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十七章 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

(今本72章)

【帛書復原本】

民之不畏威〔一〕,則大威將至矣〔二〕。毋閘其所居〔三〕,毋厭其所生〔四〕。夫唯弗厭,是以不厭〔五〕。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今本】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10處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說明):

1.“毋閘其所居”的“閘”字,被今本等版本改為“狎”字,意思變了。

2.“毋厭其所生”的“厭”通“壓”,意為壓迫、阻塞。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第1版,第189頁。

【譯文】

民眾到了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更大的威壓或禍亂即將到來。不要逼迫民眾不得安居,不要阻塞民眾謀生的道路。只有不阻塞民眾的生路,民眾才不會厭惡統治者。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自高自大,有自愛之心而不自居高貴。所以統治者要舍棄自高自大、自居高貴,而要保持自知與自愛。

【注釋】

〔一〕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

〔二〕大威:更大的威壓,或人民的反抗。

〔三〕閘:閘斷,意為壓迫、逼迫。

〔四〕厭:通“壓”,壓迫、阻塞。

〔五〕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

【闡釋】

本章老子簡述了三個方面的道理。第一點,當民眾到了不畏懼統治者威壓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統治者更大的威壓就會出現,民眾暫時被壓制下去;二是引發民眾的反抗,導致禍亂的發生。不過第一種情況也只是暫時而已,一旦時機到來,更大的禍亂就會接踵而至。

面對這兩種可能,老子接下來講述了第二點:不要逼迫民眾不得安居,不要阻塞民眾謀生的道路。只有不阻塞民眾的生路,民眾才不會厭惡統治者。這里講的生路對民眾至關重要,一是活下去的路,二是安身立命的路。所以,統治者千萬不要阻斷民眾的這兩條路,尤其是民眾的“生”路,老子講了兩遍。

第三點,老子提出了解決辦法,即“自知而不自見”和“自愛而不自貴”,而且還用另一種方式,即“故去彼取此”重復了一遍這個解決辦法,可見老子的重視與良苦用心。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人認為,從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對人民反抗壓迫斗爭的敵視。那么,老子究竟是在為統治者出謀劃策,還是在總結歷史教訓、為民著想呢?或許兩者皆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赞皇县| 固镇县| 湖南省| 阿荣旗| 合江县| 汝州市| 凤翔县| 明光市| 长顺县| 东乌珠穆沁旗| 洞口县| 高碑店市| 新乡市| 黄山市| 新龙县| 延安市| 察哈| 固镇县| 濉溪县| 绥中县| 彩票| 梅河口市| 庐江县| 大安市| 盘山县| 岢岚县| 津南区| 略阳县| 乐亭县| 高唐县| 洞头县| 湟源县| 铜鼓县| 克什克腾旗| 佳木斯市| 嵊泗县| 新竹市| 绍兴县| 通江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