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大發展

列寧(1870—1924)是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領導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革命導師和領袖”。“在短暫的54年中,列寧沒有留下一兒一女,卻留下了許許多多光輝的思想,以及千百萬繼承著他的思想的子孫后代。”[40]列寧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發展開始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正是從這一時代條件出發,列寧在充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又深深將其扎根于俄國各階層土壤和俄國的具體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俄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列寧主義,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豐富完善文化基礎理論

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此次革命發生在俄歷十月,所以被稱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但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蘇維埃俄國面臨一系列的建設問題,如政治結構的重組、經濟的恢復、文化的發展等。雖然說革命勝利為蘇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辟了廣闊道路,但由于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文化上原來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嚴重制約著蘇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而文化事業的發展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鑒于此,列寧就文化的內涵、特征、功能等方面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尤其是從文化建設事關社會主義成敗、事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事關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等角度,系統闡述了文化建設對于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意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進一步得以豐富、完善和發展。

在有關文化的內涵方面,列寧強調的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或階級長期形成的思維習慣、傳統、習俗和心理層面的東西。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列寧曾經提到過“資產階級文化”“‘無產階級’文化”“官僚或農奴制等等的文化”,[41]這些具有一定階級屬性的文化,都是屬于某個階級、階層的文化,也就是屬于這個階級、階層的所有人員的思維習慣、傳統、習俗和心理層面的東西。而且,列寧總是將文化與意識形態對等,把文化界定為受經濟結構制約的意識形態。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曾經引用過卡·考茨基的“一段十分正確而重要的話”:“現代社會主義意識,只有在深刻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來。……社會主義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von auβen Hineingetragenes)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從這個斗爭中自發地(urwüchsig)產生出來的東西。”[42]這里所講的“社會主義意識”,主要指的是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形態的社會主義學說,是一種具有鮮明意識形態色彩的“現代社會主義文化”。當然,列寧所講的文化,主要是指科學、藝術、教育等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指知識、受教育程度、識字水平等。列寧在《論國民教育部的政策問題》中講到:“由于俄國農奴制的國家制度,青年一代里有五分之四的人注定要成為文盲”。[43]在列寧看來,文盲是蘇維埃政權面臨的“三大敵人”之一,“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沒有政治。”[44]“文盲的大量存在與俄國的農奴制社會關系密切,為了欺騙和統治人民的思想,統治階級剝奪他們的文化權益,宣揚愚民政策,文盲不懂政治,只能服從和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生活。”[45]因此,列寧認為,俄國農奴制度造成了為數眾多的文盲,阻礙了俄國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蘇維埃政權必須大力消滅文盲,而消滅文盲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提高他們的識字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在有關文化的特征方面,列寧通過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人類文化現象,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出了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一是文化的民族性。在列寧看來,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俄國的民族文化也獨具特色。“列寧認為,俄羅斯文化的民族性不僅僅表現在它是個多種族國家,而且還表現在宗教、語言、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這種民族性既包括東正教信仰、彌賽亞意識,還包括千百年來的愛國主義”。[46]二是文化的階級性。列寧指出:“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大多數還是黑幫的和教權派的),而且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因此,籠統說的‘民族文化’就是地主、神父、資產階級的文化。”[47]這就是說,在階級社會中,每個國家的不同階級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生活環境,這就造成了他們所面對的客觀實在不同,所以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產生屬于不同階級的文化。三是文化的繼承性。列寧曾經強調,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但要繼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應不排斥其他階級、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只有廣泛吸收,為我所用,才能不斷將自身發展壯大。“資本主義把文化只給予少數人。而我們必須用這個文化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48]關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問題,列寧在《我們拒絕什么遺產?》中還講到:“學生們是比民粹派分子徹底得多、忠實得多的遺產保存者。他們不僅不拒絕遺產,……當然,‘學生們’保存遺產,不同于檔案保管員保存舊的文件。保存遺產,還決不等于局限于遺產。”[49]這就是說,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學生們”,即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必須準確把握住文化的繼承性特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舊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注意做到推陳出新,努力建設好社會主義新文化。

在有關文化的功能方面,在列寧看來,文化是影響社會進步的觀念形態,“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實在的東西,這個思想是深刻的:對于歷史很重要。”[50]基于此,列寧特別強調,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應高度重視文化的認知功能和凝聚功能,努力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出它在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對于文化認知功能的認識,列寧認為俄國長期的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人民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只是無產階級文化水平及認知能力較低,就連曾經自以為先進的資產階級的文化水平也處在一個很低的層次。所以,發展文化事業,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已經不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了,而且是整個俄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列寧看來,要想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最根本的途徑和方式就是發展教育事業。列寧號召全俄共產黨員都要做好表率,把發展教育事業、普及文化知識放在各項事業的首位,強調要通過發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掃除文盲,提高國民的認知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實際上使被剝削的勞動者能夠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這正是蘇維埃政權一項最重要的工作,而且今后應當堅定不移地把這項工作繼續下去。”[51]至于列寧所強調的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列寧把文化視作團結勞動群眾、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具有保證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的強大作用。列寧認為,對于無產階級來說,文化的價值只有跟奪取政權和建立新社會的斗爭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來,“‘文明的’、‘有教養的’資本主義世界正在走向空前未有的崩潰,這種崩潰會破壞而且一定要破壞文明生活的一切基礎。”[52]隨著資本主義的崩潰,“或者是毀滅全部文化從而毀滅人類自己;或者是用革命的辦法擺脫資本的桎梏,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贏得社會主義和持久和平。”[53]在這二者之間,人民必須作出一個抉擇。資本主義統治下的人民因為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較低,猶如一盤散沙。所以,蘇維埃政權必須通過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努力使文化被人民群眾所掌握、被人民群眾所認同,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量。對于這一點,列寧比誰都清楚。他說:“凡是熟悉實際生活、閱歷豐富的人都知道:要管理就要懂行,就要精通生產的全部情況,就要懂得現代水平的生產技術,就要受過一定的科學教育。”[54]

(二)落后國家文化革命理論

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雖然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建立起了蘇維埃國家政權,但經濟文化方面仍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局面,可謂是百廢待興。這種落后的經濟文化狀況,嚴重阻礙了蘇維埃俄國的順利發展。在充分認識到俄國這種落后國家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要開展一場“文化革命”,以促進俄國由落后國家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渡。他特別提出:“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但是這個文化革命,無論在純粹文化方面(因為我們是文盲)或物質方面(因為要成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對于我們來說,都是異常困難的。”[55]列寧在這里指出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現實,不論是文化方面還是物質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甚至到了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正常維持下去的程度。所以,文化革命的開展是必要的,“文化革命將帶來大眾受教育的體制;通過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行再教育塑造新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它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進步;產生新的倫理和道德以及新的生活方式。”[56]正是看到了文化革命的這種重大意義,列寧才將其放到了與政治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實施許多新的文化政策,大力推動俄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列寧“文化革命”理論。

列寧在對國內各階層人民面臨的文化困境進行了透徹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提出了落后國家開展文化革命的具體途徑。“列寧認為,只有掃除工人、農民中的文盲,才能增強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能力;只有消除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留下來的舊文化,才能培養工人、農民以及工人階級先鋒隊嚴格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只有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才能擺脫官僚主義作風的影響以及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57]

列寧倡導文化革命,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開展文化知識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以達到掃除文盲、培養具有較高知識素養的公民之目的。而完成這一主要任務,要采取的具體措施也很多,但列寧認為最重要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識字。因為俄國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民眾文盲率非常之高的國家,這嚴重阻礙了蘇維埃俄國的發展,以至于十月革命勝利之初的俄國就像一個幾乎還不能站立起來的嬰兒,想要快速奔跑起來都不可能。為了能讓這個嬰兒快速站立起來,列寧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列寧在當時號召成立了很多的文化速成班,在全國掀起了掃盲運動的高潮,各種掃盲站紛紛建立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20年7月19日建立的“全俄掃除文盲非常委員會”,歸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直接領導。之后,又成立了以蘇聯著名的黨務活動家加里寧為主席的群眾性掃盲協會,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基層的非常系統的掃盲機構,使掃盲工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開展全國性掃盲工作的同時,列寧也高度重視普及教育。他認為,普及教育是關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乃至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局的大事,只有通過普及教育,切實提高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才能增強民眾同落后腐朽思想作斗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俄國經濟社會發展。列寧曾經說道:“可以有根據地說,花上10年工夫,我們就能使整個俄國布滿電站,使電力工業能夠滿足現代技術的要求和結束舊式的農民耕作。要做到這一步就需要有更高的文化和教育。”[58]

列寧倡導文化革命,特別強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俄國無產階級通過十月革命奪取了政權,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文化、舊風氣和舊習慣不可能立即得到徹底清除,還在侵蝕著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因此,列寧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清除其影響、確保文化革命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手段,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既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養的共產主義新人,又必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是堅持把灌輸與宣傳鼓動相結合;另外,列寧還列舉了多種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如:組織出版和閱讀大眾化的經典著作讀本。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將讀書的習慣帶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失為一種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為了照顧不同階層文化水平的差異,列寧強調要編寫通俗易懂的讀本,大量翻譯出版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以提高民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而且,列寧也特別重視發揮宣傳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教育媒介作用,這些宣傳媒體主要包括黨的理論刊物、報紙、電影等。黨的理論刊物主要用來宣傳黨的政策,在增加民眾對執政黨的認同度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報紙的內容多樣,集娛樂與宣傳于一體,可以在最大限度滿足人民日常文化需要的同時,宣傳社會主義文化,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電影是最富有群眾性、生動性的藝術形式,在傳播社會主義理論的途徑中,最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列寧倡導文化革命,特別要求全面改革國家機關。在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機關是正確處理黨和國家政權兩者關系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廣大工農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機關。正是基于這一點,列寧認為,建立高效、廉潔、務實的國家機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也是保證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必然之舉。但是,蘇維埃俄國建立之初的國家機關存在許多諸如官僚主義作風盛行、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嚴重影響了文化革命的順利開展。針對這樣的現狀,列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國家機關以順利推進文化革命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鏟除官僚主義作風和建立精干高效的國家機關兩大方面。列寧特別強調,落后國家要通過搞好文化革命來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決鏟除官僚主義;而要鏟除官僚主義,必須完善民主選舉和罷免制度,使民主和集中相輔相成,“我們主張民主集中制。因此必須弄明白,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義集中制,另一方面同無政府主義有多么大的區別。……把民主集中制同官僚主義和公式化混為一談,是再錯誤不過的了。”[59]要鏟除官僚主義,還必須吸收工農群眾參與國家管理,“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60]而在建立精干高效的國家機關方面,列寧非常清楚,改革和完善國家機關、建立精干高效的國家機關,這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辦事效率的關鍵所在。而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國家機關,首先要組織清黨工作,提高黨員的文化素質;其次要精簡合并國家機構,列寧秉承“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則,對國家機關進行了精簡和合并;最后要建立監督機制、人才機制、獎懲機制和學習機制等有效的運行機制。

(三)過渡時期文化理論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社會發展開始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在列寧的正確領導下,全體俄共黨員和蘇俄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社會活力空前迸發。但革命勝利后的俄國一片狼藉,百廢待興。蘇維埃俄國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組織領導文化建設、擊退國內外反動勢力瘋狂圍攻、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等艱巨任務,其中,文化建設任務最為艱巨。這是因為: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受沙皇專制統治的國家,封建色彩濃厚;在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在新政權內部仍然根深蒂固,嚴重影響著人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這些從資本主義舊社會直接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格格不入,嚴重阻礙著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推進,甚至還構成了對社會主義政權的致命威脅。針對這種嚴峻情況,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俄國的具體國情,適時提出了有關過渡時期的文化理論,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發展進程。

在有關過渡時期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方面,列寧認識到文化建設事業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它不像其他領域的建設事業一樣,立馬就能看到建設的成效;文化建設成效的體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正是在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這種特殊性的基礎上,列寧結合蘇維埃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殊國情,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工作和任務,強調要大力啟發無產階級的自覺意識,有組織地使廣大工農群眾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隊伍當中來,最終使其成長為一支既有戰斗力又有執行力的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同時,列寧認為,十月革命后的俄國文化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造就一代共產主義新人,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列寧強調,一代新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道德情操,用共產主義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多方面錘煉自己,提升自身的審美等各方面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內心世界,這是值得蘇維埃政權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去努力探索和完成的重大任務。

在有關過渡時期文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方面,列寧根據過渡時期文化建設的具體任務,結合蘇維埃俄國的實際國情,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束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建設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雖然列寧沒有明確地提出“解放思想”的口號,但他在領導蘇俄人民進行早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際上卻非常重視破除傳統習慣勢力的思想束縛。為了突破傳統習慣勢力的束縛,列寧在實際工作中特別重視通過發展文化事業來幫助蘇俄人民實現思想解放,并強調解放思想并不是要簡單地破除一切舊的東西,對于舊社會的一些先進經驗、優秀文化,還必須要懂得吸收利用,要善于利用全部人類科技成果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優秀文化成果。在領導蘇俄人民進行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列寧也非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這一科學工作方法,甚至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看作是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無論是在進行“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還是在“和平組織‘文化’工作”的過程中,列寧都一直強調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就是俄國的具體國情和當時的國際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根據俄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目前時局的全部特點,全部困難,就是要了解從主要任務是說服人民和用武力鎮壓剝削者轉到主要任務是管理這一過渡的特征。”[61]正是因為找到了理論聯系實際這把解決問題的密鑰,才使得列寧在解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心應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哈尔滨市| 康平县| 凌云县| 石门县| 灵宝市| 泗阳县| 秦皇岛市| 阜新市| 若羌县| 微山县| 航空| 雷州市| 土默特右旗| 镇赉县| 攀枝花市| 石棉县| 兴义市| 肥乡县| 安康市| 岑溪市| 黄骅市| 红安县| 安平县| 吕梁市| 潜山县| 内江市| 怀宁县| 美姑县| 贵阳市| 赣榆县| 宣恩县| 静宁县| 贡山| 洪湖市| 小金县| 关岭| 澳门| 拜城县| 诸暨市|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