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化軟實力若干領域發展報告
- 張國祚主編
- 7088字
- 2023-04-21 18:54:35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和創立過程
一些人之所以對“馬克思主義有沒有文化理論”問題持否定的認識和看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文化”一詞。黃力之教授等在對蘇聯時期的著名哲學家弗·讓·凱勒主編的《文化的本質與歷程》一書做了一個統計后指出:“全書在126處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及文明的論述,真正使用了‘文化’‘文明’概念的只有13處(約占10%),扣除‘文明’概念,‘文化’一語就用得更少了。”[6]胡海波、郭鳳志指出:“盡管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著中,包含著豐富而又深邃的文化思想,但他們并沒有大量地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文化’一詞在《全集》中大約出現320次,其中29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引用’論敵觀點的意義上使用的,而且常常是與其他的詞連用,如文化修養、文化水平、文化斗爭等,真正單獨使用文化一詞的頻率并不高。文化一詞在《全集》中的分布狀況是:25、48、49卷是0次,9、10、26、28、30、37、38、39、42、43、44卷是1次,15、27、31、34、50卷2次,17、40、46、47卷3次,11、24、36卷4次,4、5、13、14、29、33卷5次,8、32卷6次,20、35卷7次,3卷9次,18、22、23卷10次,16卷12次,1、6、12卷14次,2卷15次,21卷16次,7卷20次,41卷22次,19卷24次,45卷26次。這意味著,于當時的學術背景而言,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概念存在著‘飛地’現象。”[7]
不過,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給世人留下專門研究文化問題的著述,“但是他們在探索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創立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對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回答,他們也正是在批判唯心主義歷史觀、創立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過程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原理。”[8]因此,我們不應該否定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存在,而應該在借鑒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和創立過程。
(一)孕育萌芽階段
從1836年18歲的馬克思轉入柏林大學學習到1845年《神圣家族》出版的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于受到了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在柏林大學學習和生活期間的馬克思、恩格斯曾表現出追求自由的哲學精神和強烈的革命民主主義傾向。雖然青年黑格爾派自認為對黑格爾的“批判的哲學”進行了徹底批判,但這種所謂“批判的批判”仍然沒有超出黑格爾唯心主義。到后來,這個學派還通過創辦《文學總匯報》,大肆散布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反對革命的民主主義,否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針對這種情況,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寫了《神圣家族》,并于1845年2月出版了該書。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著重闡述了思辨結構的秘密、批判精神與群眾的對立、物質生產是歷史的誕生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等重要觀點。這些觀點的提出,標志著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觀已經接近了新世界觀,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已處于提出的前夜。在世界觀發生劇變的這一過程中,主要是馬克思在自己撰寫的一些重要著作中對有關文化自由、文化批判、文化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初步闡述,從而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和創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更是被我國學者視為“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的發祥地”[9]。
在《手稿》中,馬克思首先論述了自然的優先性以及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對于自然的依賴性。他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10]“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1]同時,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依附關系,人不是普通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以一種特殊方式存在的“類存在物”,這種特殊方式就是以自然為前提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即人對自然進行加工改造的文化創造活動,“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12]正是《手稿》闡述的人與自然一體的這一重要思想,正確解決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問題。
其次,《手稿》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內涵。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類本質特征,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總是通過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對象性勞動作用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客觀世界,總是通過這種主客體統一的創造性活動使“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13]。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人化的自然界”基本上等同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概念。“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論述雖然沒有提及‘文化’,卻是在深刻地討論人的文化。他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即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堅實基礎。”[14]
最后,《手稿》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辯證批判,確立了一種新型文化價值理念。在《手稿》中,馬克思并未像黑格爾那樣“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15],難能可貴的是,馬克思在高度肯定了勞動對人文世界的創造性意義的同時,還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異化勞動進行了全面考察,并將其規定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異化、人與人關系的異化”等四個基本類型。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生產出的勞動產品作為異己的力量與之對立,“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16]在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勞動進行深入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還得出了異化勞動必將導致類似于文化異化的結論,“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人相異化,同樣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異化,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7]而“人的本質的全部異化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異化”,即“在知識和思維中反映出來的這種異化的表現”。[18]要消除這種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導致的文化異化現象,馬克思強調必須通過共產主義的實際實現才能完成,“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19]雖然馬克思在此處所講的共產主義還具有一定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色彩,但他提出的通過消滅私有制來揚棄異化勞動、克服文化異化的重要思想,無疑是為未來人類社會描繪了一幅嶄新發展藍圖、確立了一種新型文化理想。
(二)基本形成階段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在這本標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形成的重要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批判了以布魯諾·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而且深入批判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從而徹底清算了他們以前文化信仰的舊哲學基礎,實現了和以往文化史觀的最為徹底的決裂,并在批判舊哲學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原理,最終促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正式形成。之所以把《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得以正式形成的標志,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在該書中通過深入批判舊哲學而實現了與唯心主義文化史觀的徹底決裂,但更為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在該書中通過系統地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前提和基礎。
首先,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的物質前提。針對青年黑格爾派否認任何歷史的物質前提的錯誤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20]通過對人類生產活動的考察,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物質生產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人口的生產和繁衍,這也是歷史的必要條件;在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過程中,不僅發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發生了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關系;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過程中,語言文字等精神生產成果逐步形成,人類文化得以產生。這樣,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人類歷史前提的考察,使文化的主體實現了由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的轉變,從而為把握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找到了現實的物質前提。
其次,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使我們認識到了精神文化對社會生活的依賴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人類的思想觀念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1]隨著社會分工和交往的不斷擴大,人類精神文化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和真正的社會意義,“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22]雖然說人類精神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但不能像唯心主義文化論者那樣將其夸大為社會歷史進程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它最終還是要受到社會實際生活的制約,“意識[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23]
最后,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社會結構諸方面的相互關系,論證了人類精神文化發展的一般進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生產力是人類通過物質生產勞動實現的對自然的改造關系,是理解全部人類歷史的基礎,“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24]。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初步提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范疇,闡明了市民社會是國家和觀念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的重要思想。“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25]因此,隨著生產力和交往關系(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社會基本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形態依次出現更替,人類精神文化也相應發生演變。“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26]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證的人類精神文化發展過程,正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所做的分析的基礎之上的。
(三)公開問世階段
雖然說《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基本形成的重要標志,但由于普魯士書報檢查機關的極力阻撓,加上出版商對《形態》中所批判的哲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情,致使這部著作的全文沒有能夠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時候與讀者公開見面。直到1932年,《形態》全書才第一次以德文原文發表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第一部分第五卷。這不能不說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的一件憾事。不過,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并于1848年2月得以公開發表。“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以及關于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27]因此,《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驚天動地的出生證”,也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公開問世的里程碑式文獻。[28]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強調:“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29]這一基本思想確證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其立論基礎的,也確立了這一科學文化理論所強調的文化發展“取決于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終極性解釋原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政治思想上也占據統治地位,一定的思想觀念是對一定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歷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會形成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隨著以所有制關系為主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政治統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發生變化,因此,“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30]而且,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還考察了“宗教的、道德的、哲學的、政治的、法的觀念”等精神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規律,駁斥了超階級的文化觀。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文化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并不存在所謂“超階級的文化”;資產階級文化是由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宗教、道德、哲學、政治和法”等精神文化終究是由其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新社會因素在舊社會母體內部孕育萌發出來,導致新舊思想文化依次發生更替,“當人們談到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時,他們只是表明了一個事實: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31]所以,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已經比較詳盡地論證了人類精神文化的變化發展規律,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最終創立夯實了立論的理論根基。
同時,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用熱情洋溢的語言,高度肯定了資產階級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曾經起到過的革命性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通過現代化機器大工業生產,開拓了世界市場,創造了比以往一切世代都要先進得多的科學文化,打破了民族文化的片面性、狹隘性和局限性,使人類精神文化生產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創造活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來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32]當然,作為一種批判性的革命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絕不會僅僅肯定資產階級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起到的上述“非常革命的作用”,其思想中更為精彩的部分,主要體現于他們對資本主義文化的缺陷、弊端和不足作出了無情的揭露批判。“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33]“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34]這使我們認識到了資本主義文化理念的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核心思想以及資本主義文化對外殖民擴張的野蠻本性和偽善面目。
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還闡明了世界歷史境遇下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35]這種每一個民族都被卷入到世界歷史巨流中的一體化、整體化趨勢,“就是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全球化’現象。……從歷史發展來看,《共產黨宣言》所描述的‘世界歷史’現象與今天人們所認為的‘全球化’現象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36]在對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作出了科學預見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又對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問題作出了深刻闡釋:“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有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37]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是從廣義角度來闡述“世界文學”的,他們強調的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的一種“世界的文化”,即相當于現在人們熱議的“全球化的文化”。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除了對世界歷史境遇下各民族文化交融問題作了以上共時性的理論闡述之外,他們還對文化發展演進規律作了歷時性的闡發,揭示了世界歷史境遇下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他們看來,“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38]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代之以一種更為先進的所有制形式——共產主義公有制,因為共產主義革命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了最為徹底的決裂,把教育同物質生產很好地結合了起來,使“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即“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發生了徹底改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9]這就使我們認識到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揭示的世界歷史境遇下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向: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最終建設好與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相適應的共產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