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游牧與農耕的戰爭成本

草原上的民族,打起仗來是不需要國家專門征兵、練兵的。人家天生全民皆兵。他們不從事農業耕作,不進行工業生產,他們的生計來源于放牧和打獵。這兩項吃飯的營生都鍛煉了一種能力:戰斗捕殺能力。

你可能會問,打獵確實需要好箭術,放牧怎么還能鍛煉戰斗力呢?《史記·匈奴列傳》中是這么描寫匈奴人的生活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人家的生活就是戰斗。

在這里為大家推薦一本書,它已經再版了多次,這本書叫《狼圖騰》。如果我們看過這本書的話,就會對草原上的生活狀況有比較系統的了解。

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了極其壯麗的草原生活,比如你在草原上放羊,就要提防狼抓走你的羊。狼為了吃你的羊,會動用各種心機,耍各種手段,加注百般耐心。你為了驅趕越來越精的狼,就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日夜練好弓箭,選拔最快的戰馬。

狼與人,在草原上打了上千年,彼此都在不斷地進化。所以,只要是在大草原上長大的孩子,經過十幾年的訓練熏陶,長大后都是合格的戰士。這就解決了匈奴的兵源問題。

更厲害的是,中原政權面臨的糧草問題,游牧民族天生就能自動屏蔽。農耕民族種植糧食,游牧民族放牧牛羊。中原的農作物變成能吃的飯會很復雜,這也就導致了中原政權的軍糧制作工序較多,還不省心。人家游牧民族就輕松多了,將大牲畜殺死后,利用風干技術,制成肉干,將牛奶做成奶酪,騎在馬上就能吃,既方便,又耐儲存。

除此之外,匈奴的軍糧還有另一個巨大優勢:高蛋白質和高熱量。

對比一下,想想我們現在一天吃的飯菜,你可能會說:“我吃得不多啊!”沒錯,但我們吃得夠雜。我們要吃米、面、肉、蛋、奶等。所以,看上去我們吃得并不多,但總體需求達到了。

我們也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一天到晚別的都不吃,就光吃大米飯就咸菜。半個月后,你會驚人地發現,自己的飯量莫名其妙地變大了,但天天仍覺得餓。這就像老話說的,“肚子里沒油水了”。

因為糧食的熱量低,蛋白質含量低,所以需要多吃,才能滿足身體消耗的需求。同樣是體力消耗大的士兵,一個匈奴士兵,一天一斤肉干就保質保量了;而一個漢族士兵,可能四五斤的糧食都吃不飽。

匈奴士兵的肉干可以隨身攜帶,牛羊滿地跑,后勤問題就解決了。但漢軍士兵的糧食沒法隨身帶,帶了也帶不多,需要調動大量的后勤資源進行供應。供應的還都是死沉死沉的糧食,而糧食根本不禁吃,需要源源不斷地運輸。

草原與中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戰爭成本差距,其實說到底,就是后勤問題。

不僅如此,除了兵源與后勤優勢外,游牧民族還具有一個極大的裝備優勢,就是馬。馬在當時不僅有天然的戰力優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馬增加了部隊的戰略投放能力。

一個人兩條腿,按正常來說,一天也就走五十公里路。國都在長安,有人在即墨造反,那么造反的人最起碼有三個月的時間無憂無慮,敢打敢殺。為什么呢?

消息傳回去,再開始軍事動員,理順糧草供應問題,再殺過來,這上千里的路就走去吧!

所以,造反的人就放縱吧,反正有大把時光。

但如果有了馬,你的戰略投放能力就能提升五至十倍。朝發夕至,千里之行將不再遙遠。而且,騎兵更厲害的地方在于,當你調大軍來打我時,我根本不擔心,我可以跑,你又追不上;我還可以跑到你防守薄弱的地方搞破壞,讓你疲于奔命。面對上千公里的邊防線,你能面面俱到嗎?

不可能。

所以,兵源、后勤、戰略投放能力,這三大劣勢使得中原政權在面對北方的草原政權時,天生就有巨大的不足。

話雖如此,但草原民族不見得真能靠著這幾十萬騎兵征服中原。草原民族的維度升級實際要靠中原和西域的反哺,再過幾十年,他們才會具備少量能和中原文明正面對打的軍事裝備。

但是,很遺憾,那個時候他們又碰上了自己民族的夢魘。

此時,他們碰上攻堅戰是沒戲的,再亮的馬刀也砍不了城墻,再快的駿馬也爬不了城墻。我們之前說過,在兩晉之前,真正硬碰硬地打仗,草原民族的那些優勢是不靈的!但草原民族的百姓打中原漢族的百姓卻是很靈的。草原民族的百姓就是軍隊,而中原漢族的百姓卻并不具備軍人的屬性。

草原民族南下的成本極小,隨便搶搶就回本了,但是中原民族防被搶的成本卻太高了。所以說,劉邦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家的日子得過,但總有流氓騷擾。你要是光防著流氓,日子就別過了。你要是想出門打流氓,流氓騎著馬就跑了,沒幾天,又在你家門口吹口哨了。

劉邦回來后,匈奴就沒完沒了地在邊境上騷擾。這讓劉邦焦頭爛額。

這時候,劉敬又送上了遷都、慎戰后的第三個建議——和親。再次扔出了錦囊妙計的劉敬說:“漢朝天下剛剛安穩,士兵們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頓單于殺父后收編他爹的后宮,憑武力樹威勢,這種人是不能跟他講仁義道德的。”

劉邦問:“那該講什么呢?”

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做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這是漢帝和皇后的親生女兒,我們還給公主陪送豐厚的嫁妝,再粗野的外族人也一定會把大公主作為正妻,生下的兒子將來必定是要接替單于位的。

“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只要冒頓單于在位,他就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您的外孫就是單于。哪里聽說過外孫敢同姥爺分庭抗禮的呢?咱們的大軍不出戰,便可以讓匈奴臣服。如果陛下不派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女子或是嬪妃假冒公主,他也會知道,肯定不會尊敬親近她,那樣對我們就沒什么好處了。”

劉敬的這個外交策略點中了草原與中原之間的最大利益糾紛點——漢民族的產品。不是說和親真的能夠讓兩家罷兵,像外孫子不敢打姥爺這種話絕對是瞎扯。秦、楚通婚十幾代,照樣誤不了秦國不斷地欺負楚國。

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真正起作用的是,親戚不重要,利益很重要。

中原王朝必須“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原因在于,中原各勢力的利益關注點都是土地。

我打你,是為了你的那塊地,你的那塊地到我手里就能變成財富,我想當大地主,就容不下你這個小地主。

但草原與中原這兩股文明對峙時,利益關注點就變了,地已經不是最主要的了。對中原人來說,你的地不能耕種,一開墾就沙漠化,我們中原人不稀罕。對草原人來說,你的地我們倒是挺喜歡,你們那里暖和,錢還多,但我們不會種莊稼,你們人又那么多,所以進入中原,我們也玩不轉。但是,你的鍋碗瓢盆,這堆東西我們很需要。你們有的東西,我們自己沒本事做,但我們有的東西,你們全能做,所以我們只能搶你的。更開心的是,我搶了你,你還逮不著我。這就是草原民族的樸素想法。

貨物,生活的必需品,才是兩個民族之間最大的利益點。通過和親,讓兩家的血脈不斷地融合;通過賜給你生活必需品,緩和矛盾。這兩味藥,尤其后一味,算是直達病灶。

但是,劉敬出的這個主意,真正有價值的在哪里呢?

在“和親”的這個借口上。沒有這個借口,根本沒辦法花錢買安穩!

古往今來,幾乎所有單方面的利益輸送,基本全是在軍事戰爭后達成的。一個國家輸了、服了,立城下之盟時,才會宣布每年給勝利的一方進貢。這是國恥。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白登之圍”中劉邦敗了,其實并沒有,而是冒頓單于沒打下來,是劉邦扛得住,后面他的大軍來了,冒頓單于拿不準了,才放他出來的。沒有輸贏一說。明面上,誰也沒服誰。

但是,陳平那次秘密談判談了什么,通過劉敬的這次“和親”,我們大概可以猜測出來,應該是類似于定期給你們送錢送東西,咱當哥們兒,你放我們一馬。但這些是沒法往外說的。

最終,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了一句非常有意義的話:“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這個“約”是哪來的呢?應該是當初陳平約的唄,肯定是答應每年給人家上供了。結果,劉邦自走了之后就沒再提這茬兒了,匈奴就開始沒完沒了地騷擾,你怎么說話不算話呢?

越是巨著,就越得摳細節,也才越能體會出作者的偉大。太史公的記載并沒丟大漢的面子,但是所有的事情還是都給后人交代清楚了。劉敬提議的“和親”,給了大漢一個非常體面的臺階下:讓匈奴當姑爺。你這個漢朝老丈人給點兒陪嫁,哄他不哭。通過和親,兩個民族締造為盟友關系。

臺階一給出來,劉邦馬上就從善如流了。

當然,劉邦并沒有真的送上親女兒,而是找了個宮女當作大公主,送給了冒頓單于,同時兩國訂立了議和聯姻盟約。

冒頓單于真的不知道這個“公主”是個冒牌貨嗎?他肯定知道。但他在乎嗎?不在乎,因為每年有各種東西源源不斷地送過來。在白登山下的這七天,他也看出來了,入主中原是徹底沒戲了,還是拿錢過日子吧。

“白登之圍”前后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在種種機緣巧合下,算是為后面兩千多年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的共處開了個好頭。

劉邦的輕敵其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反差效果。兩個民族因此面對面地展示出了自己的實力。在那七天中,雙方都產生了尊重與忌憚。

劉邦如果自身不硬,讓冒頓單于直接滅了,中原很有可能會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此時是匈奴的極盛時代,“五胡亂華”也許會提前五百年上演。

冒頓單于如果不一次性地把四十萬扯地連天的陣勢給劉邦拉出來,劉邦是不會踏踏實實、規規矩矩、沒有怨言地定期交好處費的。

最后,劉敬提出“和親”,為兩個文明的和諧共處指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共同發展的方向——花錢買太平。

看上去沒面子,糟蹋錢,實際上成本極低,收效極大。后面的一些朝代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兩宋,直接給“歲幣”,結果發展成了當時世界經濟的巨頭。

兩千年來,草原政權的威脅一直都在,但在很多朝代卻并沒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就是因為政策對路。“和親、歲幣、互市”等一系列圍繞著“要買賣不要殺害”而展開的外交政策,催生了許多沒有喊打喊殺的太平盛世。

面子不重要,日子很重要;發火不重要,發展才重要。

我的日子越過越好,你也別眼紅,想要什么,咱做買賣;你要是不想掏錢也沒關系,我每年送你點兒,咱都好好過日子。這是種極高的政治智慧。

但看不懂這種智慧,或成心搞對立的政權也不是沒有。最終揚眉吐氣的,比如后面即將出場的漢武帝,只是屬于殺敵一千自損一萬的慘勝。最終國破家亡的也有,明朝最硬最爺們兒,自始至終不承認蒙古跟女真,在北疆沒完沒了地打,最終碰見了概率極小但終究會出現的滅亡結局。

“白登之圍”是個需要我們記住的歷史戰役。它在某種意義上,為漢初的“黃老之治”奠定了基礎。

劉敬從匈奴回來后,還建議劉邦:“匈奴在河南地的白羊、樓煩兩個部落,離長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輕裝騎兵一天一夜就可到達關中地區。此時關中戰后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加以充實。

“當初各地諸侯起兵發難時,若不是有齊國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參加,聯軍是不能興盛的。

“如今雖然陛下把都城建在關中,但實際缺少人口。北邊靠近匈奴敵寇,東邊有六國的舊貴族,宗族勢力很強,一旦有什么變故,陛下是不能高枕無憂的。我建議把齊國的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后裔以及豪門名家都遷移到關中居住。咱們還是把這幫人擱在眼皮底下看著吧。既心里踏實,又充實人力。”

劉邦又按照劉敬提出的意見,把十萬多的人口遷到了關中。

劉敬的一系列諫言,展現出了一個大政治家、戰略家的良好素養。“和親”與“移民”的政策,也將目前最大的匈奴憂患和過去的貴族威脅暫時都穩定了下來。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非常有市場了。劉邦本人就是先驅倡導者。

臧荼和兩個韓信,已經都被劉邦打倒在地了。剩下的幾個,留給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了。歷史的車輪滾到這里,注定一地雞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阿尔山市| 高邑县| 青铜峡市| 崇左市| 专栏| 陆川县| 佛坪县| 鄂托克前旗| 长治市| 滦平县| 建德市| 肇州县| 新巴尔虎左旗| 芦溪县| 长岛县| 江源县| 金湖县| 石家庄市| 夏邑县| 大厂| 彰武县| 海门市| 乌海市| 汾阳市| 青田县| 金坛市| 通渭县| 广州市| 新余市| 乌拉特前旗| 板桥市| 福贡县| 娄底市| 稷山县| 加查县| 龙岩市| 尼勒克县| 荆门市| 贵定县|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