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余波,宴會
- 蜀漢:我的丞相父親
- 伐蜀先鋒徐元直
- 2077字
- 2023-03-25 23:51:08
諸葛瞻環視四周,那個討人厭的楊儀沒有出現。
是了,是了。
楊儀雖然也是荊州人,但跟面前這群人不一樣。
大將軍府中的荊州人大致分兩部分,一批是劉備在新野時便跟隨他,另一批是劉表病死,荊州內亂時跟隨的劉備。
而楊儀則是魏國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
更為關鍵的是,他雖有才干,性格卻急躁狹隘,可以說和魏延只在伯仲之間了。
費祎與諸葛瞻分侍左右,董允坐在堂下首座,大堂中討論聲愈發喧囂。
諸葛瞻等了盞茶功夫,便有文士起身說道:
“應循李嚴故例,貶為民,流放。”
蔣琬點了點頭。
其他人也沒什么好說的,殺倒是不至于,當年李嚴先是謊報軍情,后是誣告丞相,也就是這個下場了。
魏延的性質很嚴重,燒棧道,阻攔大軍撤退,雖然被諸葛瞻勸服,沒有造成軍士傷亡。
留著也不好留,魏延性格高傲,目中無人。
就算是丞相,他也覺得不會用兵,只是丞相威望高,能壓得住他罷了。
現在丞相一死,誰還能壓得住他?
蔣琬等了一會,目光掃視堂中文武,見沒人提出異議,便又開口道:
“那么楊儀呢?”
這下大堂安靜了,楊儀雖有性格缺陷,但卻是丞相長史,再之前則是尚書。
費祎環視左右,見無人說話便開口道:
“楊儀曾派馬岱領兵去南鄭,試圖誅滅魏延三族。幸賴瞻兒思慮周全,事先派兵護住征西將軍府,才避免了這樁慘劇。”
堂下這可熱鬧起來了。
株連三族,對于蜀漢官員來說是個比較遙遠的詞匯。
劉備、諸葛亮都曾殺過人,但從未株連至家族;大底是在曹魏看多了誅三族的事,楊儀才如此熟練的試圖夷滅別人的三族。
討論片刻,劉敏起身說道:
“虛其位,升他為中軍師,留在成都,如何?”
劉敏是蔣琬表弟,此時官封揚威將軍,無實權,只是在蔣琬門下奔走。
堂中眾人稱善,蔣琬也點了點頭。
兩事敲定,蔣琬吩咐身旁老仆準備宴席。
須臾功夫,便有兩列侍女端著菜肴,放在桌上。
蔣琬也準備了搏戲遣興,眾人飲酒放歌,一副很是快樂的景象。
蔣琬與費祎都是好酒之人,一個擔任縣令,不問政務,酒醉時被劉備撞見,差點被殺,還好諸葛亮為他求情,三國演義里將蔣琬的這段故事給了龐統;另一個則是新年宴會上因為喝酒大醉而被降人郭修刺殺。
這兩位也是絕配了。
此刻,二人相顧無言,只是碰杯連連。
諸葛瞻又看向旁人,有跟二三好友談笑晏晏的,有酒醉疏狂的,也有埋頭苦吃的。
董允向諸葛瞻走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跟隨。
諸葛瞻小臉皺起,露出苦色。
完蛋,這位侍中最是強項令,連劉禪想要充實后宮都被他阻止,自己還不知要被他怎么收拾。
董允拉著諸葛瞻坐在自己身旁,開口道:
“說說你這次出城之事。”
也沒什么好隱瞞的,諸葛瞻一一道來。
董允邊聽邊點頭,自然的給諸葛瞻夾著菜。
“你能判斷出楊儀要夷滅魏延三族,為什么覺得我們想不出呢?”
董允開口問道:
“以你的年紀,若是路上出問題了又該怎樣?要是魏延并不像你判斷的那樣,忠于陛下,那又該如何?”
諸葛瞻有些不好意思的撇過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董允用筷子頭在諸葛瞻的頭上一敲,諸葛瞻下意識的一縮頭,卻還是被打到了。苦著個臉,可憐兮兮的看向董允。
我現在才8歲啊!
董允挑著魚刺,緩緩開口道:
“班定遠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并無更好的選擇,只能殺掉匈奴使者。且鄯善王毫無選擇,匈奴使者死在他的地盤,就算他以漢使抵罪,依舊會被匈奴人記恨,更不提還要激怒大漢。”
“所以班定遠看似兇險,其實結局已在預料之中。”
將挑出魚刺的白嫩魚肉放在諸葛瞻的碗中:
“可是你呢?”
“你是丞相遺孤,你就是一桿大旗,魏延捉到你,可做的事那可太多了!”
“北伐大軍必定投鼠忌器,你還是個孩童,犧牲你也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魏延真要有什么歹心,例如挾持你投奔魏國,北伐大軍該如何阻攔?”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是我要告訴你的第一個道理。”
諸葛瞻皺著個小臉,吃著董允遞過來的魚肉,乖乖聽著說教。
心中不禁大呼,難道還有第二個道理嗎?
董允繼續說道:
“你不應該直接找陛下要詔令,不經尚書臺,何得稱詔?”
“陛下,中人之姿。愛美色、愛玩樂、寵信宦官,如果沒有人約束,一經小人誘使,恐怕又是桓、靈那樣的人物。”
“瞻兒,告訴我,你要做這樣的小人嗎?”
好嘛!
你是要做架空皇帝的...忠臣?
天子拱手而治即可,天下由諸君子治理就行。
但回想了下劉禪那資質,上不如劉備、下不如劉諶。
算了,陛下你還是待在后宮吧!
諸葛瞻點頭。
董允則滿意的揉了揉他的腦袋。
“拜師譙周,誰教你的?”
“啊?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啊!譙師是蜀中大儒,我也很欽佩他的為人,蜀中百官,只有他一人不顧政令,為我父奔喪。”
董允皺眉,輕聲說道:
“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
諸葛瞻不禁腹議,休昭公你還治《韓非子》?
這話出自《五蠹》,認為違法的人應該被懲罰,但讀書人卻因為學問而免于處罰。
這話用在譙周身上很是合適,他違反了法度卻被推崇,只是因為他是蜀中大儒。
諸葛瞻卻認為法理之外,應當要有情理的存在。
他不是法家信徒,但董允大概率是了,起碼熟讀法家著作。
董允繼續說道:
“拜師譙周,不錯!譙周在蜀中士人心中的地位很高,他也稱得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勉之啊!二十年后,你也能做到那個位置上。”
董允指了指還在暢飲的蔣琬。
二十年?
諸葛瞻心中想到,二十年可太久了!那個時候,蜀漢已經走到滅亡的倒計時。
要想改變未來,還是要快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