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為例
- 鄭新勝
- 14字
- 2023-04-07 18:44:18
第一章 民俗審美的相關概念界說
第一節 研究的相關概念辨析
本書以“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為研究對象。對這一以民俗為審美對象的研究,必然要涉及諸如“民俗”“民俗文化”“民俗美”“民俗美學”“審美文化”等相關概念。為了便于描述內容和展開研究,有必要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
1.民俗
“民俗”一詞,是對英文“Folklore”的意譯,由英國學者威廉·湯姆斯(William Thoms)1846年創用,它是由兩個撒克遜詞“Folk”和“Lore”合成的。Folk指民眾,民間,Lore即為知識、學問,Folklore即“民眾知識”(The learning of the people)。由于該新詞通俗易懂,很快得到國際上普遍的承認和使用,它既指民間風俗現象,又指研究風俗現象的學問。實際上,“民俗”一詞既非現代詞匯,也非外來術語。作為民間社會生活中傳承文化事象的總稱,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較明確的文字表述。如《禮記·緇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1《管子·正世》:“料事務,察民俗。”2《漢書·董仲舒傳》:“變民風,化民俗。”3等。
我國民俗學理論中對“民俗”的定義,自20世紀20年代從民間文學的定義開始,側重歌謠和傳說的收集研究。至20世紀30年代,已存在對民俗的多種說法,但多數定義乃以當時西方某些民俗學家的論述為依據,側重精神民俗。50至70年代雖然仍以民間文學觀點去研究民俗,但對民俗之“民”的概念作了狹隘的理解,僅指勞動人民,偏重“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等素材收集。改革開放后,我國民俗學事業取得了蓬勃發展,也有力地推動了民俗學理論體系的建設,對民俗的定義等基本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4
“所謂民俗,就是社會民眾中的傳承性的生活文化”“從第一個層面,即生活層面,生活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種生活相”“從文化的層面看,民俗是一種文化的模式”“從哲學的層面,民俗就是一個族群獨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點和思考的原型”5。
“民俗呈現為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文化的,一種是生活的,也就是呈現為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民俗文化是人的活動的結果,又被用于新的活動中去,是人群所積累的生活范圍的文化,是包含著活動模式的文化現象;而民俗生活是人的活動過程,是主體與民俗模式相互投入、相互契合所構成的文化生活。”6
這些民俗定義,或是把民俗定性為一種傳承文化,或是生活文化,或是文化模式等,可以說各有優長。由于作者視角和理解的不同,對民俗定義的界定差異是難免的,但對定義表述的內在本質是相通的。這種狀況不但不會影響本書的研究,反而能為研究民俗審美的相關問題提供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比較的眼光。
總之,不論是以文化為取向的民俗事象研究,還是以生活為取向的民俗整體研究,以及作為未來發展而兼顧兩者的較為完整的研究對象和全面的學術取向,其中都有豐富的“民俗美”的資源和廣闊的“民俗審美”問題的研究空間。
2.民俗文化
盡管對“民俗”的界定存在著種種差異,但顯而易見的是,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民俗視為一種文化,如“傳承文化”“生活文化”或“文化模式”等。從本質上看,民俗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這無疑是對民俗本質問題認識的進步。以往一些民俗研究者對這一問題多是從狹義的視角,只看到民俗中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等民間創作的文藝作品一面,卻忽視了民俗的文化屬性。我國民俗學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強調中國民俗具有突出的“民間文化”的特點,是“底層的社會的文化”,對民俗的屬性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國民俗是處于中下層地位的人民大眾所創造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鐘敬文先生認為,“我們把民俗研究納入文化的范疇,是對固有文化觀念的擴展。過去學者們談論‘文化’很少涉及‘民俗’,因為他們所注意的文化對象,一般只限于上層文化;對中、下層文化是輕視的。而談論民俗的,又很少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去對待,似乎民俗算不得一種文化。其實,民俗在民族文化中,不但是名正言順的一種,而且是占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的一種。我們只有把民俗作為文化現象去看待、去研究,才符合事物的實際。”7這種認識促進了民俗文化學的構建,強化了我們對這門新學科的學科意識。由于人們對民俗文化認識的膚淺,以致在實際應用中常常將“民俗”與“民俗文化”概念相混淆,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厘清的。因此,可以說,民俗文化是介于民俗和傳統文化之間,是民俗的上位概念,又是傳統文化的下位概念。
綜上所述,對于民俗文化可以做這樣的認識:① 民俗文化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由族群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集體創造、享用、保存和傳承的文化形態;② 民俗文化是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會中下層的民間文化體系;③ 民俗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變革性的特點,它不僅是傳統的,而且也是現代的。
3.民俗美
單純談論美,是抽象的,而美的變化形態則是多樣的、具體的。什么是民俗美?簡言之,是民俗所呈現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形態中所表現出的美。民俗中所蘊含的美的養料、美的因素是具體可感的,同時也是多層次的。民俗作為審美對象,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欣賞;同一民俗事象,也可以激發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受。民俗美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是對民眾日常民俗生活的肯定。美與生活,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連,民俗之美的顯現和展示往往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以往未予充分重視而已。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受到民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民俗美的熏陶。
民俗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又是現代生活文化的基本構成。不論民俗學者對民俗如何分類,其所包含的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它包括“有形物質民俗”“人生社會民俗”“心意信仰民俗”和“游樂技藝民俗”等多個方面。這一切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民俗美”的世界。
(1)有形物質民俗。
在有形物質民俗中,衣、食、住、行的民俗與我們朝夕相處。
不同年齡、不同季節以及生、冠、婚、壽、喪各種場合下的特種服飾民俗,人們除著眼于衣服與佩飾本身的實用性外,還重視對服飾文化的關注,對服飾之美的講究。《左傳·桓公二年》中,作者在闡述其美學觀點時,就談到服飾中的“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8以此來彰顯統治者的德行。從古至今,服飾本身既反映著物質民俗,又反映出精神民俗,是所有民俗活動中的必需物。對服飾美的追求,可謂歷久彌新。
中國飲食民俗,講究“色、香、味、形、名”的特色之美,與具體藝術化的烹調方式和制作方法相得益彰,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電視片就展現了多少令人口齒留香的民俗佳肴,刺激著當下中國人的味蕾神經,勾起了人們對美食的享受欲望。
中國民居在世界居住民俗中具有亮麗的民族色彩。從上古“穴居”“巢居”等方式發展下來的以木構架為主的上棟下宇基干的民居形式,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堂屋,不論外部建構還是內部裝飾,以及種種宅院、堂室、齋軒、亭臺、樓閣等高雅之居,下自平民百姓,上及官宦帝王,及其相應的居住慣制,都在求便利、圖實用的同時,無不追求美化的居住條件。
作為“行”的交通民俗,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為路徑。如陸路方面有鄉野的徑、畛、途、道、路,城鎮的街、巷、衢、弄、胡同等不同形態,水路方面的溝、洫、川、江、河等,以及各種頗具民俗特色的橋梁;二為工具。各式車馬、舟船、輿轎等各種運載工具。與這些緊密相連的則形成臨行風俗,從帝王巡游之風,到游子騎乘習尚,直至今天民眾的旅游風尚等,人們無不通過各種方式趨吉避兇,或擇吉餞別,以企一路平安;或折柳送別,慰藉思鄉之情;或山水附會,寄托詩文記游。凡此種種,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2)人生社會民俗。
在人生社會民俗中,個人生活儀禮民俗主要體現于生命的三個重要關節點上:生、婚、喪。誕生→成年→婚姻→喪葬……,我國自古以來就把這種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循環視為人生的歷程,并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義。
例如,婚禮是人生禮儀中最隆重者。盡管各地區、各民族的婚俗慣制五花八門,各呈千秋,但都有其共同之處,即祈盼富貴姻緣、百年和合、龍鳳呈祥、早生貴子。各項禮儀習俗也均圍繞這一愿望展開,吹吹打打迎新娘,禮儀隆重、明媒正娶,無非是表達人們對婚姻和合美滿的期望。
又如,在中國,即使是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死亡并非就等于完全的虛無。喪葬禮是生者對亡者的送行,無限的緬懷和追思,最終祈愿靈魂在另一個世界里能得以安寧、如意。“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9對死者所舉行的喪葬和祭祀的種種儀禮,是孝道的延續和愛心的升華,也是表達對死者亡魂的安慰,對鬼魂世界的敬畏。
(3)心意信仰民俗。
在心意信仰民俗方面,各種民間俗信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歷史的緣由,不能簡單地將其歸入迷信范疇。許多心意信仰民俗具有健康的文化內涵和積極的人生追求。如“貼福字,討吉利”“年初一,不吃稀”等傳統節日俗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新婚夫婦交杯酒”等人生禮儀俗信;“虎頭鞋,狗頭帽”“三月三,薺菜賽仙丹”等衣、食、住、行的俗信,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人們求吉避禍的心理,無不表達人們向往健康長壽、家宅平安、生活美滿、社會安定的美好愿望。
(4)游樂技藝民俗。
我國的游樂技藝民俗多是隨季而興、遇節而盛的。其中的各類活動所包含的“美的因素”則更為普遍。不論文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從兒童到成人,都樂在其中,興趣盎然。各種游藝往往能使人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活動中暫時得以解脫,讓心頭的緊張和壓抑之感得以消釋,在輕松和愉悅之間樂享生活中的閑適和雅致,獲得健康和吉祺,受到美的熏陶。與此相關的各種民間手工技藝,更是色彩斑斕、爭奇斗艷,構成我國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景觀,充分體現民間藝人和廣大民眾的聰明才智;其中還流傳著許多耳熟能詳、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反映出游戲與人類勞動之間的密切聯系,共同構筑成蔚為大觀、美不勝收的中華游戲風情。
綜上所述,民俗之中的“美的因素”,民俗美是流傳久遠廣泛存在的,它是產生于世代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產物。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民俗意識和民俗慣制,經過歷史的發展和積淀,有的被否定拋棄了,有的則肯定傳承下來,形成豐富具體的民俗事象,其中就包容著許多美的意蘊,需要我們挖掘和整理,分析和研究。
4.民俗美學
從對“民俗美”的界定中,我們認識到,民俗中美的因素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而同步的產物。民俗美是存在的,不論是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還是民俗事象與民俗活動,其中無不包含著美的因素。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它與人類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俗本身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而許多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的最初生成也離不開民俗這片沃土。
在20世紀初,民俗學受到人文學科不少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這是因為它是關注民眾生活知識、習慣的學問。從早期我國引入西方的民俗學科看,主要是“從文學切入”的。101922年年底,以北大歌謠征集為起點,中國民俗學的發生就已現出文學化傾向的端倪。隨后中國新文學倡導者們如周氏兄弟、胡適等相繼在他們的文章中倡導從文學切入民俗學的主張。鐘敬文先生從文學領域轉向民俗學研究,建立了文藝民俗-民間文藝的新的天地,當時《歌謠周刊》等民俗刊物的專號中也是以文藝性的內容為主。
中國民俗學的文學化傾向并非只從20世紀初開始的,從歷史上看,其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時代。先秦時期統治者為“觀民風、知得失”而廣泛收集民間歌謠和頌辭,“國風”部分大多是民間詩歌,由孔子刪定而成“詩三百”;漢代的樂府機構更是重視廣泛收集、整理民間歌謠。民間“采風”所集中關注的是“歌謠之詩”,成為民俗的重要體現。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直至晚清的黃遵憲提出“我詩寫我口”的口號,主張以俗語入詩,體現民間習尚情感,追求雅俗共賞的詩風文風,受到民眾的擁戴。可見,民俗學在與民間文藝相切近的過程中,內在已經蘊含著擷取民俗題材,體現民間情感,化俗為雅等美學追求,而文人則有意識地汲取民間詩、詞、歌、曲等的精華,作為自己作品中新的元素。雖然這已成為文人的自覺行為,但對于民俗學與美學的實際關系問題卻長期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
民俗學誕生以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具有綜合研究和交叉學科性質的人文科學。前輩學者更多地注意到了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以及宗教學、考古學、哲學等學科之間的密切關系,并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及成果,但對于民俗學與美學之間的關系則只是約略提及而未做深入的探究。對廣泛而長久存在于民俗中的美的事象和審美因素卻未有清晰的視野,對于民俗中的審美功能也缺乏明確的認識。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屬于哲學范疇。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它都具有玄學思辨的色彩,“雅”而不俗,故而無意向“俗人”問津,也很少被“俗人”瞻顧。雖然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活動的特征和規律的科學,但其研究的重心長期以來傾向于文藝領域的創作和欣賞活動,即“文藝美學”,而對生活美的審美規律,即“生活美學”方面則關注不夠,對生活世界中的“民俗美”的問題也重視不夠,更談不上對美、美感的發生、演化中或隱或顯地潛蘊著民俗觀念性質的留意。表面而言,美學似乎是“高雅”的,對其研究始終充滿哲學“形而上學”的意味,實際上,從現象學的角度看,美學的生成和發展的本源,或是人類“美的歷程”,是不能免“俗”的,也是無法脫離“民俗”這一片沃土的。
民俗學的發展和研究要充分地觀照到民俗活動和民俗事象中的美的成分,關注民俗所由生成的人的心理基礎,以及由此心理基礎導引的對于民俗之美的情感指向性,形成對美學融入的開放性結構;美學的研究在21世紀以來面臨新的選擇,絕不能只囿于傳統美學研究的單一理路,應更多地關注生活世界,將美學研究的內容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將視野投向美的應用,在具體的諸如旅游美學、服飾美學、工藝美學、飲食美學、建筑美學等基礎上,建構起民俗美學。在此方面,一些研究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開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但至今尚未形成較為體系性的研究成果。作為民俗學與美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民俗美學需要民俗學、美學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民俗美學的研究對象和范疇較為廣泛。“民俗美學則是研究具有美感性質的民俗(美的民俗)與具有民俗性質的美感(民俗的美),二者相互依存、形成對應關系的內容、形態及其應用和發展規律的專門學科。”11有學者對民俗學與美學的關系,民俗美學的發生,民俗文化的美學表現形態,以及文藝民俗美學等問題做了一些可貴的探討,但作為民俗美學本身的學科建構還有待于全面系統地展開。
筆者認為,民俗美學是正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部門美學,也可歸屬于生活美學的范疇,有待于我們從新的美學視野對民俗、民俗文化做系統深入的研究。
5.審美文化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先后掀起了幾次美學熱潮。具有代表性的是50至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為中國美學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基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興起的美學熱,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近十年的醞釀積累,美學熱于90年代初再次出現高潮。在前一段討論研究的基礎上深化,表現為向文化生活領域的廣泛滲透,出現了被稱為“后實踐美學”等新的美學理論。與此同時,“審美文化”一詞也相繼出現于傳媒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引起了文化學者、美學研究者的注意。進入21世紀以來,“審美文化”研究不僅在美學界和文藝理論界形成研究熱潮,在其他領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此相關的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新議題從歐美社會學界提出后,很快波及我國并引起廣泛的熱議。當代審美文化的問題更顯出紛繁復雜的狀況。
“審美文化”作為當代我國美學的一個新范疇,是由葉朗主編的《現代美學體系》一書中較早提出的,他將“審美文化”界定為“人類審美活動的物化產品、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它是審美社會學研究的中心課題。”12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使得原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名詞變成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總體性概念,引起了廣泛關注。有的學者試圖到國外的學術思想中去尋求“審美文化”概念的淵源。然而,不論是蘇聯學者對“審美文化”的理解,或者在德國古典美學中探源,還是著眼于西歐現代美學中的對“審美文化”的最初論述,應該說,這些國外相應的學術資源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審美文化”這個概念是有益的借鑒。但是,這些相關概念的提出,其歷史背景與我們當代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差異,有的在字面翻譯的具體表述中本身尚存在不少爭議,因此不宜直接搬用國外學術資源中的字面意義而不考慮其實質內涵。
目前,在國內學術界對“審美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① 把審美文化等同于文化中的藝術和美學部分;② 認為審美文化是一個現代概念,是一個體現了現代性的重要范疇;③ 認為審美文化是審美的文化或文化的審美,審美文化是歷史運動的產物,是對當代文化的規定性的表述,在文化形態的意義上,可以把審美文化指稱為大眾文化;④ 認為目前對于審美文化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是將審美文化意指古今中外以文學藝術為核心的一切具有審美特性與價值的文化產品或形態;狹義的理解則將審美文化用來專指當代文化特別是大眾文化,等等。13
與此相關的“民俗審美文化”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民俗文化學興起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在民俗文化的實際應用取得較大進展的情況下出現的。
民俗審美文化是審美文化在性質、層次上的一個分支,是與時空上的傳統審美文化、現代審美文化、民族審美文化、地域審美文化等相交叉的一種存在形態。民俗審美文化不是“民俗”與“審美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關于民俗審美的文化,是反映民俗文化的審美特性、審美價值等特點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它所涵蓋的內容勢必是寬泛的,不只是文藝方面,更包涵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祭祀禮儀等多方面內容。我國老一輩民俗學家鐘敬文、賈芝、姜彬等人在他們長期的民俗學研究中已有涉及民俗審美文化的相關內容。
1 《禮記譯注》,楊天宇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37頁。
2 《管子校注》,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19頁。
3 《漢書》卷56,《董仲舒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499頁。
4 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頁。
5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2—28頁。
6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69頁。
7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發凡》,《鐘敬文民俗學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5頁。
8 《左傳譯注》,李夢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2頁。
9 《禮記譯注》,楊天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2頁。
10 鐘敬文:《從事民俗學研究的反思和體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11 曲金良:《民俗美學發生論》,《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12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59頁。
13 參見姚文放主編:《審美文化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6—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