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十五釵
- 歐麗娟
- 6370字
- 2023-04-07 18:30:05
第3章:賈寶玉有哪些分身
前一章提到,寶玉是為了享受富貴、見識高雅文化才渴望到紅塵里來,但是,富貴場的維持其實很不容易,當家的家長總是忙得不可開交,因此,不止賈政常常在外面忙著朝廷派下來的公務,甚至連續幾年都回不了家,連王夫人也是常常分身乏術。
第六回很早就說:“榮府中一宅人合算起來,人口雖不多,從上至下也有三四百??;雖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亂麻一般?!痹诘谖迨寤赜痔岬溃骸斑B日有王公侯伯世襲官員十幾處,皆系榮、寧非親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遷,或有黜降,或有婚喪紅白等事,王夫人賀吊迎送,應酬不暇?!彪y怪王夫人需要王熙鳳協助理家,否則單單一個人根本應付不來。
隨代降等、三代歸零的宿命
然而回來看寶玉,他肩負了繼承人的責任,卻又只想要享受優雅舒適的生活,而不愿意煩惱家務的問題,因此成了個不負責任的不肖子。但他又不是一般常見的紈绔子弟,為了解釋寶玉的特異性,曹雪芹特別提出一套正邪兩賦的理論,在上文里曾加以說明,即寶玉是個正邪兩賦的特異份子,渾身的正氣被邪氣入侵而淪為一個瑕疵品,導致他“于國于家無望”。
其中所謂的“于國無望”,便是指他不喜歡讀書,或者說,他不喜歡讀正經書,這么一來就沒辦法參加科舉考試,當然也沒有機會為國家服務了。至于“于家無望”,指的是他對家族同樣沒有貢獻。很多人都不知道,賈家這種貴族世家是清朝所謂的八旗世爵,即他們并不是皇族,從他們姓的是賈而不是愛新覺羅,便可以知道這一點;但他們的祖宗早在明朝便已經入旗了,雖然是血統上的漢人,卻仍然屬于所謂的旗人,在文化上、生活上和滿人一家,并且祖先在清初入關時戰功彪炳,對朝廷貢獻很大,因此被封為國公,而“一等公”可是八旗世爵里最高的等級,那兄弟倆一個是哥哥寧國公賈演,一個是弟弟榮國公賈源,這樣命名的涵義象征著他們分別創立了寧國府和榮國府,從“源”頭“演”化下來,而寶玉就是榮國府這邊賈母的愛孫。
只是,天下并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一個國家的爵位有限,所以不能讓貴族們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而有了“隨代降等承襲”的制度,也就是每世襲一代,爵位即降低一等,幾代之后便歸零了,這是除少數十二三家“世襲罔替”的皇族之外都注定的命運。至于那些不是皇族的八旗世爵,更注定只能傳承三代,到第四代就沒有爵位了,這時便得要找另外的出路,好讓家族的榮華富貴可以維持下去,那個出路正是科舉考試。
而寶玉正是賈家的第四代,面對賈家存亡絕續的關鍵時刻,他肩負了家族轉型的重責大任,如果能夠成功中舉,賈家的富貴故事就能繼續寫下去,所以賈政會逼他讀書,正是為了這個原因。但我們都知道,賈家最后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小說一開始的神話故事也預告了寶玉的無材補天,可見寶玉確實是一個辜負家族使命的不肖子。
其實,寶玉作為家族繼承人的使命,也透過他的重像而表現出來。所謂的“重像”就是指重疊的形象,有一點分身的意味。當曹雪芹在設計小說人物時,精心安排了一種很特殊的技巧,亦即通過其他的角色以類似的特征來加強、突顯某個重要人物。這些其他的角色可以是歷史上的人物,也可以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的某些特點通往那個特定的重要人物,當讀者看到他們的時候就好像也看到了這個人的影子,這便是所謂的重像,也可以用“分身”的概念來理解。
那么,要怎樣才能判斷兩個人物之間是否具有重像關系?學者告訴我們,“長得相像”就是一個重要的線索,畢竟小說是由小說家所創作,他擁有創作的特權,可以在人物的塑造上做很大的發揮,長相便是其中之一。一旦有兩個人擁有類似的長相,那就表示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特殊的關聯。
同途殊歸的二人組
現在來看,《紅樓夢》中有誰和寶玉長得相像?我們一共可以找到五個,因為篇幅的關系,只講最重要的三個。
其中,一般讀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甄寶玉。這個甄寶玉完全是賈寶玉的翻版,從長相到個性都如出一轍,第二回里賈雨村對好朋友冷子興提到,去年他在金陵,曾經被推薦到甄府當家庭老師,到了甄家,發現到他家是那等顯貴,卻是個富而好禮之家,堪稱很難得的教學館。但甄寶玉這一個學生,雖然只是啟蒙,竟比一個舉業的還勞神,說起來更可笑,他說:“必得兩個女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胡涂?!庇殖Ω男P們說:“這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凈的,比那阿彌陀佛、元始天尊的這兩個寶號還更尊榮無對的呢!你們這濁口臭舌,萬不可唐突了這兩個字,要緊!但凡要說時,必須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設若失錯,便要鑿牙穿腮等事?!辈恢蝗绱?,“其暴虐浮躁,頑劣憨癡,種種異常。只一放了學,進去見了那些女兒們,其溫厚和平,聰敏文雅,竟又變了一個。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過幾次,無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過時,他便‘姊姊’‘妹妹’亂叫起來”,原因是:“急疼之時,只叫‘姊姊’‘妹妹’字樣,……便果覺不疼了。”這豈不正是賈寶玉的情況嗎?
又第五十六回提到,甄府的四個女人來到賈家請安,賈母問她們說:
居然連名字也一樣,賈母的好奇心更被挑起來了,便派人到大觀園里把賈寶玉叫來,給這四個管家娘子瞧瞧。沒想到這四人一見到寶玉,連忙起身笑道:“唬了我們一跳。若是我們不進府來,倘若別處遇見,還只當我們的寶玉后趕著也進了京了呢?!比缓笏齻冇挚偨Y說道:“如今看來,模樣是一樣。據老太太說,淘氣也一樣?!笨芍獌蓚€寶玉是重像無疑了。同樣的,第二回賈雨村說:“因祖母溺愛不明,每因孫辱師責子,因此我就辭了館出來?!币饧凑缂业淖婺高^度溺愛、不明事理,甚至每每因為孫子而辱罵老師、責備兒子,因此賈雨村便辭職不做了。這么一來,兩家的祖母也是一樣,都把孫子給寵壞啦。
由此可見,兩個寶玉從名字、相貌、性格、習氣、環境都完全相同,難怪寶玉做了一場夢,去到甄家和甄寶玉見了面,當時的情況簡直像照鏡子般彼此重疊。請看第五十六回繼續說:寶玉在夢中到了一座花園之內,詫異道:“除了我們大觀園,更又有這一個園子?”接著又看到一群很像鴛鴦、襲人、平兒的丫鬟,而她們也把寶玉誤認為甄家的寶玉。然后寶玉順步到了一所院內,又詫異道:“除了怡紅院,也更還有這么一個院落?”等上了臺磯,進入屋子內,只見床榻上有一個少年躺臥著,還嘆息了一聲,一個丫鬟笑問道:“寶玉,你不睡又嘆什么?想必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亂恨呢。”賈寶玉聽說,心下也便吃驚,因為這不等于是在說他自己嗎?沒想到那位少年說他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賈寶玉聽說,連忙說道:“我因找寶玉來到這里。原來你就是寶玉!”臥榻上的少年忙下來拉住賈寶玉,也說:“原來你就是寶玉!這可不是夢里了?”賈寶玉道:“這如何是夢?真而又真了。”
請看兩個寶玉在夢中相見,彼此完全一模一樣,居然真實無比,這當然是有用意的,曹雪芹是要借著甄寶玉來襯托賈寶玉,那不只是為了加強賈寶玉的形象而已,其實還更要進行對比和反諷。原來在遺失的后四十回里,甄寶玉應該是規引入正,回到正途而承擔了家族的責任,就這一點來說,現在的高鶚續書算是正確把握到了;可賈寶玉卻還是依然故我,最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族敗落,那份痛徹心扉簡直無法承受,于是以出家了結一切的是非榮辱,留下一個徹底一無所有的悲劇。
這就是兩個寶玉分道揚鑣,以致同途殊歸,而不是殊途同歸的對比,因此賈寶玉的悔恨便更加椎心蝕骨了。
榮國公的繼承人
同樣的,賈寶玉的其他重像也是很嚴肅的人物,卻又被大多數的讀者所忽略。我要特別提醒大家,其中之一,就是榮國府的第一代祖先賈源!這是否令人根本想不到?
證據在第二十九回,當時快要到端午節了,元妃命賈家在五月初一到初三打三天的平安醮,唱戲獻供。第一天是初一,鳳姐慫恿大家都去清虛觀打醮,順道看戲取樂,賈母聽了很有興致,便出面號召大家共襄盛舉,于是全家的女眷都出動了,一路上熱熱鬧鬧地到了清虛觀。不久,當日代替榮國公出家的替身張道士就來向賈母請安了,他特別提到記掛著寶玉,于是賈母便叫人把寶玉帶來,張道士一看連忙抱住了問好,還向賈母笑道:“哥兒越發發福了?!焙髞碛指袊@道:
從這一段描寫可見,其中所提到的榮國公指的應該是第二代的賈代善,也就是賈母的丈夫,顯然他不幸早死了,因此讓賈母觸動了心腸,以致淚流滿面。但張道士卻說賈代善是國公爺,而“國公”是第一代的祖先才有的爵位,到了第二代其實已經降等了,所以合理地推測,那應該是一種尊稱,因為把死者的身份抬高一級,是當時社會通行、可以接受的做法,并且也很可能是曹雪芹故意含糊的說法,好讓賈代善和第一代的賈源統一起來,共同代表了賈家最初、最有權威的祖宗。我甚至還懷疑,或許賈代善長得也像第一代的賈源!無論如何,這里最要特別注意的重點是:賈母有那么多的子孫,卻只有寶玉一個長得像爺爺,他的容貌身段、言談舉止都和國公爺是同一個模子復制出來的!
但這祖孫兩個彼此相隔了幾十年,連面也沒見過,曹雪芹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重像關系?原來,曹雪芹的目的就是要暗示:寶玉是榮國府的唯一繼承人。也因此,第五回寫寧、榮二公死后還在為賈家操心,以至于還魂去囑托太虛幻境的警幻仙姑,希望能把寶玉規引入正,當時他們說:“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其中惟嫡孫寶玉一人,稟性乖張,生情怪譎,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把這兩段話比對一下,豈不是絲絲入扣?子孫里只有寶玉一個人長得像祖先,又只有寶玉一個人有希望可以繼承家業,這便清楚證明了寶玉確實被賦予家族發展的使命,承擔了賈家的未來,是賈家要重建富貴唯一的寄托。所以即使他只是“略可望成”——略略有希望可以成功,都不能放棄這一線希望。
由此可見,寶玉作為祖宗的繼承人,和寧、榮二公一樣承擔了家族重建的使命,這組重像關系是非常嚴肅的。
那么,寶玉到底長什么樣子?首先必須說,寶玉是一個很漂亮的小男生,小說中常常提到他之所以特別得寵,原因之一就是長得好看。例如第二十五回趙姨娘說:“也不是有了寶玉,竟是得了活龍。他還是小孩子家,長的得人意兒,大人偏疼他些?!笨梢婇L得討人喜歡是寶玉很得長輩疼愛的重要原因。還有,第五十六回賈母也說:“就是大人溺愛的,是他一則生的得人意,二則見人禮數竟比大人行出來的不錯,使人見了可愛可憐,背地里所以才縱他一點子?!笨梢娚煤每垂豢梢詭聿恍〉奶貦?。
甚至第二十三回還提到,連平常恨鐵不成鋼,因此不怎么喜歡寶玉的賈政,也都會因為一眼看到“寶玉站在跟前,神彩飄逸,秀色奪人;看看賈環,人物委瑣,舉止荒疏”,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理由,因此“把素日嫌惡寶玉之心不覺減了八九”,這時幾乎一點也不討厭寶玉了。由此可見,長相確實有影響,寶玉的漂亮便讓他占了不少的便宜,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小阿哥騎馬(清末圖片)
寶釵:金玉良姻的體現
現在要進一步來看,寶玉到底具體是長什么樣子?談到這一點,就會涉及寶玉的第三個重像人物了,那個人便是薛寶釵。這是不是又很令人大吃一驚?如果說,重像人物之間存在著很特殊的關聯,那么和寶玉相像的金釵,豈非應該是林黛玉嗎?他們青梅竹馬、志同道合,照理來說,應該是一體的,但怎么會偏偏是看起來格格不入的寶釵才是寶玉的重像?在這里,顯然曹雪芹是用心良苦,他要告訴我們深刻復雜的道理。
先來看他們倆的相貌吧。首先,第三回透過黛玉的眼睛,讓我們近距離看清楚寶玉的長相,那是:
意思是說,寶玉的臉形仿佛中秋滿月般的潔白圓潤,兩道眉毛就像墨汁似的漆黑,臉色有如春天的桃花一樣嫣紅,那一雙眼睛好比秋水般地流轉波動。這豈不是和寶釵同一個模子嗎?第八回寶玉來探望薛姨媽和寶釵時,借由寶玉的眼睛讓我們看到寶釵面相的工筆畫,那是:
其實,同樣的一段描寫又出現在第二十八回,也同樣是從寶玉的眼中再現出來,讓我們比對一下:寶釵的“眉不畫而翠”意指不用畫眉就已經漆黑鮮明,所謂的“翠”是青黑色的意思,古人會用來形容美人的眉毛,而有“翠眉”一詞,例如盛唐詩人岑參《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得時字》便說:“嬌歌急管雜青絲,銀燭金杯映翠眉。”如此一來,“眉不畫而翠”豈不正是寶玉的“眉如墨畫”嗎?
而寶釵的“臉若銀盆”是說她的臉形又白又圓,像白銀打造的水盆,這不也是寶玉的“面若中秋之月”?再看寶釵的“眼如水杏”,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又剛好類似于寶玉的“目若秋波”可見兩人都是濃眉大眼,襯在圓潤白皙的臉上,確實搶眼奪目。至于寶釵的“唇不點而紅”則說明她雙唇紅艷,根本不必點上唇膏,同樣相當于寶玉的“色如春曉之花”和“面如桃瓣”,都是白里透紅的好氣色,顯示一種富麗堂皇的氣象。難怪第五回的女神兼美是“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有如鮮花綻放盛開一般。
這么說來,和寶玉長得一樣的寶釵,也是無比美麗的啰?的確是,第二十八回還進一步寫寶玉眼看寶釵這樣的容貌,認為是“比林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不覺就呆了”,寶玉居然看到渾然忘我,當場發起呆來,可見那是多么令人沉迷的美貌。果然小說中幾番提到寶釵的絕色,例如第五回說:“如今忽然來了一個薛寶釵,年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顯示這是大家的公論。還有第四十九回,寶玉向襲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們成日家只說寶姐姐是絕色的人物?!彪y怪第六十三回大家掣花簽時,寶釵抽到的是花王牡丹花,上面題的就是“艷冠群芳”四個字,下面又注解說:“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倍F場的大家都十分贊同。
不只如此,依照清虛觀張道士的說法,寶玉的體態是“哥兒越發發福了”,可見是有一點豐滿,這明顯和黛玉的纖細瘦弱完全不同,但和寶釵又是十分相似。第三十回說,五月初三是薛蟠的生日,家里擺酒唱戲,也來邀請賈府諸人去游樂一番,寶玉因為得罪了黛玉,就沒有心情去,又問寶釵怎么也不看戲去?寶釵回答說:“我怕熱,看了兩出,熱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來了?!睂氂衤犃吮愦钣樥f道:“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也體豐怯熱?!睆倪@段對話可以看出,寶釵是屬于楊貴妃型的豐滿體態,所以比較怕熱,不同于黛玉的西施、趙飛燕型,第六十三回寶玉也說“林妹妹怕冷”,可見寶釵確實比較接近寶玉的體態。
再說,寶釵的聲音居然也會被誤認為是寶玉的呢,第三十回描寫寶玉遇到了午后雷陣雨,淋得跟落湯雞似的,趕緊一口氣跑回怡紅院,誰知道大門深鎖,只好敲門叫人來開。而丫鬟們都在院子里玩水笑鬧,過了半天才聽見外面有人大聲拍門的聲音,這時襲人問是誰叫門?寶玉道:“是我?!摈暝乱宦牼驼f:“是寶姑娘的聲音。”由此可見,寶玉的聲音和寶釵也是相像的,所以麝月才會認錯。這么說來,這二寶之間更是如出一轍了,從容貌、體態、聲音都高度重疊,充分顯示了兩人的重像關系!
那么,曹雪芹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其中必有奧妙。簡單地說,寶玉和寶釵這兩人長得一副夫妻臉,正可以說是“金玉良姻”的另一種呼應。
最后,總結一下這一章所說的重點,即寶玉的重像包括了甄寶玉、榮國公賈源,還有薛寶釵,這三個人都和寶玉的命運有關,那就是家族的發展。其中,甄寶玉這個人是要烘托寶玉無材補天的一面,榮國公賈源則是表達寶玉肩負了繼承人的責任,而最特別的是薛寶釵,她和寶玉的夫妻相暗示了兩人的金玉良姻,那確實是一種命中注定的關系。下一章要仔細看看金玉良姻的意義是什么,你也會重新有不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