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Garratt v. Dailey, 46 Wash. 2d 197, 279 P.2d 1091 (1955)

美國華盛頓州最高法院

Hill法官主筆:

本法院第一次審理由幼兒實施的毆擊行為而引起的侵權責任案件。1951年7月16日,被告Brian Dailey(5歲零9個月)與原告Ruth Garratt的一位成年姐姐Naomi Garratt和另一位成年人Ruth Garratt一同來到原告家的后院拜訪原告。原告的主張是,她來到后院與Naomi交談,當她開始坐在一個木質帆布草坪躺椅上時,Brian蓄意地將椅子從她身下抽走。現場三個人中唯一能提供證詞的是Naomi Garratt(原告Ruth Garratt并沒有就她如何摔倒或為什么摔倒進行說明)。初審法院并沒有采信該證詞,而接受了Brian Dailey對事件經過的陳述,并且作出了以下裁決:

“III……當Naomi Garratt和Brian Dailey在后院時,原告Ruth Garratt從自己的房間走出來,來到后院。過了一會兒,被告Brian Dailey將上述地方放置的一張輕巧的木質帆布草坪躺椅抬起來,將之向旁邊挪了幾英尺,然后在椅子上坐了下來,而這時被告發現原告Ruth Garratt正打算在椅子原先放置的位置坐下,因此Brian趕緊起身想將椅子放回原處,以便幫助Ruth坐下;由于被告體形過小,而且動作也不太靈活,他沒能及時把椅子拖到原告身下,也沒能避免原告摔在地上。原告摔倒在地,造成臀部骨折,由此還引發了其他的傷情和損失?!?/p>

“IV.本案的優勢證據顯示,[當被告Brian Dailey挪動本案涉及的椅子時,他并不存有意的或違法的目的;他沒有傷害原告的意圖,也不存在任何未經許可的或攻擊性的接觸原告本人或所屬物品的意圖];原告摔倒前的情形顯示出,[被告Brian Dailey并沒有實施惡作劇或對原告人身進行威嚇或毆擊的目的、意圖或企圖]?!?/p>

得到承認的是,Ruth Garratt的摔倒導致她臀部骨折和其他痛苦和嚴重的傷害。為了避免該案重審的必要,初審法院決定作出對她有利的判決,判定Brian Dailey向原告支付11 000美元的賠償。原告提出上訴,要求判決駁回該訴訟,并對該賠償金額進行判決登記,或重新審理。

除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參見Bohlen的《幼兒和精神病患者的侵權責任》,23 Mich. L. Rev. 9),權威人士普遍認為,如果未成年人以武力實施了侵權行為,那么他仍然應和其他人一樣承擔侵權責任。

在分析適用法律時,我們有一個基本前提,即Brian無論是5歲還是55歲,在造成上訴人受傷之前,一定實施了某種不法行為。

初審法院查明的Brian是Garratt后院的造訪者的事實得到了證據的支持,而且否認了上訴人關于Brian是侵入者,因而無權接觸、挪動院子中的椅子,或坐在椅子上的主張,法院將不再考慮該爭議。

Brian移動椅子的行為被極力地主張為構成毆擊。毆擊的定義(盡管不全面但足以適用于本案)是,毆擊是對他人故意施加的致害性身體接觸。決定毆擊責任的規則在《侵權法第一次重述》第13條(1 Restatement, Torts, 29, §13)規定如下:

滿足下列條件時,如果其行為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他人身體致害性接觸的法律原因,那么該行為人應向該他人承擔責任:

(a)該行為以引起對他人或第三人的致害性或攻擊性接觸,或者使其產生此類恐懼為意圖的;并且

(b)該接觸沒有征得該他人的同意,或該他人的同意是通過欺詐或者強迫得到的;并且

(c)該接觸并非可以被特免。

在本案中,不存在同意或特免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直接考慮意圖,以及意圖在毆擊法中的地位?!吨厥觥分性摋l(a)款的評論如下:

行為人意圖的特征。如果某一行為可能以引起致害性或攻擊性接觸,或者以使其產生此類恐懼為意圖的,針對某一特定人,無論是他人或第三人,那么該行為必須是以引起該接觸或恐懼為目的,或者對行為人而言明知實質上確定會造成這樣的接觸或恐懼。

另參見Prosser on Torts 41, §8。

我們這里姑且認為Brian移動椅子的行為是有意的。如果原告向初審法院充分證實了Brian在她即將坐下時移動了椅子,那么Brian的行為顯然存在導致原告身體與地面接觸的目的或意圖,因此原告有權要求法院作出被告承擔損害的判決。[Vosburg v. Putney(1891), 80 Wis. 523, 50 N.W. 403]

原告的理由基于上述理論,而初審法院認為原告沒有能夠充分舉證,于是采納了Brian的說法,而沒有采信為原告作證的目擊證人的證詞。在初審法院認定原告沒有能夠證實毆擊理論成立之后(即被告在原告即將坐下時將椅子從她身下拖走的說法),在已有事實的基礎上,毆擊行為是否成立成為了考慮的對象。

在這個連結點上,我們引用了與《重述》該條第a款有關的另一部分關于“行為人意圖的特征”的評論:

即使行為人認識到或者應當認識到該行為有造成接觸或恐懼的非常重大潛在風險,仍然不能說明行為本身是故意被實施的這一點。行為人的這種認識會導致其行為被認為是有過失的或者魯莽的,但除非他認識到該接觸或恐懼確定會發生,都不能認為行為人并不具備依照本條所述的規則必須承擔責任的意圖。

除原告摔倒之外,如果可以證明Brian在移動椅子時非常確信原告將在椅子原來放置的位置坐下,那么毆擊行為成立。如果初審法院查明Brian具有初審法院所查明的意圖,而事實上他并沒有,那么他當然對我們提及的內容有相當的認識。如果Brian真的具有這樣的認識,那么即使沒有傷害原告或捉弄原告或令原告尷尬或對原告實施威嚇或毆擊的意圖,也不能免除被告的侵權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那么Brian移動椅子的行為便沒有過錯,也就沒有不法行為,就更不會有責任。

從法院查明的事實中,無法推斷出Brian存在這種認識,我們認為在該案中原告的訴訟被駁回之前,并不存在問題,但初審法院對該問題并未予以考慮;因此,應將該案發回,澄清事實,以便回答Brian是否具備這樣的認識這一問題,因為意圖可以從中得到推斷。如果法院查明他存在這樣的認識,那么必備的意圖就成立,原告便會獲得救濟,哪怕被告并沒有傷害原告或使原告難堪的目的。(前引Vosburg v. Putney案。)如果Brian沒有這樣的認識,那么他的不法行為便不存在,基于毆擊理論的侵權責任的前提也便不存在。

應該注意到的是,我們討論的毆擊法是一種適用于成年人的法律,在被訴毆擊行為發生時,并不強調Brian是一個不滿6歲的兒童。唯一受到Brian的年齡影響的問題是他到底認識到什么,他的經歷、能力和理解力當然都是重要的。

如上文所述,很明顯,我們沒有找到案卷中原告主張法院作出對她有利的11 000美元判決的依據。

同時我們也沒有在案卷中找到任何使得重審獲得授權的錯誤……

案件被發回重審以澄清事實,指示陪審團明確Brian Dailey是否知道原告即將在椅子原來放置的位置坐下。如果事實裁決使改變判決顯得必要,則應改變判決……

發回重審以澄清事實。

Schwellenbach法官、 Donworth法官和Weaver法官贊同判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光泽县| 漳州市| 锡林郭勒盟| 甘孜| 黔西县| 井冈山市| 台湾省| 富顺县| 阿瓦提县| 潮安县| 柳林县| 都江堰市| 宁武县| 明光市| 古浪县| 旬阳县| 曲沃县| 丰台区| 乐亭县| 宜丰县| 临泉县| 依安县| 根河市| 安宁市| 山阳县| 濮阳县| 长海县| 绍兴县| 石景山区| 华池县| 波密县| 万山特区| 开远市| 分宜县| 湖南省| 芜湖市| 永州市| 新民市| 武城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