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云夢澤
平掉臧荼后,劉邦隨即將盧綰封為新燕王。這位盧綰是誰?他時任太尉,也就是當時的“全國兵馬總司令”。這個位置,可是在周勃、樊噲等人之上。
可是,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整個秦末紛爭和楚漢戰爭中并沒有看到這位盧綰有什么閃光的地方,但為什么這樣一個不聲不響的人,卻能夠悶聲發大財呢?
盧綰和劉邦是老鄉。
老鄉有很多種,離著上千公里,這種老鄉的含金量就不大。人家盧綰和劉邦不但是一條街上的老鄉,而且是從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這種老鄉就很值錢。而且,更巧合的是,盧綰和劉邦是同一天出生的。
劉邦和盧綰從小就非常要好,不僅如此,他們還算兩代之好,即兩家的大人,盧綰的父親和劉太公的關系也很不錯。
兩個人一起長大,一起上學,混成了鐵哥們兒。劉邦是一介平民的時候,經常因為吃官司而東躲西藏,即便這樣,盧綰還是追隨他,替他打掩護。對于這位著三不著兩的兄弟,盧綰始終沒有瞧不起,無論劉邦干出什么事,盧綰始終無條件地力挺劉邦。
說到底,對于盧綰來說,劉邦是他的好兄弟,這份純粹的友誼一直延續到兩人四十九歲的時候。在這一年,劉邦起義了,盧綰自然也跟上了。
誰承想,劉邦在幾年后成了皇帝,盧綰因為從龍有功,自然也就變成了盧太尉。
中國人是有著嚴重的鄉土情結的,往往認為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只有自己的家人和從小光屁股長大的兄弟是靠得住的。
平掉臧荼之亂后的劉邦,在腦子中反復思考著一個問題:盧綰當燕王,肯定不會叛變,這樣的兄弟不信,還能信誰?
但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人是會變的。無論是盧綰,還是他自己,都是會變的。
臧荼是九月被平定的,很快,就在十月,劉邦又收到了一個令他五雷轟頂的消息:有人報告楚王韓信要謀反。
劉邦最害怕的一件事發生了,這顆沒人能控制的炸彈要炸!
劉邦向諸將征詢對此事的意見。諸將們聽了義憤填膺,都說:“趕緊發兵,活埋了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
劉邦沒有吭聲,其實心里已經罵上了:誰埋誰啊?你們這幫人誰能埋得了韓信?
劉邦在此時非常想念一個人——張良。他的這位知心哥哥此時已經功成身退,隨赤松子修仙去了。朝里的事,人家不摻和了。
這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天下奇才,明白一個道理:可同患難,不可同安樂。
對比“漢初三杰”中的另外兩位,蕭何作為后世丞相楷模的高潔之士,在晚年也需要靠刻意地欺負老百姓、自污名譽來保全自己;韓信更是死得窩囊至極。張良早早地就看明白了這一切。
從當初那個破落的韓國貴族,到散盡家財暗殺秦始皇的憤青,到天泉橋下的那個拾鞋后生,到鴻門宴中劉邦的救命恩人,再到指出“滅楚三英”的那個天機神算,直至云游歸隱的傳奇謝幕。張良的這一生,精彩之至,傳奇之至,更加智慧之至。他選擇了在與劉邦相交的最高點悄然離去,給彼此都留下了念想。
我相信,劉邦的晚年,一直在腦海中不斷想起的會有三個人:一個是項羽,這個夢魘令他敬佩之至;一個是張良,這份知心讓他感恩之至;最后一個是韓信,讓他羞愧之至。
為什么?
因為他真的對不起人家。
張良內退后,劉邦的身邊,有腦子、能商量合計陰謀大事的人就只剩下陳平了。
這位大漢主抓情報的陳平,對待此事很小心,畢竟韓信算天下的二號人物,老大和老二之間,分寸的拿捏是很重要的。陳平始終支支吾吾,不肯正面回答劉邦。
直到搞明白老大是真想搞死老二,劉邦說出了“我打算親自帶兵前去討伐他,你看怎么樣”的話之后,陳平才張嘴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陳平先是反問道:“這次上書告發韓信造反的這件事,還有人知道嗎?”
劉邦道:“除了幾個最親近的大將外,沒人知道。”
陳平問:“那韓信自己知道嗎?”
劉邦道:“應該也不知道。”
陳平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陛下的軍隊比韓信的軍隊厲害嗎?”
劉邦回答:“不如。”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戰將中,有誰在戰場上能敵過韓信?”
劉邦想了想,回答:“沒人是他的對手。”
陳平說:“軍隊實力不如韓信,手下將領又不是韓信的對手,現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韓信,勝負難以預料啊!對于您的這個決斷,我真是很為陛下擔心啊!”
劉邦已經很憤怒了,陳平也是多余,劉邦問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劉邦還是耐著性子,問:“你說該怎么辦呢?”
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巡行九州,會見各地的諸侯。您也走一趟吧!南方有一個地方叫云夢澤,景色不錯,陛下可以裝作出游云夢澤,要在陳縣會見各路諸侯。陳縣就是大名鼎鼎的陳邑,在楚地。韓信聽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這個小弟當然會來拜見陛下。當他拜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這樣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巡游云夢澤。這回輪到韓信心里打鼓了:陛下到底是怎么個意思?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韓信是不是真的要謀反。
關鍵人物一:告韓信謀反的人。
這個人是誰,史料中沒有記載;韓信將要采取怎樣的措施謀反,史料中也沒有記載。我們僅僅只是知道,有一個人告發韓信要謀反。
一般來說,像諸侯謀反這種事茲事體大,是需要大量舉證的,需要進行多方證偽的,需要得到對方整軍備戰、打造兵器這種明確信號時,才能進行公開討論,畢竟造反不是過家家。
現在是,有一個人舉報韓信要謀反,沒有任何證據,要有的話,史書中應該會大書特書。但在目前已知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劉邦就已經坐不住了。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韓信造不造反其實無所謂,主要是劉邦非常害怕韓信。
關鍵人物二:劉邦。
劉邦為什么害怕韓信,要辦他?
因為劉邦覺得局勢失控了。
劉邦從最開始,就對韓信不放心。原因我們之前討論過,韓信自帶戰略威懾,劉邦對他始終無法控制,所以韓信最終的悲慘結局是早就注定的博弈結局。
劉邦趁著有人告發韓信而進行迅速反應,是正確的選擇。
關鍵人物三:韓信。
如果韓信現在籌備謀反,其實也是最優解。
前幾年,有一部科幻小說叫《三體》,以科幻小說為載體,加入了深刻的哲學層面的討論。里面有一個非常棒的推理,叫作“黑暗森林法則”。這條法則的大致意思是:宇宙中,一定要盡最大可能地保護好自己的宇宙坐標不被其他文明知道。如果你知道了其他宇宙文明的存在,一定要第一時間動用所有資源去消滅它,都不用一言不合,上來就得開干!還得往死里干!
為什么呢?
舉個例子,小說中的三體星在知道地球后,立馬就要開干。一經測算,現在動身去消滅地球,需要四百年。它們做了模擬,雖然它們現在的科技水平遠遠地領先地球,但四百年之后的地球卻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它們。這又是為什么呢?
科技爆炸的速度是超出人類的想象的,想想這一百年的變化吧,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時間差。去往地球的這四百年的時間差中,會發展成什么樣,誰也不知道。這也就意味著,誰也沒有把握能夠控制誰。萬一這四百年地球又出現了一萬個愛因斯坦,人家徹底逆襲了怎么辦?
由此推導出,你不知道對方會有什么想法,同樣你也沒有任何能控制對方的手段時,你能做的就是把一切往最壞的方向想。而且,你只能往最壞的情形去猜測,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信息了解得越少,對方的實力越深不可測,你就越需要從最壞的情形去設想并進行準備。
劉邦和韓信的關系,此時已經處于“黑暗森林法則”的適用范疇。韓信對于劉邦,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炸,但也有可能隨時會炸。這個時候,劉邦的最優解就是第一時間拆了它。
韓信呢,他是怎么想的?他到底要不要造反,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站在他的角度進行理性地分析。
他的最優解,其實就和當初蒯通的勸諫一樣,在項羽還沒死的時候自立門戶,三分天下。
不過,即便項羽已經死了,他再籌備造反,其實也不晚。因為劉邦什么時候會滅他,他也拿不準,也控制不了,所以他的最優解就是往最壞處想:劉邦肯定要滅他,他要趁劉邦滅他之前干掉劉邦。
所以,“黑暗森林法則”對這兩位都適用。
此時,劉邦扔出了他的選項,他要搞領地巡游,要看韓信來是不來。
用了一輩子間諜的韓信,卻始終沒在劉邦身邊安插間諜,這是他最失策的地方。不過,即便如此,韓信還是有得選。
在不知道劉邦是什么意圖的時候,由于不知道對方的底細,無法控制事態的發展,根據“黑暗森林法則”,要先下手為強,趁著劉邦遠離老巢,調動所有兵力進行兵變,直接滅了劉邦。這就是韓信的最優解。
但是,韓信是如何選的呢?
他將所有的賭注壓在了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劉邦那邊。他在賭,賭劉邦此行的目的不在他,僅僅是“旅游”,順便找他要點當地土特產。但心虛的韓信還是交上了一份投名狀——鐘離眛的人頭。
項羽死后,由于之前鐘離眛和韓信同在項羽手下,關系還不錯,于是鐘離眛投奔了韓信。
不知韓信是因為自己在政治上白癡,和鐘離眛私交太過于親密,還是在為造反做準備,總之他收留了這名驍將。
但現在,劉邦“旅游”來了。
劉邦是不是因為鐘離眛的原因懷疑我呢?韓信一直在揣測這個問題,最終他選擇了用鐘離眛的人頭換自己的平安。
其實,這種功高震主的“韓信難題”一直在中國歷史中不斷地出現,后面我們還會看到很多。
除了自己被干掉之外,“韓信們”還是有很多選擇的:取而代之,像曹操;功成身退,像張良;自我去勢,像曾國藩。
韓信的錯,并不在于他欲望大,想當王。他的錯在于,自己明明是天下第一,明明想當王,卻不想當天下霸主。
韓信帶著鐘離眛的人頭前去陳縣,面見劉邦后,被做出了最佳選擇的劉邦一舉拿下。空有天下第一武功的韓信,就此成了西湖牢底的“任我行”,告別江湖了。
在臨別感言時,韓信說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如今天下平定,我固然該死。”
此時什么都活明白了的韓信被劉邦一句話噎回去了:“別廢話了,有人告你謀反!”
劉邦下令大赦楚地,安撫局面,并將韓信帶回,“旅游”的事也不提了,將其貶為淮陰侯,留在了身邊。
劉邦的天下,實際上大半個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無論他的選擇是多么正確,他都是對不起韓信的。但是,在權力的游戲中,誰又能對得起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