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文版序

柳田國男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不僅作為歷史人物被記錄,出現在歷史書上,而且也是鮮活的存在,向我們提示著思考現代社會的視點、框架與方法。他關注日本社會與文化的歷史,開拓了民俗學這門嶄新的學問,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學術活動中,留下了數目浩繁的論著。這些研究將從未被思考、也從未被知曉的普通人生活文化的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人們對日本社會及文化的認識也為之一新。如今,在思考日本的社會與文化時,從柳田的著作中學習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不僅在日本國內如此,對于世界各地的日本研究者而言,這也已成為基本的方法。

世界各地凡是懂得日語、可以閱讀日語書籍的日本研究者,毫無疑問,都是柳田國男著作的讀者。而無法閱讀日語的人們,則缺少接觸和了解柳田國男的機會。柳田的文章文體甚為獨特,被翻譯成他國語言的難度很大,所以,嘗試翻譯者眾多,但實際出版者寥寥。包括英語在內,譯為各國語言公開發行的柳田著作,數量并不多,且翻譯對象又往往限定于極少的幾本著作;中文世界的情況也同樣如此。至今,除了日語以外,尚沒有以其他語言刊行,并能夠幫助理解柳田學問整體面貌的著作集問世。本次出版的“柳田國男文集”(以下簡稱“文集”)在此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可謂意義深遠。

1875年,柳田國男出生于西日本中心城市大坂(今大阪)以西約70千米的農村地區。舊時的交通要道由此通過,略有一些“町場”(城鎮)的氣氛。柳田的父親并非農民,而是居住于農村的知識分子,靠在私塾教授漢學為生。家中貧苦,生活也不穩定。柳田國男排行第六,有好幾個哥哥,大都勤奮讀書,之后赴東京繼續求學。大哥成為醫生后沒有回鄉,而是在東京東北40多千米的農村地區開業行醫。柳田小學畢業之后就來到大哥身邊,受其照顧。柳田從小生長的故鄉與后來移居的地方雖然都是農村,但無論景觀還是人們的生活,都迥然不同。這一體驗,對他日后的學問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后柳田來到東京,進入社會精英的搖籃——東京帝國大學,在相當于今天法學部的地方學習,專業是農政學。1900年,柳田和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大多數畢業生一樣,成了明治政府的一名官員,最初供職于農商務省農務局。1908年,柳田因公前往九州地區,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巡視。在此期間,他探訪了深山之中的地區,接觸到還在進行刀耕火種和狩獵的村落,感到驚訝,也深為感動。當時日本農業政策的主要對象是在平原地區種植稻米的農民,柳田得知在此之外,還有立足不同的生產勞動,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他邁向民俗學的第一步。之后,柳田白天作為官員任職于政府部門,晚上及休假時間則研究深山之中的“山人”的生活文化,發表了一系列文章。1919年,柳田辭去了官職。

1929年10月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不久就挾著巨大的破壞力席卷了日本。城市中工廠的工人大量失業,紛紛回到家鄉農村。而承受著沉重經濟打擊的農村,還要接收這些歸鄉者,狀況更為悲慘。面對農村的慘狀,柳田以回答“農民因何而貧”作為最重要的課題,開始了新的研究,確立了之后被稱為“經世濟民之學”的民俗學。其研究對象不再是居于深山的人們,而是生活在日本列島的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他將作為民俗承擔者的、以稻米種植為生活基礎的農民稱為“常民”。為了調查常民的生活文化,弄清常民的歷史,柳田對包括家庭與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與信仰等在內的常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展開了研究,并探索和樹立了與之相應的研究方法。

1945年,日本戰敗,開始建設新社會。柳田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人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大力推動這方面的研究。柳田提出了“海上之路”這一假說,主張日本人的祖先是從沖繩出發,乘著“黑潮”(日本暖流)沿島北上,最后擴散到日本列島各處的。 柳田逝于1962年8月8日。在民俗學領域的長期開拓,以及從歷史維度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的不懈努力,凝結成其身后龐大的著述。伴隨著上述使命感的變化,其民俗學著作的涉及面也甚廣。本“文集”是從柳田國男卷帙浩繁的著述中精選了有助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篇目而成。相信讀者若能將本“文集”置于左右,必要時閱讀或參照,一定能對柳田有深入的理解。

在閱讀柳田著作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柳田民俗學,是收集與比較日本各地現行或尚有傳承的民俗現象,通過它們之間的差異來闡明歷史變遷過程的比較研究。比較研究雖然是所有學問均會采用的方法,但柳田的比較研究在將變遷過程作為其結果這一點上較為特殊。柳田將這種具有限定性的比較研究法稱為“重出立證法”。比較的標準是地區差異,其假說是離中央較近處的民俗較新,距離中央越遠處的民俗越古老,即新文化產生于中央,并向四面八方擴散,因為到離中央較遠處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抵達較遲,所以古老的狀態被保留在了遠方,這便是“周圈論”。在柳田的著作中,常常會列舉大量日本列島各地的類似事例,甚至令人頗感倦煩。但各地事例之間的相同及不同之處,正是他導出答案的線索,也是其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驟。

在提示各地的民俗之時,柳田十分重視指示這一現象或事物的詞語。日語雖然是與中文完全不同的語言,但一直以來,有著使用學自中國的漢字來表記現象或事物的傳統。一般而言,人們也習慣從漢字入手來理解詞語的含義。但柳田重視的并非漢字。他認為,通過外來的漢字及其意思是無法理解日本普通民眾生活背后的文化的,因此非常重視這些詞語的日語發音。他將各地表現民俗現象及事物的日語稱為“民俗詞匯”,以記錄和比較日本各地的民俗詞匯為基本方法。以語言為切入點進行比較研究是柳田民俗學的一大特色。但正因為柳田運用了這種方法,從而使將他的著作介紹到世界的工作變得十分困難。本次中文版“文集”的出版,翻譯工作中最大的難關正在于此。承擔翻譯任務的譯者們想方設法地使日本的民俗詞匯在中文語境中能夠得以體現。讀者閱讀時或許覺得文章記述頗有煩冗之處,其原因也在于此。

中文版“文集”得以刊行的首要意義在于可以通過這些著作增進讀者對日本社會及文化的理解;能夠憑借遍布日本列島的日常生活文化的種種內容,幫助讀者理解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作為知識分子的思想家或文學家筆下的日本,往往容易偏于表面,而柳田民俗學則試圖從內部把握日本人的生活,是一種內在理解。這種理解并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潛入日本人的內心,關注他們的意識、觀念,以及作為其外在表現的行為、態度,并將這些與作為其結果的秩序與制度綜合起來,從而詮釋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的內涵。讀者通過閱讀柳田的著作,一定能夠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的特色,同時也注意到與中國社會、文化的不同。

第二個意義在于讀者可以通過對柳田民俗學方法的理解和批判性討論,獲得重新思考中國同類學問的方法論的契機。民俗學形成于19世紀的歐洲,之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各自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一條充滿個性的發展道路。中國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與同樣受到歐洲影響的柳田民俗學可謂大相徑庭。在加強各自特色、謀求學問的深化與發展之際,參照或批判性地思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俗學,充分吸收其成果,借以充實自身的學問內容,是不可欠缺的工作。中文版“文集”的出版,為之奠定了基礎??梢哉f,中文版“文集”的出版,使得對柳田民俗學乃至日本民俗學理論及方法論的批判性討論成為可能。本“文集”必將對中國民俗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最后,請允許我作為日本的一名民俗學者,衷心地感謝勇敢挑戰這一困難重重的翻譯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務的譯者們;同時,向積極策劃、出版本“文集”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真切希望本“文集”能夠擁有廣大受眾,得到大家的喜愛!

福田亞細男

2018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龙里县| 韩城市| 新丰县| 启东市| 梁平县| 永和县| 桂阳县| 商河县| 图片| 犍为县| 金秀| 莱阳市| 达拉特旗| 铜梁县| 武隆县| 广东省| 密山市| 泗洪县| 滨州市| 周口市| 明水县| 兴城市| 姚安县| 昆明市| 开阳县| 栾川县| 河源市| 汪清县| 汉中市| 长宁县| 尉氏县| 晋宁县| 阿尔山市| 乌审旗| 石嘴山市| 广河县| 合水县| 通化县| 克山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