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本書導讀
- 《紅巖》名師導讀(寫給孩子的名著導讀課)
- 牟穎著 汪龍麟 管然榮主編
- 6962字
- 2023-03-31 14:22:19
何為紅巖?一個地名?紅色的巖石?抑或是一種精神?
“對重慶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可能會知道,紅巖是坐落于重慶市郊化龍橋附近的一個村落。”[1]一個村落的名字,不足以承擔起這部紅色革命經典的重量。“對歷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會知道,曾經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公室都在這里成立。”[2]單單對革命地點的稱呼,亦不足以承載斗爭過程中的血脈僨張。
“當我們追溯到歷史的盡頭時你會發現,紅巖并不僅僅是一個村落、一個地名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堅定信仰、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無畏犧牲的精神,紅巖精神象征著共產黨革命先驅崇高的價值追求以及任何苦難都壓不垮的堅實脊梁。”[3]紅巖是鮮血染紅的堅硬巖石,體現了真理的堅守、信仰的篤定,更體現了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
時代背景
《紅巖》誕生于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十四年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御外侮,共赴國難。故事的發生地重慶,這座歷史悠久的山城,成為反法西斯聯盟的遠東指揮中心。川東地下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國共雙方所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時局選擇的結果。“早期在國內革命時期,共產黨就曾先后兩次在四川省成立川東特委,但是由于條件限制成立不久就被撤銷了。后來,國共共同抗日時期,由于斗爭形勢的需要,所以共產黨先后三次在重慶成立了川東特委來主持川西和川東地區的地下黨工作。而中共中央南方局則是為迎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于1939年在重慶建立的,它的存在讓整個華南和西南各省及港澳地區的抗日救亡組織形成了體系,并由周恩來擔任當時的書記,領導諸位共產黨高層的工作。”[4]
1939年到1944年這六年里,共產黨不僅要面對日本侵略者強大的火力攻勢,還要應對國民黨妥協、分裂、倒退等消極思想的侵蝕。在重慶,國民黨發動了三次驚人的反共高潮,對許多的愛國人士、中共黨員進行殘忍的迫害與屠殺。此外,“平江慘案”“皖南事變”……無數血淋淋的事實見證了國民黨的無知與愚昧。而共產黨就是在這樣內有豺狼、外有虎豹的情況下,進行艱苦卓絕的地下工作。殘酷的斗爭形勢,錘煉出一批批堅貞的共產黨員,演繹著一個個可歌可泣的紅巖故事。
創作初衷
羅廣斌家庭出身優越,本不必為生計而走革命道路。但他拋卻了優越的家境,義無反顧地追尋真理,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他離開家鄉到西南聯大附中讀書;1945年,他加入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民青社”,參加“一二·一”等學生運動;1948年,經江竹筠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9月10日,因叛徒的出賣,羅廣斌在成都的家中被捕。[5]
由于家庭關系,他完全能夠獄外反省。他的哥哥羅廣文當時任國民黨高級將領,最初的想法是讓羅廣斌在獄中吃點兒苦頭,好汲取教訓,待他轉變立場后,再接他出獄。但始料未及的是,監獄里的惡劣環境,以及獄友們面對特務的嚴刑拷打表現出超人的堅毅頑強,使羅廣斌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和對黨組織的忠誠更加堅定,他義無反顧地要用生命來捍衛他的信仰。
“1949年初,獄內黨組織曾希望他利用家中的特殊背景出獄,讓獄外的黨組織了解獄中的斗爭情況。但羅廣斌這次沒有服從組織的決定,他要和同志們留在獄中堅持斗爭。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他用行動證明了作為一個革命者的偉大人格。”[6]
1958年11月,團中央常委、中國青年出版社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朱語今來到重慶,并向當時在重慶團市委工作的羅廣斌、楊益言約寫長篇小說。朱語今敏銳地感覺到,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獄中,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斗爭事跡有著革命傳統文化的教育性;而青少年,正需要有這樣一部反映獄中斗爭的長篇小說。
寫一部大規模的長篇小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精力和時間。于是,朱語今便向重慶市委提出請求,重慶市委不僅支持,還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比如:準許羅、楊查看有關敵特檔案,提審在押的敵特分子。羅、楊終于在眾多的敵特檔案中,發現了一整套跨度長達15年之久的特務日記,使羅、楊對特務內部互相傾軋、尖銳矛盾、發展變化,以及各種人物的面貌、心理特點,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了解,不僅進一步提升、豐富了羅、楊已掌握的素材,而且加深了羅、楊對敵特人員的感性認識和具體感受,這為羅、楊后來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幾個高層的軍統大特務的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7]不僅如此,羅廣斌還得到了專家及相關人員的幫助,最終才完成這部有著特殊使命的作品。
《紅巖》作為時代的產物,使得紅色經典的革命文化傳統得以傳承。
故事梗概
《紅巖》以小說的形式形象地表現了一個時段的歷史真實。在重慶敵特集中營中,一大批地下黨員入獄、斗爭、越獄直到勝利的全過程,可歌可泣,振奮人心。
小說以甫志高與余新江的出場為開始,隨著重慶大學學生運動的轟轟烈烈展開,涌現出李敬原、許云峰、江姐等沉著冷靜、成熟穩重的共產黨人。他們不但領導著革命運動,而且關懷著新一代青年黨員。然而,隨著時局的惡化,甫志高黨性動搖,變身為叛徒,出賣了一大批共產黨人。
在獄中的斗爭,是《紅巖》的主體部分。老許被捕入獄,見到的是獄中其他戰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為了爭取飲用水,他們艱苦斗爭;為了養育“監獄之花”,他們千方百計;為了成功逃脫,他們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當然,嚴刑拷打是家常便飯。敵人對許云峰、成崗、江姐的用刑極盡殘忍,無論是血泊中依稀可辨的鐵鐐銬,還用竹簽子把手指釘得血肉模糊,都是革命者獄中生活的日常。
直到那一天,女牢繡紅旗的那個時刻,勝利的號角在遠方吹響。被阻斷一切信息源的白公館與渣滓洞,最終取得了聯系,相約一起逃脫牢籠,奔赴自由。由于無法躲避探照燈下的機槍掃射,一批批的共產黨人摔下懸崖,但是當華子良帶領著外援趕到時,幸存者露出了微笑,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
小說塑造了一批形象鮮明、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革命主心骨許云峰冷靜果斷,毫不留情地批評甫志高武斷背離革命黨人;他不為利益所動,大義凜然地拒絕金錢和“自由”的誘惑;他能忍常人不能忍,常年不見天日,用手指挖出一條逃生的血路。除了許云峰,還有江姐、成崗、劉思揚、華子良等紅巖英雄。在他們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美好品質,他們果敢堅強、客觀冷靜、睿智機智,還不乏火熱的仁義之心。
創作理念
“文學即人學”,文學應當以人為中心。作為1949—1966年的“十七年文學”的代表作品,《紅巖》塑造了一批既有獨特個性又負載著時代精神的無產階級英雄人物形象。這一批英雄鼓舞著后輩,給人以震撼。然而,生長在和平時代的讀者群體中已經出現不理解《紅巖》人物的閱讀現狀。他們質疑小說中情理的真實性——難道叛變的甫志高只有卑劣品質,而所有的紅巖英雄都大義凜然,沒有絲毫的個人感情?
為什么要這樣處理?這就涉及《紅巖》的創作理念。
小說《紅巖》的故事,在現實中有原型,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歷史真實中的人物事件。大凡文學創作,需要兼顧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兩個范疇,盲目地將兩者混淆,或者將其簡單等同,皆是違背創作規律的錯誤舉措。
1.《紅巖》小說的歷史真實
事件發生在重慶解放前夕。江姐犧牲11天后,重慶解放。然而,形勢并不容樂觀,市委書記劉國定叛變,大批的地下黨員犧牲,地下工作受到了重創。惡劣的斗爭形勢下,前仆后繼的地下黨員用鮮血鋪就了新中國前進的道路。新中國需要像革命前輩一樣的建設者,這樣的精神傳統絕對不能丟棄。
2.《紅巖》創作的藝術真實
羅廣斌接到創作任務,他既要還原事件真實,讓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更要結合歷史特點,鼓舞振奮后繼者。
首先,作品本著作為革命意識形態宣傳腳本的原則,運用人情化、世俗化的反襯、烘托手法,彰顯出小說人物的崇高革命品格;其次,作品從文學典型的提煉角度考慮,“精神去身體化”集中在正面人物身上,而“身體去精神化”集中于負面人物身上,更有利于塑造文學典型。
《紅巖》采取了“精神去身體化”,以此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交疊。藝術典型與生活原型高度提煉,多個生活原型集于一身,以此突出人物性格,從而揭示主旨。
了解了《紅巖》的創作理念,就邁出了閱讀《紅巖》的第一步。
人物關系
小說三要素有人物、環境與情節。三要素怎么理解,相互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小說的情節與環境,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據,人物的性格是在情節的推進和變化中完成并得到體現的,而作品的主題也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展現出來的。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來看,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一定的情節能夠表現一定的人物形象。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環境本是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的,故而環境描寫,往往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也就是說,作家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境、復雜的性格,往往要為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環境,用以“激活”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表現其性格。
弄清小說人物關系及主要情節,是閱讀把握人物形象的關鍵。除此之外,品析修飾語、感悟人物形象,通讀不同著作比較人物形象,也是把握人物形象的較好的方法。
《紅巖》的人物關系表現為紅巖英雄與敵特、叛徒的對立。國民黨敵特頭子有徐鵬飛、毛人鳳、沈養齋、集中營守護人等;敵特代表有魏吉伯(大學生)、黎紀綱(大學生)、鄭克昌(失業人員)。而叛徒的典型代表是甫志高。與之相對立的紅巖英雄有正面典型陳松林(工人、店員)、華為(大學生)、成瑤(大學生、記者)、成崗(廠長)、江姐、許云峰、李敬原、雙槍老太婆、劉思楊、余新江、老大哥、龍光華、孫明霞、李青竹,還有呂杰、葉挺、楊虎城、齊曉軒、黃以聲、華子良等。地下黨后代有“監獄之花”、小蘿卜頭。進步人員有胡浩、霍以常、景一清、小寧等。
《紅巖》的主要情節以明暗兩條線索交織的方式呈現。明線集中在重慶大學,發生了校園特務臥底事件;長江兵工廠,發生了兵工廠火災事件;沙坪書店,發生了甫志高叛變事件。明線主要集中在敵特集中營(渣滓洞、白公館),在這里發生了挖水斗爭、獄中聯歡、江姐受刑、繡紅旗、齊心越獄等一系列抗爭的故事。而貫穿于小說始終的是國民黨的反革命行動,雖以暗線呈現,卻未曾中斷。
明暗兩條線索交織,地下黨員越是遭遇艱險,越表現出其機智與勇敢。被捕入獄的他們,憑著滿腔熱血、堅忍的意志、執著的信念,將牢底坐穿也未曾有一絲悔意。
品讀技巧
品讀修飾語與橫向比較是進行《紅巖》人物賞析的金鑰匙。細究人物描寫中的修飾語,并結合個人的生命體驗進行品讀,具體人物形象就會真實鮮活地內化于讀者心中。
以江姐為例。如何品讀《紅巖》中的江姐形象?如何透過文本表面,品讀一個真實豐滿的革命女性形象?《紅巖》小說從不同角度塑造江姐這一形象,對于不同的標點和修飾語加以細致品讀,有助于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
1.品讀標點符號
當江姐看到布告,并意外地發現第一行那個名字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彭松濤時,《紅巖》的描寫是這樣的:
是眼神暈眩?還是自己過于激動?布告上怎么會出現他的名字?她覺得眼前金星飛濺,布告也在浮動。江姐伸手擦去額上混著雨水的冷汗,再仔細看看,映進眼簾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跡:
華鎣山縱隊政委彭松濤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來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戰友、同志、丈夫嗎!不會是他,他怎能在這種時刻犧牲?一定是敵人的欺騙!可是,這里掛的,又是誰的頭呢?江姐艱難地、急切地向前移動,抬起頭,仰望著城樓。目光穿過雨霧,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臉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睜著一雙渴望勝利的眼睛,直視著苦難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領著隊伍,日夜打擊匪軍?你不是和我相約:共同戰斗到天明!
江姐熱淚盈眶,胸口哽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慟哭出聲。一陣又一陣頭昏目眩,使她無力站穩腳跟……[8]
文段中標點符號,從問號,到感嘆號,再到省略號,真實地再現了江姐當時復雜糾結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強烈對立碰撞的心理矛盾:她由震驚導致眩暈,再而懷疑、否定,最終變為確信后的悲痛,有似韓愈《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震驚、疑惑、強烈否定、確信,甚至嗔怪,反復變化,卻始終符合人物的情感邏輯。
“我在干什么?”一種自責的情緒,突然涌上悲痛的心頭。這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自己肩負著黨委托的任務!不!我沒有權利在這里流露內心的痛苦;更沒有權利逗留。江姐咬緊嘴唇,向旁邊流動的人群掃了一眼,勉強整理了一下淋濕的頭巾,低聲地,但卻非常有力地對華為說:
“走吧,不進城了。”[9]
“我在干什么?”“這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自己肩負著黨委托的任務!不!”,接連的問號、感嘆號,背后是人物強烈的情感,是復雜沖突的內心世界。江姐是戰友們革命道路上的引航燈,強烈的理性再一次克制住心中的悲痛。
2.品讀對話及動作中的修飾語
漸漸地,向前凝視的目光,終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淚水。
她的腳步,不斷踏進泥濘,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漿,濺滿了鞋襪,她卻一點也不知道。這時,她正全力控制著滿懷悲憤,要把永世難忘的痛苦,深深地埋進心底。
江姐的腳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著箱子伴隨她的華為,漸漸地跟不上了……[10]
理性力量克制著她失去丈夫的悲痛。一向愛好整潔的江姐,此時已完全無力理會道路的泥濘濺臟了鞋襪。“激起的水花、泥漿,濺滿了鞋襪”,她越走越急,卻渾然不知。細致的描寫足以烘托出江姐內心的劇痛。就在護送江姐到華鎣山傳達省委指示的途中,在華為詢問江姐老彭是個怎樣的人時,江姐還充滿著無限的深情愛意,從言語中傳遞出思念和敬重,情感樸實而又細膩。然而,當溫暖而甜蜜的美好回憶還在心中回蕩時,彭松濤犧牲的噩耗使得她承受著撕心裂肺的痛苦,讓她瀕臨崩潰的邊緣。“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在事實和情感的矛盾中,她最終選擇了艱難地克制痛苦。革命的使命感喚醒了江姐的理性,內心深處純粹崇高的信仰使得她必須忍耐。
(成崗:)“從道理上講,我知道戀愛并不妨礙工作,還會互相鼓舞斗爭的勇氣和熱情。可是我看見一些人,因為戀愛、結婚,很快就掉進庸俗窄小的‘家庭’中去了。一點可憐的‘溫暖’和‘幸福’,輕而易舉地代替了革命和理想……”
(江姐:)“你的話有點道理,在這動蕩多變的時代,確有一些人為了個人眼前的‘幸福’而拋棄了崇高的理想。不過,你的話也不全對,許多革命領袖,馬克思,列寧……你知道,馬克思和他的夫人燕妮,感情多么深厚,而他們相互間的幫助,又是那么的大呀!”[11]
江姐與成崗的對話,折射出共產黨人純粹、崇高的信仰,同時更加表現出同志間溫暖的人文關懷。
品讀《紅巖》中的細節,細究定語、狀語、補語等修飾語,揣摩作者的用意及人物特點,才能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體悟出紅巖英雄的堅毅和熱情,才能感受到那一股堅不可摧的革命力量。他們在困難重重的形勢面前,時刻準備著犧牲,始終以獻身革命的堅強意志為戰友引領一條光明燦爛的道路,從而使得革命隊伍團結一致,并能勇往直前,與敵人戰斗到底。
當然,將人物放置于情節邏輯中與借助環境烘托,可以成為品讀人物的兩翼。遵循小說創作的規律,運用以上閱讀方法,書中人物就會逐漸走入讀者心中。
3.橫向比較人物——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同中求異”就是對情節進行分析、解剖,從中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異中求同”就是通過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人物的共同特點。
“比較閱讀是將文本自身、文本與文本之間在內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異的地方加以比較、分析,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種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方法,運用于分析小說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性格不同,言行舉止就不同。”
品讀《紅巖》人物,不僅要細致品讀標點、修飾語,還應多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將人物放置在更大的文學視野中,通過對比閱讀進行理性審視。對比閱讀有兩種:其一,人物前后行為語言的對比,即縱向對比;其二,兩個人物之間的對比,一般指兩個人物之間在長相、性格、愛好、文化水平、品德方面的對比,即橫向對比。品讀《紅巖》人物適合橫向對比。
對同種身份的人物進行比較,便于深入挖掘主題,有利于認識的深入。江姐、許云峰、成崗等,雖都是地下黨員,卻也會因其性別、身份產生細微的區別——將其進行橫向比較,會更有利于精準細致地把握書中人物;而反動勢力徐鵬飛、叛徒甫志高等反面人物,將其與前者進行正反對比,能更加鮮明地感受前者的光輝偉大與后者的卑鄙齷齪。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作品中的人物大放異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在閱讀中要善于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自覺運用這種方法,將有關內容進行比較、對照和鑒賞,從中發現差別或共性,把握特點,從而活躍思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不斷提高閱讀欣賞的能力。
注釋
[1]張欣啟:《紅巖精神的歷史背景與特點分析》,載于《山東青年》2015年第7期。
[2]同①。
[3]張欣啟:《紅巖精神的歷史背景與特點分析》,載于《山東青年》2015年第7期。
[4]張欣啟:《紅巖精神的歷史背景與特點分析》,載于《山東青年》2015年第7期。
[5]小說創作背景及作家情況的史料,來自《“在烈火中永生”——羅廣斌》,原載《百科知識·史話聽說》2007年7月號。
[6]小說創作背景及作家情況的史料,來自《“在烈火中永生”——羅廣斌》,原載《百科知識·史話聽說》2007年7月號。
[7]小說創作背景及作家情況的史料,來自《“在烈火中永生”——羅廣斌》,原載《百科知識·史話聽說》2007年7月號。
[8]《紅巖》,第四章,第68—69頁。
[9]《紅巖》,第四章,第69頁。
[10]《紅巖》,第四章,第69頁。
[11]《紅巖》,第三章,第5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