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民間故事的本來面貌
也許,大家會譴責我的推斷過于大膽武斷,但我手里有一些資料能作為旁證,那便是前面提到的《蛇郎》。按照前面的說法,《蛇郎》屬于民間故事變異和流傳的第二種形式,即以相對穩(wěn)定的原始信仰為背景,故事隱約地蘊含了神話時代的原始內容。在原始信仰的不同時段里,這個故事與其他民間敘事同時并存,留存至今的版本可以拿來做詳細比較。幸運的是,《桃太郎》與《蛇郎》之間是存在一些聯系的。說到神化作小蛇向人類女性求婚的敘事,古文獻就記載了一則有關“百襲止止媛”的神話[40]。傳說有一條身上有錦紋的小蛇,它答應妻子的懇求,在梳子盒里現身。這條蛇其實是三諸岳的大物主大神,而三諸岳前面的三輪山就是小子部連氏的祖先曾經抓住雷神的地方。在這則神話中,是神明化作小蛇,而不是蛇被人敬為神明,雖然在人類少女眼中蛇就是蛇,而不是神。可是到了后來,人們的理解又發(fā)生了變化,上述神話情節(jié)變成了一條靈蛇向美麗的人類少女求愛的民間故事。古人原來寄托在神話中的忌諱也隨之變?yōu)槲窇郑藗冮_始厭惡靈蛇的求婚,并將其視作災禍,由此產生了人類通過祈禱或自己的英勇來擊退蛇、對蛇復仇的傳說。這時民間甚至出現了《猴郎》這種民間故事。故事中,向人類女子求婚的猴子背負著石臼掉進水里,留下一首催人淚下的絕命詩,溺水喪命。這些民間故事無疑體現了我國信仰變化的痕跡。
關于那條有錦紋的美麗小蛇,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其想象的來源。今天我們習慣叫作“稻妻(inazuma)”的閃電,在古人眼中就成了太陽神降臨人間時的樣子。盡管有時古人會將其比喻為一把弓箭,如黃金箭、丹涂矢等,但從天上射到地上的火焰線確實宛如一條火蛇在滾動。另外,關于那條美麗小蛇求妻的目的,我們在日本還能窺視到一些古人的思維。蛇向人類求婚,是為了賜予人間一個超絕非凡的孩子,這位神之子以大天神為父,以人間最純凈的女性為母。長期以來,民間故事《蛇郎》在變成地方傳說的過程中,當地人對《蛇郎》中的一件事深信不疑,即懷孕的女人或她的家人、丫鬟等人偷聽過打退蛇郎的方法。最后中了毒針的蛇郎在極度的痛苦中呻吟道:“我已經在人間留下了子孫,雖死無悔!”這種結局反映出了古老信仰日趨頹廢的悲愴之影。值得一提的是,《蛇郎》以傳說的形式流傳時,承擔管理和保存任務的一般是那位美女出身的世家或是侍奉水神的神職。顯然,正因為《蛇郎》里有一段關于他們祖先偷聽殺蛇方法的描寫,蛇郎求親的理由才為后人所知,并且流傳至今。如今,傳說一般被人們當成異鄉(xiāng)人的謠言,但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那些保管《蛇郎》傳說的世家一般都不會否認那是他們的家史,也未必為此感到恥辱、尷尬。這種在現代社會不太可能發(fā)生的神秘事件,卻以謠言的形式一直糾纏著某些特定的世家。但無論是世家的后裔,還是傳播謠言的異鄉(xiāng)人,都認為這意味著這個世家歷史悠久且與當地社會關系密切。在當地,《蛇郎》的傳說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消失,因為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普普通通的民間信仰。
日本“小人兒”故事的主人公最早是小動物樣子的英雄,故事圍繞“求妻”展開。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我們由此可以說明“小人兒”故事誕生在一個人們對上述神人通婚傳說深信不疑的時代。然而,被稱為標準童話的《桃太郎》卻偏偏輕率地省去了這一情節(jié)。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一寸法師》和《物草太郎》里。在日本某些地方,人們將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奉為神靈,長久祭祀,我們尚且能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在國外,此類故事已經不再將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視為奇跡,僅僅以幸運孩子的安家立業(yè)為告終,這樣一來,國外學者就很難看出這類故事的起源了。也就是說,在國外,此類故事在很早的時候就脫離了神話。如今幾乎沒有一個民間敘事暗示出民間故事與神話之間的原始關聯,因此國外學者只能推測存在這種聯系,卻無法進行證明。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生活在有依有據的國家也是一種幸福。如果我們能不再盲目地追隨西方人,那么即便《桃太郎》的變化再大,我們也能夠從中窺視到一些最初講述這則故事的古人的心思。古人相信,雖然這個救星最初受人鄙視,但終究會發(fā)生奇跡,露出他的真容。日本還有一個例子是名為《山路放牛》的古老謠曲,這部謠曲曾被收錄于《舞本·烏帽子折》[41]之中。后世的凈琉璃作家曾多次取材于此,看來演員在舞臺上的舉止動作十分討人喜歡。雖然成書時間相差很遠,但重點始終沒有變化,即騎牛吹笛子的放牛娃其實是個皇太子,為了追求一位富家女才隱瞞身份,從首都不遠萬里來到九州,而在宇佐八幡神社的放生會上,這位叫作山路的放牛娃當眾展現了驚人的騎射技術,神社神殿頓時震動了起來,八幡神從中現身,并將放牛娃的真面目告訴了眾人。后來這段故事被稱為《用明天皇職人鑒》[42],因為此書的作者推測,山路和富家女生下的孩子,就是日本史上最賢明最神奇的太子——圣德太子,但這種推測明顯不符合歷史事實。隨著歷史學的發(fā)展,人們對此做了些改編,盡可能地增加其可信性。于是《山路放牛》逐漸轉化為傳說,尤其是在奧州刈田宮(現宮城縣刈田郡)、越前羽后(現秋田縣的大部分和巖手縣北部)、薩摩(現鹿兒島縣西部)或土佐(現高知縣)等地,分別演化為日本武尊、繼體天皇以及天智天皇的軼事,而且這些地方的民眾至今都愿意相信這是真實的。關于神最初現身時的樣子,有人說是有錦紋的小蛇,有人說是人形,這種形態(tài)差異又在民間敘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上形成了巨大的差異。不管是民間故事《蛇郎》還是用明天皇的傳說,其重點都在于神是以一種意料不到的形態(tài)降臨人間的。這原本是一個神圣且嚴肅的神秘事件,過去的凡夫俗子平時是絕不能輕易說出口的,只會在一年一度的重大節(jié)日上表演此事,借此喚起人們對這一神秘事件的記憶。然而,這種舞臺表演贏得了眾人的喜愛,神圣的敘事隨著原始信仰的衰退而逐漸淪落為娛樂。我相信,這就是藝術獨立于信仰而取得獨自發(fā)展的過程。就像喝酒和美女化妝從儀式行為轉變?yōu)槿粘P袨橐粯樱浿挥性诠?jié)日才能聽到的神圣敘事,今人卻在聚會上用之取樂,原始的歌舞劇發(fā)展成演劇,民間故事也淪落為孩子的睡前故事。我們將其視為“零落”(即淪落)或許有點崇古貶今之嫌,但至少可以說,從古至今民間敘事在用途上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今日的群體與古時候完全不同,將其當作娛樂工具。這就好比是遠古時代偉大的筆頭菜,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煤炭。對于研究煤炭的物理學家而言,這不過是一個事實,不會成為問題,但對于想了解筆頭菜的植物學家或自然史家而言,事情就不一樣了。在我這種人看來,一個微不足道的《桃太郎》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昭和五年一月 在“聽桃太郎故事的集會”上的講稿)
小狗故事
在日本,《撒灰翁》的童話化由來已久,但比較最近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我們還是有望再現其古老形態(tài)。只看目前已經了解到的七八個版本,且不論誰先誰后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找到《撒灰翁》與《桃太郎》之間的聯系。比如,在松村武雄氏的《日本童話集》[43]中,關于善良爺爺養(yǎng)的小狗的描寫只有一句:
“他膝下無子,于是養(yǎng)了一只白狗,把小狗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
而其他童話書卻連狗的毛色都沒有提到。但開花翁最后能過上好日子離不開這只神秘的聰明小狗。在森口多里[44]收集的膽澤郡(現巖手縣膽澤郡)的民間故事《黃金馬》中,住在上游的爺爺和住在下游的爺爺都在河渠上筑了魚梁,攔水捕魚。住在上游的爺爺看見是一只小狗落到自己的魚梁上,一氣之下又把小狗扔進了水中。小狗又漂到了住在下游的爺爺那里,這位爺爺收養(yǎng)了它,還給它取名為“太郎”,疼愛有加。爺爺用小碟喂太郎,太郎就長成小碟那么大;用碗喂,就長成碗那么大。后來爺爺用石臼來喂太郎,太郎果然變成了石臼那么大,背著爺爺進山狩獵,打到了好多只野鹿。此外,石井研堂[45]的《日本全國國民童話》中收錄了青森縣上北郡浦野館(現青森縣上北郡東北町)的《撒灰翁》。這個故事里,住在下游的也是善良的爺爺。有一天,下游爺爺在捕魚的竹籠里看到了一只小白狗,就給它起名為“白妙”,對它呵護備至。該書還收錄了巖手縣江刺郡(現巖手縣江刺市)的一則故事:
兩個人分別把魚梁架于兩個水門處,上游爺爺攔捕到的是小狗,而下游爺爺的魚梁里則有好多游魚。上游爺爺趁著下游爺爺還沒有來,把小狗扔進了下游的魚梁中,還拿走了魚梁里面的魚。
《紫波郡昔話》[46]也收錄了巖手縣的另一個異文,內容基本相同,但其講述方式更接近于《桃太郎》,下面抄錄其中一段。
住在上游的爺爺和住在下游的爺爺分別把魚梁架于兩個水門處。第二天天還沒亮,上游爺爺就到河邊查看魚梁,發(fā)現有一大樹根落到了自己的魚梁上,而下游爺爺的魚梁里卻有好幾條魚。于是,上游爺爺把他那塊大樹根扔進了下游的魚梁中,還拿走了里面的魚。天亮后,住在下游的爺爺到河邊查看魚梁,發(fā)現里面只有一塊大樹根,就把它拿回家曬干。不久,大樹根曬干了,當爺爺正要用斧頭劈開樹根時,里面卻傳來一個聲音:“爺爺,您劈開的時候要輕一點啊!”
于是爺爺輕輕地劈開了樹根,里面蹦出了一只小狗。爺爺非常疼愛這只狗,而這只狗也很神奇,如果爺爺用小碟來喂它,它就會長成小碟那么大;用飯碗喂,就長成飯碗那么大;用石臼喂,就長成石臼那么大。
《旅與傳說》“昔話特集號”(第27頁)所收錄的巖手縣雫石村(現巖手縣巖手郡)的版本[47]中也有相似的故事開端。還有《老媼夜譚》[48](第130頁)所收錄的上閉伊郡(現巖手縣上閉伊郡)的《雁取爺》,盡管在體裁上已經轉變?yōu)樾υ挘陨锨楣?jié)還是得到了保留。一只小狗藏身在大樹根里,像《分福茶釜》中的貍子一樣說道:“爺爺,請輕輕地劈開!”從表面上看,這種描述似乎很新穎,但實際上佐佐木喜善君的《聽耳草子》[49](第205頁)中也有相同的場景。可見,這并不是某地特有的附加情節(jié)。另外,這只神奇的白狗被殺后,它的墳墓里長出了一棵神樹。這一情節(jié)又很像流傳于九州以南地區(qū)的《黃金小狗》。再者,這只黃金小狗依次變?yōu)槭省⒐腔遥恢睘樵魅松屏紶敔攷硇疫\,這一點又與現在的《開花翁》完全一致。由此看來,《黃金小狗》的講述人很有可能輕率地省略了某一個重要情節(jié)。也就是說,過去這只黃金小狗可能和桃太郎一樣,從遙遠的上游漂向了有緣的人。這純粹是一種巧合,還是確有一絲緣分之線把二者聯系到一起?在我看來,這并不是難以解答的問題。目前搜集到的地方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二者之間的聯系。關于這一點,我希望讀者自己得出結論,這里只想指出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實。根據大田榮太郎君[50]于昭和五年(1930)一月在《國語教育》上發(fā)表的報告,在越中上新川郡(現富山縣東部)流傳著一篇《撒灰翁》的異文,其主要內容為:有一天,爺爺上山去砍柴,奶奶到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一個大桃子從上游漂過來。奶奶想給爺爺吃桃子,就把桃子帶回了家,放在院子的石臼之中。但爺爺回家后打開石臼的蓋子一看,里面卻只有一只小狗。老兩口非常疼愛這只小狗,小狗也在老兩口的照顧下一天天地長大。之后的情節(jié)就與奧州的《撒灰翁》基本一致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流傳于東北地區(qū)的《桃太郎》。其中有些版本竟然說從上游漂來的不是桃子。據堀維孝氏[51]回憶,出羽莊內(現山形縣東田川郡)的《桃太郎》寫的是,奶奶在河邊洗衣服時看到有兩個盒子從上游漂過來,就念咒語說:
空盒子去那邊!有果實的來這邊!
結果真漂來了一個盒子。奶奶把盒子撈上來,打開后發(fā)現里面裝了一個桃子。回家后,奶奶就把桃子供在神龕上面,等爺爺回來一起吃。等晚上爺爺砍柴回來,奶奶卻忘了桃子的事。突然,神龕那里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老兩口覺得很奇怪,抬頭一看,發(fā)現那顆桃子已經裂成了兩半,中間還有一名男嬰。這個故事里說的盒子就是香盒子,正如眾多搖籃曲所唱的那樣,過去香盒子是孩子們很喜歡的玩具。[52]這說明這則異文已經開始向童話轉變了。內田邦彥氏[53]的《津經口碑集》中收錄了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民間故事。第一個民間故事便是《桃太郎》。據說,奶奶在河邊撿到了順流漂下的盒子,打開后發(fā)現里面裝了一個桃子。回家后她把桃子放在衣柜里,打算等爺爺回來后拿給他看。晚上爺爺下山回來時,桃子那里竟傳來了嬰兒的哭啼聲。因為嬰兒是從桃子里出來的,老兩口就給他取名為桃太郎。桃太郎長大后帶著黃米面團子去鬼島懲治惡鬼。第二個故事是《剪掉尾巴的麻雀》。傳說一位老奶奶在河邊洗衣服時,順流漂來了一個鳥籠,老奶奶念咒道:“不干凈的鳥籠去那邊,漂亮的鳥籠來這邊!”果然有個鳥籠向她漂過來了。老奶奶很高興地把鳥籠帶回家,告訴爺爺說:“老頭子啊,我撿回來個漂亮閨女!”爺爺回道:“是嘛,如果是閨女,就讓她搓點飯粒做糨糊吧。”在這一部分里,講述人并沒有說清楚最初鳥籠里有什么。之后的情節(jié)是,一只麻雀啾啾叫著,把糨糊都吃光了,爺爺一氣之下剪掉了麻雀的尾巴,并趕走了它。這個故事的后半部分與家喻戶曉的御伽草子《剪舌麻雀》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剪掉尾巴的麻雀》中爺爺和奶奶的角色顛倒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如此非凡的麻雀為什么會來到老夫婦這里呢?現在廣泛流傳的御伽草子中似乎遺漏了奇跡發(fā)生的原因。據喜田貞吉氏[54]介紹,阿波地區(qū)(現德島縣)流傳著一個復雜的民間故事。在這則民間故事中,從上游漂來的不是桃太郎的桃子,而是一顆瓜。而且,從這顆瓜里面出來的不是瓜子姬,而是一只麻雀,后來這只麻雀被剪去了舌頭(見《鄉(xiāng)土研究》第一卷,第276頁)。我以為,這則故事之所以令人覺得復雜,不過是因為“五大御伽話”或“五大民間故事”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阿波地區(qū)本來就沒有標準形態(tài)的《桃太郎》。在當地的民間故事中,用黃米面團子召集栗子、剪刀、石臼等幫手,一起前往猴島為民除害的主人公是一只螃蟹小子。還有能登地區(qū)(現石川縣)渡海打鬼的童話不叫《桃太郎》,而叫《猴島上的報仇》。據尾佐竹猛君[55]介紹,當地流傳的《桃太郎》中并沒有桃太郎征伐惡鬼的情節(jié),其內容只包括“有幾顆桃子順水漂下來,其中一顆桃子里出現了桃太郎”(見《鄉(xiāng)土研究》第一卷,第504頁)。就像《咔嚓咔嚓山》的后半部分與《瓜子姬》有聯系一樣,在《開花翁》的一些版本中,小狗故事也與桃子聯系到了一起。古人認為神在山頂降臨,因此他們自然把河的上游視為奇跡的源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一致性是必然的。不管是《剪舌麻雀》還是《猴蟹合戰(zhàn)》,所謂“五大御伽話”,其實就是某種重要的民間故事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異形式。過去的學者硬要把這五種民間故事對立起來,命名為“五大御伽話”,其實這樣的做法反而導致了問題的復雜化。
踵太郎
御伽話《猿蟹合戰(zhàn)》是螃蟹替父母報仇的故事,但我認為更古老的情節(jié)內容應該是被猴子欺負的小螃蟹在眾多朋友的幫助下擊退對方。如今還流傳著類似的民間故事:兩種動物耕田搗年糕,或者從別人家偷來年糕,等到分吃年糕時卻產生了矛盾,最終不講理的一方慘敗。這種民間故事一般都讓猴子或癩蛤蟆做主人公[56]。后來癩蛤蟆轉變?yōu)轶π罚旮庥盅葑優(yōu)轱垐F和柿種,這種變化看起來很自然。而事實上也更方便講述人附加另一段情節(jié),即螃蟹被生氣的猴子威脅很害怕,石臼、牛糞等幫手過來幫它擊退猴子。民間故事盡可能地明確了爭斗中的善惡關系。一個強大而殘暴的角色被擊敗、毀滅,別說孩子,就連成年人也會覺得這是個大快人心的美滿結局。而后人將這種單純的情節(jié)改編為一個孩子在父母被殺死后替父母報仇的宏大敘事。人們能夠耐心地聽完改編后的故事,一方面是講述技巧有所提高的結果,另一方面是聽眾積累經驗的結果。或許是曾我兄弟傳說[57]的普及使人們接受了這種冗長的復仇敘事也未可知。舉例來說,我國廣泛流傳的《山中女妖和放牛郎》中講道,有一位放牛郎飽受山中女妖折磨,某日好不容易逃到了一間房子里,誰想那里卻是山中女妖的住處。按理說,放牛郎不太可能在當天晚上就騙殺了山中女妖,但講述人一直以來就是這樣講述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則故事逐漸演變?yōu)橛仔〉墓聝簽楦笀蟪鸬墓适隆:笫赖拿耖g故事中的復仇,往往都是由下一代完成的。
這里存在一定的原因,如果有人忽略這種時代差異硬做國際比較的話,就只能得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結論。這個道理也完全適用于《桃太郎》。因此,今后我們不應該再把現在流傳的御伽草子視為從古至今唯一正確的故事形態(tài)。
這里不妨先思考一下各地不同版本是如何產生的。近年來,人們忽略了《桃太郎》中的兩個要素。一是英雄來歷不凡,即主人公并非是孕婦正常生下來的;二是英雄的成長過程充滿奇跡。今人認為民間故事不過是虛構的故事,所以不會刻意把故事的重點放在這兩點上。其實,按照上古時代的常識來看,這些可是令人無比激動的奇跡。我們的祖先認為,如果一個小孩完成了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偉大事業(yè),那么他的誕生一定非同一般。反過來說,正因為他的誕生充滿了奇跡,所以才能到鬼島取寶回來。因此,雖然在螃蟹或麻雀贏得勝利的故事中,開頭部分很像《桃太郎》,但我們并不覺得奇怪,更不會認為這是講述人把兩種不同的故事混淆在一起的結果。有時故事人物在保持人類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情況下,轉變?yōu)楫愵惢蛘呋鼬B獸草木,同樣也反映了古時候十分常見的想法。既然有人能從桃子或瓜類中誕生,那么也會有人以小蛇、小狗的形態(tài)存在于人世間,古人怎么可能只把后一種情況視為特殊的神奇現象呢?因此,我認為“五大御伽話”之間的相似之處或許暗示著一個歷史經過,即這些民間故事均來自同一個源頭,后來才逐漸向著不同方向發(fā)展。
當然,我必須要找到更多的資料和證據來證明以上觀點,現在只能提出些假說。比如,《老媼夜譚》中所收錄的《麻雀報仇》(第113頁),它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結局處理都極其自然,我們幾乎難以判斷《麻雀報仇》是《猿蟹合戰(zhàn)》的挪用,還是《猿蟹合戰(zhàn)》的原型。據說,從前有只麻雀在竹林里筑巢孵蛋,某日從深山里來了個山中女妖,要麻雀給她一枚蛋。麻雀害怕了,就給了她一枚蛋,可山中女妖卻沒完沒了地索取,最后把母麻雀都給撕吃掉了。這時,有一枚鳥蛋從鳥窩中滾了下來,并在草叢中孵化成了麻雀。這只麻雀想替母親報仇,便從周圍稻架上一根一根地收集稻穗來做年糕團子,然后把團子背在背上,到處吆喝“糯米團子,正宗團子”。此時,從遠處滾來一個七葉樹果,又陸續(xù)來了縫針、螃蟹、牛糞以及石臼,之后都回答了同一個問題得到了團子,繼而成為伙伴。他們共同潛入山中女妖家,替麻雀的母親報仇。對于他們報仇的具體描述,與《猿蟹合戰(zhàn)》基本一致。
這個《麻雀報仇》的故事讓我很感興趣。首先是因為故事中螃蟹被列入襲擊仇敵的伙伴名單當中。在常見的《猿蟹合戰(zhàn)》中,螃蟹與其他角色各自分擔著一個功能,而《麻雀報仇》中的螃蟹卻充當了統(tǒng)轄其他戰(zhàn)斗人員的重要角色。其次是因為“主人公從唯一幸存的蛋中誕生”這種描述,與《竹取翁》的古老版本極其相似。在我國民間,英雄蛋生敘事是十分常見的,盡管這里的鳥蛋未必都是麻雀蛋。再次是因為文中對于山中女妖的無賴要求和殘酷暴行的描寫與《放牛娃和山中女妖》中的相關描寫完全一致。在故事《放牛娃和山中女妖》中,山中女妖完全沒有察覺到敵人已經潛入家中,自言自語地說著“怎么進屋了還是這么冷?”,叉開腿站在地爐上面取暖。這段描寫又把《放牛娃和山中女妖》與《猿蟹合戰(zhàn)》聯系在一起。正如上述所說,《放牛娃和山中女妖》講的并不是許多年后英雄為父母報仇雪恨,而是放牛娃當天就擊退吃牛的山中女妖的故事。但在奧州三戶郡(現青森縣三戶郡)還存在另外一種說法。八戶市昭和七年(1932)發(fā)行的《奧南新報》[58]“新年號”中刊載了小笠原梅軒氏的《踵太郎童話》。盡管有文飾太過之嫌,下面不妨抄錄其核心部分:
孕婦獨自一人看家守院時,山中女妖過來纏著她要酒菜。不僅如此,女妖一直橫行無忌,最終從頭吞食孕婦而去。孕婦的丈夫回家發(fā)現在地爐邊留下了山中女妖吃剩下的妻子的腳后跟,他將妻子的腳后跟好好地放入紙袋中并掛在屋里。數日后,這個紙袋發(fā)出沙沙聲。男人取下紙袋后,紙袋頓時裂成兩半,從中出現了一個男嬰。男人給嬰兒取名為踵太郎,并精心照顧他長大成人。踵太郎吃一碗飯,身上就長了一碗飯的骨肉,吃兩碗飯就長了兩碗飯的骨肉,很快就長成了一個神龍馬壯、氣吞牛斗的青年。他聽說母親被山中女妖吃了,又氣憤又難過。于是在寒冷的一天,親自去山中女妖家殺了她。
《踵太郎童話》與《放牛娃和山中女妖》的其他版本基本相似,但有幾點是比較罕見的。首先,踵太郎用地爐烤石頭,之后騙山中女妖說是年糕,并拿給她吃。這是廣泛流傳于各地山村的山中女妖型故事中較常見的一種計謀,《踵太郎》將其用作一段小插曲,由此可以說這個故事是某位無名氏創(chuàng)作出來的。其次,山中女妖因啃不動而剩下了村婦的腳后跟。這樣的場面看起來荒唐無稽,但《撒灰翁》的亞類《取雁翁》也采用了同樣的描述。據說鄰居的吝嗇爺爺撒灰時沒撒進大雁眼里,反而進了自己眼里,結果他從屋頂滾了下來。而奶奶卻誤以為掉下來的是大雁,就用木棍打死了爺爺,還把他做成了湯來吃。吃的時候發(fā)現其中有一塊肉太硬啃不動,就吐出來一看,原來那是爺爺的耳朵,或者是別的什么東西。這一情節(jié)大概反映了當時云游各地并傳播故事的盲人樂師等人的趣味。不管怎樣,我至今為止都沒有聽說過從這種肉塊中誕生神童的故事。
已故的高木敏雄君[59]早在二十二年前發(fā)表的《桃太郎新論》[60]中指出,“桃太郎”最早可能叫“腿太郎”(見《日本神話傳說研究》,第555頁)。當時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的觀點,但十多年后,《紫波郡昔話》[61]得以刊行,其中就記錄了《桃子太郎》。傳說一位女子賞櫻時,有一顆桃子滾到了她的腰部,她便將其帶回了家,并用棉布裹起來放于臥室,不久后桃子裂成兩半,從中出現了一個嬰兒。另外,該書還記錄了《脛子唾子》。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向神佛求子后,小腿上就長了個疙瘩,從中出現的孩子只有小指頭那么小。以上兩則民間故事的主人公都娶到了一個本來不可能娶到的好妻子。我們當然不能只根據這兩個版本,就說《桃太郎》的“桃”不過是詞匯誤傳的結果[62],但至少可以說,講述某個神童在超越常識的情況下誕生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些神童確實是從大腿中出現的。過去吉田嚴氏[63]記錄的阿伊努族民間故事《omu太郎·shi太郎》便是很好的例子(參見《鄉(xiāng)土研究》第一卷,第七號)。在阿伊努語中,omu指大腿,因為孩子從老夫婦的大腿中誕生,所以取名為“omu太郎”。omu太郎長大后讓爺爺奶奶給他造船。之后他坐船出海到鬼島,擊退了島上的賭鬼,最終把眾多財寶帶回家。只看這段情節(jié)的話,這則故事比起《桃太郎》更接近于《團子凈土》[64]。omu太郎的鄰居家有個少年,他模仿omu太郎也去了鬼島,但最后卻一敗涂地,帶回來滿滿一船糞便。這位少年叫shi太郎,shi在阿伊努語中就指糞便。從“太郎”一詞來看,這則故事應該是阿伊努族從近鄰的日本人那里學來的。但翻閱金田一氏[65]收集的阿伊努族故事集就會發(fā)現,阿伊努族也有一個有關藏身于鍋中從上游村莊順水而來的兒童的故事(參見《日本童話集》下卷),而且其情節(jié)的發(fā)展方式十分獨特,不同于我們熟知的《桃太郎》。由此看來,高木君所謂“腿太郎”型故事,既可能起源于阿伊努族,又可能在大和民族和阿伊努族那里擁有各自獨立的源頭。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我國民間確實存在一些偉人誕生于小腿或后腳跟的故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過去偏重于桃子的《桃太郎》研究是徒勞無功的。
(昭和七年《旅與傳說》)
注釋
[1] 《糠福米福》,又稱《米福糠福》《粟福米福》等,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繼子繼女型故事。其主要內容是:后媽偏愛自己的女兒米福,兩個人還聯手欺負繼女糠福,但糠福獲得山中女妖的幫助,最后嫁給富翁,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2] 柯克斯(Marian Roalfe Cox,1860—1916),英國民俗學家。她從歐洲各國的故事資料集中選擇了345篇辛德瑞拉的故事,經過比較研究,歸納出了五個類型,并探究了其歷史淵源。她在1897年發(fā)表的《辛德瑞拉》,便是對辛德瑞拉的故事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首部著作。
[3] 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的英國文學研究家、文藝評論家。其著作《近代文學十講》(1912)和《近代的戀愛觀》(1922)對大正時期的年輕人影響頗深。1923年9月2日關東大地震時,廚川在鐮倉因海嘯遇難,享年44歲。
[4] 瀧澤馬琴(1767—1848),又稱曲亭馬琴,江戶時代后期的作家。早年師從山東京傳(1761—1816),出版過幾部連環(huán)畫,后來轉向小說,與山東京傳平分秋色,代表作有《椿說弓張月》《南總里見八犬傳》等。《皿皿鄉(xiāng)談》是刊行于文化十二年(1815)的中篇小說,書中描述了一對同父異母的姐妹紅皿和缺皿的故事,最后偏愛親生女兒紅皿并虐待缺皿的繼母受到懲罰,缺皿也過上了幸福生活,并且被人們稱為“孝女”。
[5] 指“作州美作國,久米地兮佐良山,一猶佐良字,還愿浮名更莫立,常永遠兮迄萬世”(收錄于《古今和歌集》20卷《神游歌》篇)。
[6] 《住吉物語》,鐮倉時代前期的小說,作者不詳,共2卷。書中講述了一位公主受到富貴少將的求愛,在遭到繼母的阻撓后逃到住吉,受到亡母的乳母照料并獲得如來佛祖的幫助,終于與少將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7] 《落漥物語》,平安時代中期的小說,作者不詳,共4卷。書中講述了一位公主受到繼母的虐待,后來獲得丫鬟的幫助,嫁給富貴少將,過上了幸福生活,虐待公主的繼母也受到了懲罰。《落漥物語》被視為日本最古老的“繼女型”小說。
[8] 廣義的“御伽草子”是盛行于室町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1336—1680)的短篇散文的通稱,內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到了江戶時代中期享保時代(1716—1736),大阪的書店“柏原屋”的店主澀川清右衛(wèi)門(生卒年不詳)從上述“御伽草子”中選擇23篇并編成《御伽文庫》一書。這本《御伽文庫》所收錄的23篇作品,便是狹義的“御伽草子”。
[9] 《缽盂姬》的基本內容情節(jié)如下:從前河內國(現大阪府)有一個富翁,多年無子。有一年他向長谷觀音求子,終于求得一個女孩。這位女孩越長越美,而她的母親卻在臨死前按照長谷觀音的指點將一個缽盂扣在了她的頭上,缽盂再也摘不下來了,女孩因此被叫作“缽盂姬”。母親去世后,缽盂姬被繼母趕出門外,走投無路便要投河自盡,但她頭上的缽盂浮了起來,救了她一命。一位中將在路上看到缽盂姬,雇傭她為女仆。缽盂姬在中將家燒洗澡水。不久,中將家的小兒子看上了缽盂姬,而中將夫人覺得女仆配不上兒子,因此召集其他3位兒子和他們的媳婦,舉辦“評妻會”,企圖讓缽盂姬當眾出丑,讓小兒子斷了這個念頭。而評妻會前夕,缽盂姬頭上的缽盂忽然掉了下來,里面還有一套美麗的衣服。第二天,小兒子帶著美麗無雙的缽盂姬參加評妻會,缽盂姬不僅花容月貌,而且文采非凡、學識豐富,沒有人能比得上她。會后,中將家的小兒子娶缽盂姬為妻,二人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10] 《日本靈異記》即《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藥師寺僧人景戒(生卒年不詳)編纂的日本最古老的民間故事集,成書于弘仁年間(810—824),共3卷。
[11] 《猴郎》的主要情節(jié)如下:從前久旱不雨,田里的水干了,猴子引水到男人的稻田,男人把女兒許嫁給猴子。但婚后回娘家時,女兒讓猴子掉落在河里淹死,自己高高興興回家了。
[12] 據《日本書紀》記載,倭跡跡日百襲姫命與大物主大神結婚成親,但大物主大神白天都在三輪山上,只有夜里才回來。百襲姫命寂寞不堪,想在白天見她丈夫一眼。大物主大神答應了,叫她明早打開梳子盒看,又吩咐說“你千萬不要嚇著”。第二天早上,百襲姫命打開梳子盒一看,里面是一條小蛇,不禁大叫一聲。大物主大神深感受辱,一氣之下就回到了三輪山。百襲姫命后悔不已,用筷子刺通自己的陰部而死。
[13] 《咔嚓咔嚓山》的主要內容如下:老爺爺逮住淘氣的貍貓,把它拴在家里。等老爺爺出門下地,貍貓卻把老奶奶煮成肉湯,并裝扮成老奶奶讓老爺爺喝。兔子同情老爺爺,替他報仇,最后讓貍貓沉入水中溺死。
[14] 井澤蟠龍:《廣益俗說辯》,國民文庫刊行會,1912。
[15] 日待,日本傳統(tǒng)活動,前夜齋戒沐浴以待次日日出參加祈禱的集會,其舉行時間因地而異。
[16] “五大御伽話”包括《桃太郎》《開花翁》《咔嚓咔嚓山》《剪舌麻雀》以及《猴蟹合戰(zhàn)》。
[17] 《雛迺宇計木》,江戶時代后期的神道家賀茂規(guī)清(1798—1861)編纂的神道教法書,為了教化平民百姓收錄了不少民間故事,成書時間不詳,共上下2卷。
[18] 《宇治拾遺物語》,成書于鐮倉時代前期的故事集,編者不詳,共收錄了197則故事。
[19] 《醒睡笑》,江戶時代前期的笑話集,由作家、僧人安樂庵策傳所編,成書于元和九年(1623),收錄了戰(zhàn)國時代末期以來流傳于世的42則笑話,共8卷。
[20] 實則為馬。
[21] 《玄同放言》,由江戶時代的作家曲亭馬琴(1767—1848)纂寫的隨筆,成書于文政元年至文政三年之間(1818—1820),共3卷。
[22] 夏爾·佩羅(1628—1703),法國詩人,于1695年出版了被譽為世界上首部兒童文學的《用韻文寫的故事》(俗稱《佩羅童話集》)。
[23] 天邪鬼,從日本神話中的邪神“天探女”轉訛而來,是看透人心并故意和別人唱反調的惡鬼。
[24] 《諸神根元記》,室町時代的神道流派吉田神道的門徒編纂的神道研究著作,成書于16世紀前半期。
[25] 《瀨見小河》,江戶時代后期的國學家伴信友(1773—1846)對賀茂神社及其神話所做的考證書,成書于文政四年(1821),共6卷。
[26] 玉依姬在瀨見小河河畔游玩時看到從上游漂來一支箭,于是把這支箭帶回家插在地板上,不久她就未婚先孕,生下了一名男孩。這個男嬰便是加茂別雷命。
[27] 《出云國風土記》,成書于天平五年(733),是元明天皇于和銅六年(713)下令編纂的風土記。
[28] 根半島北部的島根縣松江市島根町加賀有個海蝕洞窟,稱為“加賀潛戶”。據《出云國風土記》記載,佐太大神誕生時,母親支佐加比賣命因遺失寶箭而祈禱,曰:“如果我生下的孩子是個強壯而偉大的神,寶箭就會回來。”不久黃金箭果然被海浪沖上岸了。支佐加比賣命便拿起弓箭朝洞窟射去,霎時一片光明,從此這個洞穴就有了三個入口。
[29] 天光感生神話,指處女并未與男性交合,而是有感于天光而懷孕生子的神話。
[30] 虛船是傳說中的船,某日突然漂到海岸,船上往往有美女、母子、神靈等。
[31] 人文神,指賜予人類以某種文化或生活手段的神。
[32] 《玄同放言》是成書于文正三年(1820)的隨筆,曲亭馬琴著,琴峰、渡邊華山畫,共3卷6冊。根據國內外298部著作,對歷史、地理、人物、語言等47個項目做了詳細的考證研究。
[33] 《御曹子島渡》是成書于室町時代(約1336—1573)的御伽草子,作者不詳。據說,源義經年輕時聽說有個大王住在蝦夷島的喜見城,擁有一部叫《大日之法》的兵書。于是,源義經從四國坐船到蝦夷島會見了大王。源義經拜大王為師,但沒有得到兵書。于是,他向大王之女求婚,并讓她偷來兵書。等源義經抄完后,妻子勸他一個人回家。源義經運用兵法擊退了追擊的魔鬼,終于回到了家,而留在蝦夷島的妻子卻被大王殺死了。源義經安葬好妻子后,用兵書擊敗了平家一族。
[34] 小子部連是日本古代氏族,負責祭祀雷神、祈禱豐收,同時還率領小子部(處理皇宮雜務的人們)保衛(wèi)天皇,兼具宗教性和軍事性。天武年間(673—686)小子部連的后裔改姓為宿禰。
[35] 據《日本靈異記》第三條記載,敏達天皇時期,尾張國郡(現愛知縣)的農夫抓住了雷神,看著像小孩的雷神向農夫求饒,答應賜給農夫一個孩子。不久農夫的妻子果真生下了一個頭上盤著蛇的神奇孩子。柳田國男認為《日本靈異記》的作者景戒就是小子部的后裔。
[36] 據《日本書紀》第14卷記載,雄略天皇曾命小子部連的始祖蜾蠃搜集蠶,而蜾蠃卻把“蠶”聽錯為“嬰兒”,于是將許多嬰兒獻給天皇。天皇大笑起來,把嬰兒賜給蜾蠃,吩咐他好好養(yǎng)育孩子。于是蜾蠃在宮廷附近撫養(yǎng)孩子,隨后天皇賜予他“小子部連”這個姓氏。
[37] 《遺老說傳》,成書于18世紀初,作者不詳,記錄了琉球(現沖繩縣)自古以來流傳的民間故事、地名起源、自然變異、百姓善行等口頭傳統(tǒng)。
[38] 《天下第一美男》的主要內容如下:從前有個賭徒生了一名很丑的男孩,兒子越長越丑,賭徒家老兩口不禁為兒子婚事感到發(fā)愁。某日,賭徒聽說富翁家要為女兒找一個漂亮女婿,于是他對富翁撒謊說他家兒子是天下第一美男子,替兒子向富翁家女兒求婚。結婚后,賭徒的兒子一直隱藏長相,終于有一天,他不得不在白天露面了。賭徒的兒子心生一計,請朋友幫他一起耍花招騙人。某天晚上他的朋友爬到富翁家屋頂上,模仿鬼的聲音對小兩口喊道:“天下第一美男子,這家的閨女在三年前就是我的女人了,你為什么要來?我要你的命或者要你的臉,你更舍不得哪一個?”公婆為了救女婿的命就讓他回答“我可以犧牲臉”。說完,屋頂上的鬼就把他的美貌帶走了。大家點上燈火一看,他果然變成了一個極丑的男人。賭徒的兒子哭得很傷心,富翁心疼女婿,送他財寶還為他建了豪華的房子。就這樣,賭徒的兒子過上了好日子。
[39] 現人神,指以人類的姿態(tài)降臨人間的神。日本天皇是天神的后裔,在日本民眾眼里始終是現人神。正因如此,“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特意讓昭和天皇發(fā)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圣地位,宣布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都是人類,并不是神。
[40] 百襲止止媛,應指倭跡跡日百襲姫命(《古事記》稱她為“夜麻登登母母曾毘賣命”),是侍奉崇神天皇的巫女,大物主大神(三輪明神)之妻。
[41] 《舞本》是流行于室町時代的歌舞劇劇本,現存50種,其中以源義經為主人公的劇本占多數。《烏帽子折》則取材于室町時代前期的軍事小說《義經記》,描述了源義經不得志的少年時代和晚年的悲劇。
[42] 《用明天皇職人鑒》是江戶時代前期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1653—1725)于寶永二年(1705)創(chuàng)造的凈琉璃劇本,共5段。
[43] 松村武雄:《日本童話集》,世界童話大系刊行會,1928。
[44] 森口多里(1892—1984),藝術評論家,終身致力于西方藝術思潮的介紹、日本近代美術史和民俗藝能的研究。同時,他熱衷寫作,除了美術史或美術評論,在戲曲、建筑、民俗等多個領域留下了50多部著作。
[45] 石井研堂(1865—1943),少年雜志編輯,兒童文學作家,明治文化史研究者。從明治二十二年(1889)起擔任《少國民》的編輯,該雜志是最受歡迎的少年雜志,被譽為“雜志界之大王”。
[46] 即小笠原謙吉所著的《紫波郡昔話集》(三省堂,1942),《全國昔話記錄》叢書之一,總編輯是柳田國男。
[47] 指田中喜多美:《巖手郡昔話四篇》,載《旅與傳說》“昔話特集”4—4,1931。
[48] 《老媼夜譚》,佐佐木喜善所著故事集,于1927年由鄉(xiāng)土研究社出版。書中收錄了佐佐木從故事佬辷石谷江那里聽來的103則民間故事。
[49] 《聽耳草子》,佐佐木喜善所著故事集,于1931年由三元社出版。書中收錄了佐佐木喜善在遠野地區(qū)收集的183篇民間故事。
[50] 大田榮太郎,語言學家,對地方方言做了系統(tǒng)研究,代表作有《鄉(xiāng)語書志稿》(國書刊行會,1983)等。
[51] 堀維孝(1868—1954),教育學家,國文學家。
[52] 比如,流傳于兵庫縣肉粟市千種町巖野邊的搖籃曲中就有這樣一段歌詞:“寶寶你的保姆去哪了?她翻過那山回老家了;她給寶寶帶了什么禮物?一是香盒子,二是硯臺,三是花布繩子。”
[53] 內田邦彥(1881—1967),醫(yī)生,民俗學家,代表作有《南總的俚俗》(櫻雪書屋,1929)、《津經口碑集》(鄉(xiāng)土研究社,1929)等。他生前收集的疾病題材的民間藝術作品作為“內田邦彥收藏品”,由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保管。
[54] 喜田貞吉(1871—1939),歷史學家,日本歷史地理學會創(chuàng)設人。他的研究活動范圍極廣,除了歷史地理學,還對考古學、民俗學、甚至解放部落同盟問題、民族問題等做了不少考察。
[55] 尾佐竹猛(1880—1946),法學家,大審院判事。他從歷史的角度關注法制、社會以及民眾思想。1924年與吉野作造、宮武外骨、石井研堂等人共同創(chuàng)立明治文化研究會,1927—1932年陸續(xù)出版了《明治文化全集》共24卷。
[56] 《猴子和癩蛤蟆的年糕賽跑》講述的是:從前猴子和癩蛤蟆一起下山,合伙從村里偷來一個裝著年糕的臼。但猴子不想和癩蛤蟆分吃年糕,便提建議說讓臼從山坡上滾下來,誰先趕上誰就可以吃掉所有的年糕。臼滾向谷底,猴子跑得快,也往谷底跳下去,而癩蛤蟆只能匆匆忙忙地跳下山坡。可是年糕早就從臼里掉出來,掛在路邊的樹上了。最后猴子垂頭喪氣地回來了,而癩蛤蟆自己獨享了年糕。
[57] 曾我兄弟,指曾我十郎祐成(1172—1193)和曾我五郎時致(1174—1193)。建久四年(1193),他們在富士的狩獵場殺死工藤祐經為父親報仇雪恨。后來曾我兄弟的報仇故事成了歌舞伎、能劇、凈琉璃、浮世繪等民間藝術的題材,被譽為日本三大報仇故事之一。
[58] 《奧南新報》,明治四十一年至昭和十六年(1908—1941)在青森縣八戶市刊行的報紙。
[59] 高木敏雄(1876—1922),神話學家,借助于歐美的研究方法為建設日本神話傳說體系做出了貢獻。
[60] 即高木敏雄《英雄傳說桃太郎新論》,載《鄉(xiāng)土研究》,1922。高木死后,這篇論文被收入《日本神話傳說研究》(岡書院,1925)。
[61] 小笠原謙吉:《紫波郡昔話集》,三省堂,1942。該書是《全國昔話記錄》叢書之一,總編是柳田國男。
[62] 日語中,“桃子”音同“大腿”。
[63] 吉田嚴(1882—1963),教育家、阿伊努族研究者。他在北海道帶廣市的小學工作期間,與阿伊努族共同生活,記錄了他們的風俗習慣及其傳承。代表作有《心碑——阿伊努學校教師體驗錄》(北海出版社,1935)。
[64] 《團子凈土》的基本內容如下:從前有一對老夫婦,某年春分做糯米團子時,有一個團子不小心滾下來,滾到了地藏菩薩石像前的小洞里。爺爺跟著團子進入洞穴,撿起團子后,把沾著沙土的部分自己吃,把剩下的干凈部分供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讓爺爺爬到自己頭頂上來,并借給他一把扇子,告訴他不久后會有一群鬼來這里賭博,你就拍一拍扇子模仿雞叫聲。爺爺照地藏菩薩說的那樣做,鬼就留下所有金銀財寶逃跑了。鄰家爺爺聽了之后要模仿這位爺爺來取寶,但他不夠善良,沒能完全模仿那些無私行為,結果被賭鬼們發(fā)現,好不容易才逃命。
[65] 金田一京助(1882—1971),因研究阿伊努語言而聞名世界的語言學家、民俗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