些詞看成是一種價值上的褒貶,我們應當同意湯用彤先生的看法。
南北分裂不意味著南北隔絕,南人北逃與北人南遷的事時有發生,使這兩種文化不斷地處在互相交換的過程中,也同樣如湯用彤先生前文所說的,“北朝對佛學深有研究者,多為逃亡的南方人,周武帝毀法,北方和尚因此頗多逃入南方,及毀法之事過去,乃學得南方佛學理論以歸”。那么,對于達摩一系的禪師來說,這個南、北文化,特別是南、北佛教的交流,究竟意味了什么?或者換句話說,在中國禪思想史上,6—7世紀的南北佛學之分化與交融,究竟對它有什么意義?這一點湯用彤先生沒有細說,許多禪宗史論著也將它輕輕放過。
但在我看來,它卻是中國禪思想之形成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