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的故事
- 張夢陽
- 1496字
- 2023-04-14 16:01:22
開頭的話
中學生里流行著“三怕”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幾乎每年都會傳出魯迅(周樹人)作品遭到中小學語文教材刪減的流言。那么,如今的中學生是否還需要讀魯迅?魯迅究竟是什么模樣?確實可怕嗎?
我想:學生怕周樹人,原因是多方面的。過去把魯迅的形象樹立得過于片面,突出了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冷血斗士的一面,忽視了他人性、人情的一面。近些年有些學者已經(jīng)開始彌補這一面,致力于魯迅的人間化,談他的生活、七情六欲,甚至說真實的魯迅比想象中的“好玩”一百倍,而“好玩”是一切讀書和研究的真諦,使魯迅與人們接近了,有人情味了。但魯迅的“好玩”,不僅僅是幽默、風趣、親切,還有他超越常人的深刻的一面。他確實跟人們,尤其是青年,不光講逗趣、好聽的順耳話,更多的是常講些逆耳忠言,他的著名散文詩《過客》就刻畫了一個永遠不停前行的“過客”的形象。1925年3月9日,《過客》發(fā)表在《語絲》周刊第十七期。一個月之后,即1925年4月11日,魯迅在給文學青年趙其文的信中說:
《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zhàn)斗者更勇猛,更悲壯。但這種反抗,每容易蹉跌在“愛”——感激也在內(nèi)——里,所以那過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幾乎不能前進了。
因而,除了樂觀、有趣、人情味兒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魯迅畢生都在“反抗絕望”,進行著“更勇猛,更悲壯”的戰(zhàn)斗!他告誡年輕人,世界絕不像他們天真地想象的那樣簡單、美好,是個“黃金世界”,而是復雜、多面的,要準備著交“華蓋運”,準備好受挫折,激發(fā)人們從反面以及多角度深思多想的興趣,縱然碰壁,也堅持為真理進行“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可能從“怕”轉變?yōu)橛芍缘南矚g、敬佩。由此我們自己也成熟起來。
為什么眾多文人早如流星一般消逝了,魯迅這顆明星卻越來越燦爛呢?盡管不斷有人從各個方面以各種方式攻擊、扭曲、謾罵他,種種流言把他說得多么可怕,甚至可恨,他卻始終活在人們心中,日益顯現(xiàn)他的價值和光芒,就在于從根本上來說,魯迅是一位比別的文人深刻得多的大哲,是如蘇格拉底、康德、孔子那樣啟人思維的大哲,又是一位敢于正視嚴峻現(xiàn)實、懂得怎樣斗爭的老練的戰(zhàn)士。
哲學是人類認識中最高的智慧,即關于世界普遍規(guī)律和人生價值意義的智慧,也是對世界和人生問題的整體性、根本性的把握。一般性的文學家,通過他的敘述和描寫告訴人們世界和人生是什么樣的。大哲性的文學家,則在啟悟人們從中懂得世界和人生為什么是這樣的,同時往往從反面逆向啟發(fā)你明白自己面對著怎樣的世界和人生,自己又應該怎樣做?怎樣發(fā)揮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長——思維,運用思維去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樣的哲學性不是給予人一時的感動與知識,而是賦予智慧和勇氣,具備永久性的力量。
魯迅就是這樣的大哲性的文學家,而且是中國式的現(xiàn)代性的大哲性的文學家,他藝術地概括并表現(xiàn)了中國人以至整個人類的普遍弱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啟悟人們以此為鏡像從思想方法上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他的智慧又是以文學形式傳達給人們的,因而傳播得更深更遠,感染力更強更久,最適合中國人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從而提高“思考的能力”。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百年以來日益深入人心,不僅中國人,而且東亞其他國家的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愈益感到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把對他的研究步步推向深刻化。我們解決學生“怕周樹人”的問題,要把魯迅人間化,但不是把這位大哲簡單化、庸俗化,而是講出他一生的業(yè)績和文章里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堅實力量。
我們現(xiàn)在就來講講這位大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