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章 知足之足,恒足矣

(今本46章)

【帛書復原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一〕;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二〕。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三〕。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楚簡本】

罪莫重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1]

【今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3處不同,突出的是:

1.“罪莫大于可欲”句,帛書甲乙本(乙本無“于”字)、楚簡、河上公本、嚴遵本、傅奕本、范應元本及《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等版本中都有此句,王弼本(今本)等少數傳世版本刪除此句,整章文意徹底轉變了。老子把“罪”“禍”“咎”作為統治者的三大警戒線,其中以“罪”為最:統治者如果一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顧民眾的死活,就等于對人民犯下了大罪。而今本等少數版本刪除此句后,便將重大的治國問題變成了個人的修行問題(不應該把“罪”這一條列入修行者的懲戒范疇)。因此,本章的解讀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2.“恒足矣”的“恒”字,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恒的“恒”,今本等版本改為“常”字(或借避諱有意為之),意思變了。

【譯文】

天下有道而太平,連戰馬都會退還田間耕種;天下無道而不太平,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統治者)罪孽莫大于任情縱欲,禍害莫過于不知滿足,罪過莫慘過于貪得無厭(而不顧民眾的死活)。所以(統治者)要懂得滿足的限度,才能獲得長久的豐足(才能長久統治,而不被推翻)。

【注釋】

〔一〕卻:屏棄、退還。走馬:戰馬。糞:耕種、播種。

〔二〕戎馬:戰馬。生于郊:指母馬在戰場邊郊產下馬駒。

〔三〕憯:慘。

【闡釋】

在本章中,老子表述了三個方面的觀點和思想,有兩個與戰爭有關:一是引起戰爭的根源;二是對戰爭的區分。這都體現了老子強烈的反戰思想,與他在第七十四章(今本30章)、第七十五章(今本31章)中的觀點是一致的。

老子認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意思是輔佐君主的人,不能弄反了主次,千萬不要以兵來逞強于世道;用兵打仗,是不祥的事情,誰都討厭它,所以有志向的人絕不能停留在用兵打仗上。

同時,老子還強調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即便是打勝了仗,也要用喪禮的儀式來對待。那為什么還是有沒完沒了的仗在打呢?

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根源就是統治者的貪欲與不知足,正如學者張松如所說的那樣:“老子認為戰爭是由于封建統治者不知足、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是能知足,滿足于現狀,不貪求什么,就不會發生戰爭:‘知足之足,恒足矣。’這是一種唯心史觀。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對當時封建貴族領主集團的無饜欲求,無異于是一個強烈的抗議。”張松如:《老子校讀》,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271頁。

[1]“罪莫重乎甚欲”的“重”字,原文為“”,有人校勘為“厚”字,有人校勘為“重”字,爭議很大,難成定論,筆者偏向認同“重”字。各類爭議可參考丁四新:《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4-36頁。“咎莫險乎欲得”的“險”字,原文為“僉”,筆者贊同學者廖名春與尹振環的觀點,這里暫時校為“險”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广平县| 泸定县| 白玉县| 马鞍山市| 中卫市| 太谷县| 科技| 讷河市| 安庆市| 宁波市| 德清县| 敦化市| 南丰县| 泌阳县| 赫章县| 秦安县| 攀枝花市| 礼泉县| 揭西县| 郓城县| 金华市| 农安县| 大厂| 景谷| 安徽省| 台中市| 泸定县| 方正县| 津市市| 昭苏县| 武冈市| 太原市| 涪陵区| 台安县| 公安县| 西城区| 佛学| 大余县| 越西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