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中國政界報刊的毛澤東傳——中國最早的毛澤東傳

20世紀30年代初,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轉戰于湘贛閩等省農村。此時,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毛澤東是只聞其名、難見其面的神秘人物;但仇視共產黨的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對毛澤東卻并不陌生。如前文所介紹,在1924年國共實現合作后約三年間,毛澤東與其他中共黨員一樣,都曾加入國民黨。

20世紀20年代的國共合作,采取了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異乎常規的方式(黨內合作)。其背景是,當時共產黨成立不久,比孫中山領導的老牌政黨國民黨弱小得多。而且,孫中山對本黨和他提出的思想(三民主義)充滿信心,他判斷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后,也會承認三民主義的優越性,進而放棄“不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1的確,要在當時的中國開展所謂社會主義革命,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異想天開。因此,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共產國際指示中共,應協助國民黨開展民族革命。對此,不久前為追求社會主義革命而成立的中共的黨員們自然大為不滿,但既然是共產國際的指示,也就只好遵守。

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后,不少人因其特有的行動能力而嶄露頭角,被提拔到核心崗位。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時期曾歷任國民黨的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部長是汪精衛)等職,即其一例。另一例則是周恩來。周被任命為當時設于廣州郊外的國民黨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而校長就是蔣介石。也就是說,在國共合作時期,毛、周都曾在國民黨要人周圍工作,與他們頻繁接觸。因此,對國民黨首腦們來說,1927年國共分裂后在農村開展武裝割據的“共匪”,其領導人如毛、周等,都是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事和同志。毛澤東最早的傳記文字出自國民黨人之手,也就不足為奇。

據研究,中國已發表的最早的毛澤東傳記,是上海《文化日報》1932年7月15日刊載、署名“孫席珍”的《共黨主席——毛澤東》一文(圖7)。所謂“共黨”,顯然指共產黨;毛當時任共產黨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該文僅約1500字,分“‘湖南王’的尊容”“幾個特點”“從小就露頭角”“自以為能夠領導群眾”等七小節。文稱毛是湖南湘潭人,現年三十七八歲(照此算來應生于1894、1895年),“他的家庭地位是一個富農……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腦袋很大,所以智力很充足。頭發長得像監牢里犯人,往往三四個月不剪,腳是常年不洗,不穿西裝而穿長衫,但他的長衫像鄉下剃頭司務穿的那樣常常是被油漬占據著,說話是一口湖南土音”云云,對毛的為人、性格做了清晰描述。

圖7 《文化日報》載《共黨主席——毛澤東》

該文還這樣介紹毛澤東:長沙因有了毛澤東這位風云人物而不再平靜;毛澤東對于大凡報紙等有字的東西什么都拿來讀;他自認是民眾領袖,且這種自負比誰都強烈。還提到毛在國共合作時期的工作情景、與同事的交談等,自然也提及具體地名和同事姓名。該文盡管較短,但在當時的確相當客觀,是一篇很好的傳記文字。尤其是,該文稱毛澤東因在國民革命時期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以全力來做農民運動”,結果,曾經的“湖南王”又得到了“農民王”的綽號。考慮到當時把“共匪”與常人一樣描述會觸犯禁忌,如此評說毛澤東,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

從行文看,該文作者似在國共合作時期與毛澤東十分熟悉。署名作者“孫席珍”確有其人,是一位文學家。孫席珍(1906—1984),浙江省紹興人,很早即發表詩作,在北京大學求學時已小有名氣,1926年加入共產黨,投身國民革命。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后留學日本。1930年回國后在幾所大學執教,同時支援左翼作家聯盟(左聯)的活動。1934年被捕,翌年被釋放。其后也與共產黨保持合作關系,同時在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并從事文化活動,直至去世。

假如署名不虛,那么,這篇值得紀念的毛澤東傳的作者,就是左翼文化名人孫席珍。而且,孫既然曾作為共產黨員參加過國民革命,傳中寫入有關毛的見聞、交談等,也就不難理解。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有幾處疑點難以解釋。特別要注意的是刊載《共黨主席——毛澤東》的報紙《文化日報》。該報創刊于1932年6月,日報,橫四開,每期出四版,是常見的所謂“小報”體例,但好像絕非普通的商業報紙。2

再看《文化日報》文章的內容。該報每期都刊登政治評論、八卦之類的評傳,而且以揭露內幕為主。顯然,這樣的文章,只有熟諳內幕者才能寫得出來。比如,《共黨主席——毛澤東》見報的次日,該報有《邵力子與共產黨》一文(署名“元林”),稱共產黨建黨時,國民黨元老邵力子也是成員之一;再次日則有《風流才子周佛海》(署名“定生”),揶揄中共早期黨員周佛海善于見風使舵。與共產黨從前的瓜葛被如此冷嘲熱諷,邵力子和周佛海恐怕都不會高興。每期都刊載此類政治小道消息的《文化日報》創刊后僅三個月、出至第90期,即于9月18日停刊;而于10月4日創刊的后續刊物、具有同樣傾向的雜志(三日刊),就是專家們才有所了解的《社會新聞》。

《社會新聞》(圖8)是一份政論雜志,由國民黨內堅定效忠蔣介石的藍衣社或實為諜報組織的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創辦,用以攻擊黨內反蔣派和共產黨等。3雖說是政論雜志,但所刊文章多對國民黨反蔣派領袖、共產黨人士加以批評,而沒有一篇牽涉到蔣介石。此外,共產黨原最高領導人、1935年被捕的瞿秋白,被殺害前曾留下一封頗有爭議的遺書《多余的話》,最早將其公之于眾的,就是《社會新聞》。這樣的獨家報道,沒有國民黨諜報部門背景是做不到的。由此也可知該雜志的性質不同一般。

《文化日報》就是這份背景特殊的政界雜志的前身。《社會新聞》的每篇文章、雜志都有署名,但和《文化日報》一樣,大部分都是筆名,據此難以推斷作者是誰,然而,不知何故,只有《共黨主席——毛澤東》一篇的署名“孫席珍”用了真名。而這并非這篇傳記的唯一疑點。《文化日報》和《社會新聞》刊載的類似政治家評傳、革命家秘聞,后來被收入《現代史料》叢書,刊行該叢書的是海天出版社(上海)。但是,該出版社不僅此前不聞其名,在20世紀30年代也只刊行過《現代史料》這一套叢書。該叢書共出版四集。第一集出版于1933年2月,所收文章均為《文化日報》所刊載;第二集以后收錄的,則多錄自《社會新聞》。4

圖8 《社會新聞》

《現代史料》和《社會新聞》極少有人知曉,《文化日報》是稀見報刊,在中國國內也難得一見,故我借此機會將叢書與報刊的對應關系列表(附錄1)。由該表所反映的對應關系推測,海天出版社與《社會新聞》社很可能是同一個組織。

《共黨主席——毛澤東》一文,收于《現代史料》第一集,篇名改作《毛澤東》。奇怪的是,作者署名不再是“孫席珍”,而是“王唯廉”。也就是說,文章沒變,作者卻換了別人。《文化日報》刊載的披露政治家、革命家秘聞的文章,不少都署名“王唯廉”,似為筆名,真名則不得而知。《現代史料》收錄的“王唯廉”的其他文章——如《汪精衛反共記》《“朱毛”的起源》《南昌暴動外史》等——在《文化日報》上也曾署名“王唯廉”,只有這篇毛澤東傳記的署名,由“孫席珍”改成了“王唯廉”。

鑒于“王唯廉”的文章記述的人物(陳獨秀、朱德等)、事項(南昌暴動、武漢政府等),與真實人物孫席珍青年時期的經歷多有重合,因此,要說“王唯廉”是孫席珍的筆名,也不無道理;用善意的筆觸描述毛澤東,也可以解釋為出自他左翼知識分子的立場。果真如此,邏輯上就只能說,不知何故,曾為共產黨員的孫席珍在1932年至1934年間,曾為國民黨蔣介石派的宣傳活動效力過。但即便如此,他為什么用真名發表毛澤東傳,依然不得其解。

實際上,孫席珍作為文化人士,在文學界名氣頗高,所以既有他人為其立傳,他自己也有自傳傳世。5但是,無論是他人的評傳還是自傳,都只字未提他曾寫過毛澤東傳,或者曾與《文化日報》《現代史料》有過關系。當然,在履歷上,曾經參加國民黨的宣傳工作是不體面的,甚至是致命的污點。所以,只字不提,可視為孫席珍有意隱瞞,但也可能原本就沒有這碼事。假如事屬后者,上述毛澤東傳就是別人冒用“孫席珍”之名所寫——在民國的八卦文壇上,借用別人名義發表文章并不罕見;曾為國民黨效過力等說法,就是對已經過世的孫席珍的誹謗。總之,“孫席珍”“王唯廉”署名之謎暫且無解,繼續揣測亦屬無益。

附帶說,《社會新聞》雖然是八卦雜志,但如上所述,文章都出自熟悉內幕者之手。或正因如此,除外國的中國(中共)觀察家外,中共黨員好像也經常閱讀,他們所寫的毛澤東傳,似乎也曾參考過這些文章。關于此點,下文將另做介紹。

1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2—11頁。

2 祝均宙《上海小報的歷史沿革(中)》,《新聞研究資料》,1988年第3期。另,《長江日報》2013年12月25日曾刊發《武漢發現最早毛澤東個人傳記 / 出版于1932年 將“最早”推前5年》一文,報道某收藏家“發現”了《文化日報》載毛傳;但祝均宙此文早就指出《文化日報》載有毛傳。

3 關于《社會新聞》的派系屬性也有不同的說法,如屬于“CC系”等。有關記述見于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修訂增補本),華文出版社,2010年,第272頁。

4 海天出版社編輯《現代史料》,海天出版社,1933—1935年。

5 傳記有王姝《孫席珍評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回憶錄有孫席珍遺著,呂蘋整理《悠悠往事》,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美姑县| 西吉县| 江永县| 美姑县| 瑞丽市| 盘锦市| 双峰县| 门头沟区| 广水市| 乌鲁木齐市| 普定县| 普洱| 濉溪县| 石棉县| 昂仁县| 富宁县| 仁布县| 澎湖县| 阜宁县| 阿拉善左旗| 姚安县| 黔西| 拉萨市| 县级市| 安平县| 绥德县| 南宁市| 菏泽市| 繁峙县| 庄浪县| 三台县| 铜陵市| 蓬溪县| 远安县| 巴里| 定州市| 丹寨县| 稷山县| 株洲县|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