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腦科學2:記憶、壓力、動機的腦科學真相
- (日)池谷裕二
- 637字
- 2023-03-30 10:25:36
進一步解說 壓力與壓力源
人們經(jīng)常會說“被上司罵了,今天真是‘壓力山大’”。壓力這個詞已經(jīng)成為日常用語,不過準確地說,前面這句話中的壓力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壓力”,而是“壓力源”。
壓力是指主觀的負擔或重壓狀態(tài),而壓力源是指與個人相關的環(huán)境刺激等。因此,從科學角度來看,“考試有壓力”的說法并不正確,正確的表達應該是“考試造成了壓力”。當然,在日常會話中我們不需要如此注意措辭嚴謹。
另外,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一種說法:“有些人能感受到壓力,有些人卻感受不到。”也就是說,雖然考試作為壓力源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此有些人會感受到壓力,有些人卻感受不到。對于壓力的感受因人而異,即便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曾經(jīng)對某一事物感受到壓力,換一個時間又感受不到了。換言之,壓力源雖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即是否有壓力可能會發(fā)生變化。說到底,這意味著壓力是可以克服的。

圖 2-1 易怒的上司=雖然壓力源相同,但……
“不怯場”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些人本不擅于在人前講話,例如在婚禮現(xiàn)場致辭時會感到緊張,不過他只要多經(jīng)歷幾次,適應以后自然會變得從容不迫。“在人前講話”這個外部環(huán)境,也就是壓力源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人的反應卻從緊張變成從容不迫。那么,到底是什么發(fā)生變化了呢?答案是他自己。因為自己在面對相同的外部環(huán)境時認為沒有必要感受壓力,這就相當于克服了壓力。
這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其實非常關鍵。換言之,“適應 = 記憶”。適應是逐漸不再去感知壓力源的過程。修復感受能力,并將其轉換成記憶,這就是所謂的克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