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研究狀況及存在問題

近幾年,“民俗”的字眼頻繁出現于各種傳媒中,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民俗學是與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有著廣泛聯系和交叉的“多緣性”學科。從民俗學與美學相關聯的角度對民俗的審美問題做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民俗的審美價值、審美功能等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民俗的研究,除了對民俗學基礎理論建設、民俗學方法論的探討外,多側重專題民俗研究和地域民俗研究,在理論專著和民俗出版物出版方面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但是,對民俗的跨學科研究,特別是民俗學與美學的結合,或是從審美文化的視野來考察民俗,探究民俗之美的內涵等方面,則顯得很薄弱。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觀民風”是為了“知得失”,民俗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國家之興衰榮辱,政令之昌明昏暗,世風之祥和兇險在民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顯應。民俗研究者把民俗的主要社會功能概括為教化功能、規范功能、維系功能和調節功能。1 對民俗的各種社會功能的研究成為民俗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民俗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民俗學本身還具有明顯的多學科屬性,但人們更多地將民俗學與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關聯中尋找新的主題話語,而對民俗學與美學交叉學科的研究則明顯不足,民俗對美學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民俗具有美學價值,或者說,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民俗事象,特別是良風美俗,其本身就具有鮮活的美育功能,讓人們在參與民俗活動,觀賞民俗表演或欣賞民俗藝術過程中受到熏陶,感到愉悅,達到娛樂、審美的目的。因此,從審美文化的角度進行觀照,民俗的審美問題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大問題。

20世紀80年代葉春生編著的《民俗美》一書簡略地提出了民俗美的形態、特點、意義和作用問題,作為一本民俗普及讀物,該書“力圖做到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圖文并茂”2,讓讀者從中得到一些民俗的美育熏陶,但并不是對民俗審美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理論專著。

與民俗審美研究相關的著述主要有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的兩本書,即李明泉的《民俗審美學》3和王政的《中國民俗文化美學》4。《民俗審美學》從審美屬性、審美特征、審美鑒賞三個方面論述了中華民俗的美感特征及鑒賞問題。作者試圖從宏觀與微觀、共時與歷時、民俗與地域、文化與心理、審美與需要諸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闡述中華民俗之美的獨特性和豐繁性。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力圖建構起“民俗審美學”這一門新的,具有邊緣性和交叉性的學科。這種學術追求是難能可貴的。但由于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限制,作者的這一學術愿望并沒有完全實現。該書只是在原有民俗資料歸類整理的基礎上,從美學的角度做了一些分析,加上事例說明,提出一些觀點,在深入透徹的理論分析上尚顯不足,不夠系統化。《中國民俗文化美學》一書,誠如書中所述“主要研究民俗事象與民俗活動中審美規律的發生與傳承,也兼及人們在民俗活動史程中積淀、凝結的美的理想、愿望與情愫”。從民俗文化的“形式美學”“范疇美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也涉及民間生活中的“內容美學”,對民俗文化的美學表現形態、民俗文化對社會的美學意義及民俗活動模式的審美分析等問題做了很有意義的探討,富有啟發性。

有些學者在文藝美學研究中將視野轉向民俗,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豐富了文藝美學的學科領域。如趙德利的《文藝民俗美學》5,與此書相關的還有作者在著述前后發表的一些論文,探討了文藝民俗的發生論、價值論和創作論等問題,對促進文學藝術創作和提高文藝欣賞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從生命美學視角去剖析文藝與民俗的關系,是有其新意的。但作者只是關注民俗文化及其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與影響,側重中國當代文藝民俗的創作,其理論視野的廣度和探索的深度,以及對其觀點的理論說服力等方面,尚有不少未盡之處。引起學者對“文藝民俗”研究興趣的還有陳勤建的《文藝民俗學》6,朱希祥、李曉華的《中國文藝民俗審美》7,宋德胤的《文藝民俗學》8等著作。這些著作研究民俗文化對一般文藝發展的影響和相互關系,兼及民間文藝學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內涵。其中《中國文藝民俗審美》一書探討了中國文藝民俗審美研究的基本理論,文藝民俗與日常生活審美化,中國文藝類型中的民俗審美等問題,對文藝民俗的研究有了新的拓展。

從20世紀初開始的民俗學基本理論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幾十年時間里,涉及民俗學與美學的直接關系,民俗審美問題方面的專題研究還是相當薄弱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情況逐漸有了改觀。在老一輩民俗學家鐘敬文、賈芝、姜彬等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中已偶有涉及民俗審美文化等的相關內容,引起了后學者的興趣。除了上述幾本相關著述外,在學術論文方面,有學者已陸續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相關論文主要有:宋德胤《民俗美論》9、王康《民俗學與美學的關系》10、曲金良《民俗美學發生論》11、譚代倫《審美與民族的精神民俗》12、王政《民俗活動與審美愿望》《民俗文化的美學思考》《論中國民俗文化的美學表現形態》13等、蘇仁先《論民族民俗文化對民族審美心理的模塑》14、賈一心《民俗文化的審美闡釋》15、黃藝農《中國民俗風情審美》16、張洪明《藝術創作中民俗的美學價值》17、王旭曉《民俗的審美價值探源及其當代意義》18、周軍偉《時間與節俗:中西民俗審美比較》19,等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涉及民俗美的研究論文從數量上雖有所增加,但主要還是多側重于對文學藝術作品或一些民俗類型中與美或審美相關內容的研究介紹,如神話、民間故事、歌舞、民間繪畫、建筑、雕刻、民間音樂及各種工藝品等。從審美文化或美學的角度對民俗進行較集中、專題的考察,仍然較為薄弱,而直接就民俗的審美價值、審美特性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論文、著述則難得一見。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審美文化熱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化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學術界舉辦了多次有關審美文化的研討會,除哲學界、美學界、文藝界人士參加外,實業界、政府有關部門的諸多人士也參與研討。從1992年9月在青島舉行的“文化變革與90年代中國美學”學術討論會,到1997年4月在揚州舉行的“審美文化與美學史”學術研討會,每年都在不同地區召開與當代審美文化有關的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對當代審美文化的諸種新現象予以充分關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下發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將“審美文化學”列入“中國語言文學”二級學科“文藝學”的研究方向中,成為一個新的學科方向。20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審美文化學的興起,民族審美文化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一些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如彭會資的《民族民間美學》21,倫珠旺姆·昂巴著的《神性與詩意——拉卜楞藏族民族審美文化研究》22,段劍秋的《鳳凰城民俗生態審美》23,陳素娥的《詩性的湘西——湘西審美文化闡釋》24,李朝的《詩性高原——青藏地區民俗文化審美》25,等等。這些成果,為美學走進生活、走進民族、走進民俗文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總體而言,國內有關民俗審美問題的研究主要散見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中:

第一,關于民俗學與美學關系的研究。如王康的《民俗學與美學的關系》一文,認為民俗學與美學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表現為民俗學為美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材料;民俗學的知識有助于解釋一些奇特的審美現象;開展民俗學與美學的綜合研究,有利于完善和豐富一些美學理論;美學對民俗學也有較大的影響。作者認為,加強美學與民俗學的綜合研究,正確把握各民族、各地域人們不同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對于加速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關于民俗審美的研究。李明泉的《民俗審美學》、王政的《中國民俗文化美學》兩本專著對民俗審美問題做了富有啟發性的探討,作者試圖建構民俗審美學或民俗文化美學的嘗試對民俗審美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曲金良的《民俗美學發生論》一文是較早呼吁學界重視對“民俗美”的研究的論文之一。作者30多年前發出的呼吁是具有學術遠見的。宋德胤《民俗美論》一文從什么是民俗美、民俗美的特征、民俗美的形態等方面對民俗美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賈一心《民俗文化的審美闡釋》認為對民俗的審美,既有利于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民俗文化體現了人類豐富的本質力量,表達了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王旭曉《民俗的審美價值探源及其當代意義》一文對民俗的審美價值及其生成,民俗審美價值發掘的當代意義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周軍偉《時間與節俗:中西民俗審美比較》一文,試圖以巴赫金對歐洲民俗文化的審美研究為參照,以民俗活動的時間性為切入點,比較中西方民俗審美活動之異同,以此觀照漢文化圈中民俗審美的特性,等等。

第三,關于具體民俗類型的審美研究。黃藝農《中國民俗風情審美》一文,認為民俗風情審美是極為普遍和重要的審美對象,它包括物質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等類型的審美,它們又各有多個層次和系統;民俗風情審美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它為旅游審美增添了無限的情趣。雖然對民俗類型的劃分標準不盡一致,但人們對不同類型的民俗所具有的審美特點以及某一民俗事象審美問題的研究,關注得較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上述有關民俗審美問題的研究專著、文章,無疑都是民俗審美研究的重要文獻,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民俗審美等問題都做了富有意義的探討,對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綜觀各類研究狀況,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第一,從總體上看研究還欠深入。只看到民俗中的某些事象、某一形態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對民俗何以為美的內在依據和基本特性等重要問題,缺少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

第二,對民俗功能的認識不夠全面。民俗不僅具有規范、教化、維系等功能,還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對民俗的審美功能認識研究不足,必然影響對民俗審美特性的認識。

第三,對民俗審美的深層問題研究不足。對民俗美的社會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民俗審美的其他主要特性以及民俗審美的構成等方面尚未引起重視。對不同地域、民族中的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多是看到其表面的差異性,而對其內在基質和審美特性的共通性方面的認識尚顯不足。

1989年3月,鐘敬文先生以給《民俗美》一書作者葉春生寫信的方式對民俗審美研究進行了評論,指出“其他(指文學、藝術部分之外——筆者注)許多民俗現象,也大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有審美因素。因此,用美學、藝術學的角度去加以考察,研究,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可是這方面的工作,著手去做的人,現在還很少。”26鐘先生30多年前說的這句話,現在看來也許還未過時。為何會存在這種現象? 本書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 一些民俗學者在思維方式上仍然固守傳統觀念,視民俗為“民間古俗”,是古老的、陳舊的,與現代文明社會是有距離的,因而難有“審美”可言;② 只看到民俗的教化,規范,維系和調節等功能,忽視許多民俗現象中存在的審美因素;③ 從審美自身看,審美的一個特點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故未能輕易地將其視野下放至民眾底層生活狀態——民俗之中;④ 研究者知識結構及學術視野上的問題。一些民俗學研究者拘泥于傳統的對民俗事象的收集、整理,或對民俗學基本理論、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將美學納入自己的學術視野,或從審美文化視域中對民俗現象予以審美的觀照,這方面的研究尚未予以充分重視,而美學研究者的學術重心則更多地偏向于中西方傳統美學基本理論、范疇、流派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審美心理學、文藝美學、審美教育、審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即便顧及“民俗之美”的問題,也多從文藝美學與民俗關聯角度做些探討,或對民俗中美的現象只做表面的羅列,在“良風美俗”的普及宣傳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深入分析和理論闡釋方面有待加強。

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這種學術研究的大趨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就當代民俗學研究而言,不但要繼續深化傳統民俗學的研究,而且要關注民俗學與現實社會的關系。讓民俗學學以致用,積極探索把學術事業與文化事業相結合的路徑,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服務,為農村和城市文化建設服務;同時要拓寬民俗研究的新視野,加強跨學科研究,在深化心理民俗學、文藝民俗學、語言民俗學、服飾民俗學等交叉民俗學研究的基礎上,加強民俗美學的研究,按照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來整理、發掘、引導和光大中華民俗的審美特色,并把這種民俗美的精神融化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優化民眾審美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從美學研究的視野來看,當今時代,美學學科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許多美學研究者認為,審美活動不僅僅是認識問題,它更多地關涉到人的價值生活和實踐活動。審美也不再局限于少數研究者的理論范疇或文藝領域,現代社會的發展,審美已廣泛進入了社會領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在這樣一個被稱為“泛審美時代”,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學必須超越藝術問題而涵蓋日常生活! 那么,什么是民俗? 鐘敬文先生在其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一書開篇就明確指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27簡言之,民俗就是生活習慣,民俗就是生活。在此,我們就找到了民俗與美學的結合點,民俗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中不乏美的因素。在文藝作品中,民俗美被看成是藝術美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把民俗作為審美觀照的對象。

在這方面,有研究者已經做了一些可貴的努力,并提出富有見地的設想。王政的《中國古代民俗美學新學科導論》一文28,將民俗闡釋美學、民俗接受美學、民俗語義美學、民俗審美符號學和民俗審美批評學的構想,納入民俗美學研究的學術視野,頗有新意。當然,民俗學既要研究舊民俗,又要建設新民俗,形成一體兩翼的完整形態。對城市民俗、對當代泛民俗現象等的研究,同樣應該有這樣的眼光。

二、研究的內容及意義

民俗之美早已長久、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感受到,但是普通民眾對此卻習焉不察。一些研究者對此所做的學理性探討還遠遠不夠。“民俗美”似乎成為一個普遍常用的詞匯,由文藝或宣傳工作者作為方便的標簽貼在對某些文藝作品的評價或是對地方旅游文化的介紹中,而忽略了其內在的蘊含:民俗美的內在機理是什么? 民俗何以具有美的因素? 民俗作為審美對象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這些事關民俗審美的各種問題需要予以專題深入的研究。為此,本書除緒論、余論外的主要內容將從民俗審美的相關概念界說、生命活動:民俗審美的發生、民俗審美價值的探尋、民俗審美的基本特性、民俗審美的構成解析幾方面展開。

上述各章中,“民俗審美價值”“民俗審美的基本特性”“民俗審美的構成”等內容是本書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本書的重點和創新部分。現有的研究中對這些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還很少。

本書的這些研究,不唯填補學術研究之空缺,更有其自身的內在意義。

(1)理論意義:推進民俗學與美學的整合與交叉研究,通過深入探討民俗的審美價值、民俗審美的基本特性等問題,以民俗事象為表征,以現代審美觀念為主線對民俗進行新的力求科學的闡釋,對“民俗的美”和“美的民俗”等重要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析,為構建、完善民俗美學、民俗審美文化學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2)現實意義:本書中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民眾的民俗審美意識和素養,增添生產、生活中的民俗特色,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歲時節令、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文娛活動等習俗中的審美愉悅,讓民眾在參與民俗活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為進一步探尋和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廣大民眾的民俗審美素質,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上倡導健康向上的新風新俗和生活方式,促進民族審美文化的繁榮,服務于新時期的社會文明建設。

本書的研究對當代和未來文化建設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對傳統名鎮名村、區域民俗園建設以及對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都具有借鑒意義。同時,為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在促進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中的民俗傳播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研究的視角、方法與目的

本書十分重視古今中外優秀的理論資源,借鑒其有價值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在現代人文科學方法的宏觀背景上,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民俗學、美學的方法,以及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闡釋學、心理學、藝術學等理論方法,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努力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語言。

注重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相結合,既從宏觀著眼站在歷史高度和理論高度,對民俗的審美問題做整體把握和概括,發現其規律性的內涵,又能從微觀著手,結合個案實例,深入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民俗事象中進行具體、細致的分析。

在具體操作模式上,注重比較方法的使用。在方法論意義上,兼顧歷史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既有中外美學不同觀點在闡釋民俗方面的比較,又有不同地域及其相關民族民俗方面的參照,將文獻收集、考證、解析與田野調查結合起來,將靜態比較與動態比較相結合,力求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辨析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研究范圍的設定問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之間地域差異,民族文化差異較大,本書所探討的民俗基本上以漢民族為主;又由于筆者祖籍福州,自幼生長在這一片土地上,愛鄉之情可謂與日俱增,故研究范圍設定為“以福州民俗為例”,但又不囿于此而畫地自限,在比較研究中還會提及其他地區或有關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況且,福州是一個南北民族融合的城市,福州2200多年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原文化與閩人文化相互融合的歷史。福州市現有37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畬族;其次是回族,還有滿族、壯族等29。雖然各地各民族的具體民俗事象差異較大,但作為民俗及其審美的有關問題卻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所以,以點帶面,并不妨礙對這一論題的深入研究,這種研究的路徑選擇與范圍設定作為本書的一種嘗試,或許是可行的。

民俗活動和民俗事象中存在著大量美的因素,今天人們對這一問題大致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于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及民俗的審美問題,至今未見有明確而系統的理論闡述。怎樣認識民俗的審美特性,直接關系到民俗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關系到民俗活動與實踐的品格。從新的視野分析民俗審美的基本特性,特別是迄今尚未引起人們注意的一些重要問題,并對民俗審美的構成進行深入的分析,在這些分析論述的基礎上為今后結合現代環境下民俗文化建設的新形勢,對民俗審美的實踐應用方面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參照。對當前民俗文化研究、實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力求產生一定的借鑒價值。

因此,《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一書就是要力求達到歷史、現實與邏輯的統一,形成正確的認識,讓民俗之美在民俗的保護和傳承中得以總結、提煉,以期在新時代的民俗文化建設中得以發揚光大。

1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27頁。

2 葉春生:《民俗美》,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李明泉:《民俗審美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年。

4 王政:《中國民俗文化美學》,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年。

5 趙德利:《文藝民俗美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6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7 朱希祥,李曉華:《中國文藝民俗審美》,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8 宋德胤:《文藝民俗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

9 宋德胤:《民俗美論》,《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

10 王康:《民俗學與美學的關系》,《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11 曲金良:《民俗美學發生論》,《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12 譚代倫:《審美與民族的精神民俗》,《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6期。

13 王政的這3篇文章分別發表在《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4期;《中國民間文化》,1993年第2期;《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第3、4期上。

14 蘇仁先:《論民族民俗文化對民族審美心理的模塑》,《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6期。

15 賈一心:《民俗文化的審美闡釋》,《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16 黃藝農:《中國民俗風情審美》,《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17 張洪明:《藝術創作中民俗的美學價值》,《滇中文化》,1999年第4期。

18 王旭曉:《民俗的審美價值探源及其當代意義》,《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9 周軍偉:《時間與節俗:中西民俗審美比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20 參見姚文放主編:《審美文化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2頁。

21 彭會資:《民族民間美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2 倫珠旺姆·昂巴著:《神性與詩意——拉卜楞藏族民族審美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23 段劍秋:《鳳凰城民俗生態審美》,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24 陳素娥:《詩性的湘西——湘西審美文化闡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25 李朝:《詩性高原——青藏地區民俗文化審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26 鐘敬文:《關于<民俗美>》,《鐘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2頁。

27 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頁。

28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貴州文史叢刊》,1992年2期。

29 林璧符:《閩都文化源流》,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第7—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西城区| 封开县| 英吉沙县| 东港市| 波密县| 云梦县| 济阳县| 工布江达县| 启东市| 盖州市| 南川市| 三台县| 兰西县| 临猗县| 扎囊县| 高要市| 安平县| 宜川县| 都江堰市| 义马市| 康乐县| 赣州市| 平乐县| 宜川县| 嵊泗县| 鸡泽县| 宣汉县| 时尚| 舟曲县| 剑川县| 玉溪市| 双桥区| 诸暨市| 西安市| 墨玉县| 隆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林口县| 新安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