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教育與文藝新說
- 王柯平
- 1531字
- 2023-04-07 18:22:02
1 藝術美(excellence in art)
藝術教育的首要價值在于欣賞藝術美,其前提是培養人的情思意趣(dispositions),譬如獎勵藝術技巧而非拙劣作品的情思意趣,喜好復雜雄渾的設計而非粗制濫造的情思意趣,珍愛含義深刻的表現而非膚淺理解的情思意趣,容許運用典故與歧義朦朧而非直截了當的情思意趣,追求超越與精神體驗而非物質體驗的情思意趣。這就是說,藝術作品理應包括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屬于美好生活或值得一過的生活的組成部分。我在此僅列舉了其中少數幾個標準。
在論述評判傳統與現代藝術之美的過程中,羅森伯格(Jacob Rosenberg)總結說:無論是再現藝術還是非再現藝術,兩者均揭示出諸多特質,其中包括敏感性、藝術性、連貫性、選擇性、概念的范圍、形式關系的豐富性、強度、表現性、平衡感和媒介感受等。[7]舍爾曼·李(Sherman E.Lee)是一位研究亞洲藝術的著名學者。他在非西方藝術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特質。[8]雖然他說我們已經到了放棄所有不著邊際的藝術比較的時候了,也就是說不必再去比較米開朗琪羅與塞尚、中國與希臘藝術的相對之美了,但他依然認為在同一類藝術作品中,可以辨別出較高的藝術特質,即便這些作品屬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他的判斷,希臘瓶畫中的精品勝過18世紀后期與19世紀早期的新古典主義作品,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勝過其19世紀的臨摹畫家,中國宋代馬遠早期的繪畫勝過百年之后的作品。
自不待言,形式構圖與表現性的種種特質并非就是事情的全部。重要的藝術作品之所以是引人關注的核心,是因為它們表達了人類價值系統的一種深刻意義。誠如克拉克所言,藝術杰作進一步展露出藝術家表達傳統思想與形式的各種方法,目的在于通過它們來表現自身及其生活的時代,但同時又與過去的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系。[9]同其他作者一樣,克拉克使用了類似的術語,認為藝術杰作之美在于精湛的技藝、超絕的構圖力量、情感的強度、技高一籌的設計、持之以恒的藝術完整性、視野的原創性,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理解力或洞察力等。
藝術美的這些特質見諸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見諸舊的媒介與新的媒介。優秀的電影表現出開創性、想象力、戲劇性的內容,與電影媒介特別相關的技術實力、對話與人物刻畫,更不用說把文學價值改變為電影價值的能力、心理的復雜性和精神力量了。
或許有人認為,藝術美的準則主要適用于西方與東方的高雅文化,而很少適用于西非傳統社會以及大洋洲、前哥倫比亞時期和中美洲的藝術。其實不然。布洛克(H.Gene Blocker)或許是第一個研究這些藝術的哲學家,他認為上述藝術也涉及藝術美的判斷問題。他堅信,西方的審美意識與藝術美的觀念,與他所研究的這些非西方社會的藝術之間十分近似,并且確信“那些非西方藝術具有潛在的和獨特的藝術美感”。據他所說:“屬于這種原始風格的藝術作品,具有直接性、在場性、表達連續性與穩定性的紀念意義,同時還包含一種精神力量;無論是冷漠超然還是咄咄逼人,都導致一種引人入勝、抑或驚心動魄的藝術特質。”[10]布洛克認為這類藝術的上述特質,正是為了某種審美意識的存在而在場的;因為,這些特質超過了藝術實現自身的儀式功能。布洛克還認為,這類原始社會通常更喜歡技藝上精湛和富有表現力的作品。另外,在這些作品中要區別出藝術美的程度是可能的,在這些社會的藝術傳統之內討論發明創造也是可能的。
我們還從文學中發現,支撐藝術美判斷的種種理由既有審美的成分,也有非審美的成分;也就是說,認知、道德與審美三者是并存不悖的。因此可以說,我們評價藝術是基于以下三種原因:一是成品中顯而易見的藝術技巧,二是以審美體驗這一特殊關注模式來支撐感知活動的能力,三是作品所表現出的最高境界(stature)。這一“最高境界”意味著各種方法,作品正是借助這些方法來喻示不同的想象模式,即思索人性與世界的想象模式。[11]在主要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均可發現這些性相或能力的特殊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