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 江溯主編
- 2252字
- 2023-04-21 17:59:43
刑事訴訟模式的歷史敘事——與鄧子濱教授商榷
魏曉娜1
要目
一、緣起: 13世紀以前歐洲的訴訟模式及1215年遭遇的危機
二、殊途:英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分道揚鑣
(一)英國:借鑒民事訴訟,引入陪審團取代上帝的位置
(二)歐洲大陸:借鑒教會法庭訴訟程序,引入糾問制
(三)小結
三、同歸: 歐洲大陸對糾問式模式的揚棄
(一)第一次結構調整:從糾問式訴訟到混合式訴訟
(二)第二次結構調整:“人權”概念的植入
四、同歸:英國對控訴式訴訟的揚棄
五、結語
摘要 傳統刑訴法教科書討論的刑事訴訟模式主要關注各訴訟主體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其對刑事訴訟模式的劃分是對西方刑事訴訟歷史發展狀況的高度概括。要理解刑事訴訟模式的發展演變,必須在時間的長河中逆流而上。13 世紀之前,整個歐洲并沒有訴訟模式上的分野。1215年基督教世界的禁令導致世俗的審判制度陷入暫時的危機,正是在這次危機中,英格蘭和歐洲大陸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英國通過引入陪審團置換了“神明”的位置,保留了原有的“彈劾式”訴訟模式的基本特點;歐洲大陸則徹底走上了糾問式訴訟的道路。糾問式訴訟經過法國大革命和“二戰”后兩次大的結構調整,蛻變成今天歐洲大陸的基本訴訟模式。英國則在19—20世紀發展出審前階段適用與審判階段完全不同的規則,從而與歐洲大陸的訴訟模式殊途同歸,共同完成了向混合式訴訟的華麗轉身。當代分別盛行于英美和歐洲大陸的對抗制/當事人主義和審問制/職權主義是混合式訴訟之下的兩種不同亞型。
關鍵詞 訴訟模式 陪審團 糾問式訴訟 混合式訴訟
2019年刑事法學界的一大盛事,是鄧子濱教授的《刑事訴訟原理》(以下簡稱“鄧書”)出版。在眾多學人的印象中,鄧子濱教授的著作涉獵廣泛,學術研究“不拘一格”,但大家對他的“身份認知”基本上還是刑法學者。一位刑法學者寫《刑事訴訟原理》,先不論內容如何,此舉首先就是跨越學科藩籬、打破“飯碗法學”的一次勇敢嘗試。所以,當江溯副教授聯系我,說想就此組一個學術書評專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佩服,佩服之外,更是好奇,一位刑法學者寫的《刑事訴訟原理》會是什么樣子呢?
巧合的是,我在讀博期間曾直接參與樊崇義教授主編的《訴訟原理》和宋英輝教授主編的《刑事訴訟原理》的撰寫,就此形成了自己關于刑事訴訟原理的一點粗淺理解,在此后近二十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中,這些或正確或錯誤的理解反過來進一步規訓了自己,形成了某些類似于成見的東西。所謂“成見”,首先讓人對任何不落窠臼的東西都異常敏感,有時候反而更容易捕捉到它的優點。“鄧書”最令我嘆服的是作者知識淵博、想象豐富、文筆優美、見解深刻。書中到處穿插著古今中外的小故事,為不乏艱深的刑事訴訟原理充當通俗易懂的注腳,似信手拈來,又妙趣橫生,生動地演繹著或深奧或淺顯的訴訟原理。
然而,“成見”更多的時候會使人形成僵化的思維定式,對不符合這種定式的東西會產生輕微的不適感。這就相當于在看任何事物之前先給自己戴上了一副厚厚的有色眼鏡。例如,在這有色眼鏡作用下,該書的章節安排并不符合我習以為常的刑事訴訟原理的敘事邏輯,比如“居中裁判”“平等對抗”并沒有放在第四章“基本原則”之下去討論,而是分別獨立成為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證據證明”部分,“證據的關聯性和合法性”放在了最后一節,而在刑事訴訟法教材中,“關聯性”和“合法性”作為證據能力的前提,通常是首先交代的;再比如第七章“訴訟構造”的章題之下,討論的是“訴訟要件與訴訟行為”“訴訟標的及其同一性”,甚至將普通刑事訴訟教科書里在“原則”部分討論的“一事不再理”也放進這一章。但除了章題為“訴訟構造”外,通章再未出現過“訴訟構造”一詞。似乎“鄧書”所指的“訴訟構造”并不符合我們慣常的理解。不限于章節安排,這種打破刑訴法學者思維定式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書中第二章“訴訟模式”將“決疑模式”作為與“糾問制”“對抗制”相并列的獨立訴訟模式。“鄧書”就此提供三個理由:“其一,人類最初的政治形式都是神權政治……神意裁判必然經常運用;其二,幾乎沒有史料證明中國古代存在長期而穩定的彈劾制訴訟;其三,彈劾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被糾問制取代,但是最終,彈劾制又完成了自己的歷史回歸,成為對抗制訴訟,或者說對抗制就是重新披掛上陣的彈劾制,沒必要重復敘述,不如將彈劾制的篇幅讓給決疑模式。決疑模式現已基本絕跡,現存的主要是糾問模式與對抗模式。” 2這種對訴訟模式的理解和劃分十分新穎,基本顛覆了傳統的“彈劾式訴訟”“糾問式訴訟”“混合式訴訟”三分法,頗具啟發意義。當然,傳統刑訴法教科書對訴訟模式的劃分并非空穴來風,是對西方刑事訴訟歷史發展狀況的高度概括,如果抽去背后的歷史情境,關于訴訟模式的討論會變成類似于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們爭論“針尖上可以站幾個天使”一樣無謂的口舌之爭。因此,筆者決定捋一捋訴訟模式演變的歷史,也算為傳統刑訴法教科書劃分的訴訟模式加一個不甚高明的注腳。
需要交代的是,刑訴法教科書往往是在“西方刑事訴訟的歷史發展”主題下討論訴訟模式的發展演變。這里的訴訟模式又稱為“訴訟形式”,以示與探討刑事訴訟階級屬性的“訴訟實(本)質”相區別。這種語境下的訴訟模式主要關注各訴訟主體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因而與西方學者如美國學者赫伯特·帕克( Herbert L. Packer)等人提出的正當程序模式、犯罪控制模式、家庭模式、對抗模式相區別。正是由于這種關注點的特殊性,訴訟模式理論所討論的問題反倒與訴訟構造十分接近,因而在刑事訴訟法學上,并不十分計較“訴訟模式”“訴訟形式”“訴訟構造”“訴訟結構”幾個概念的區別,它們往往在相似的意義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