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粒都歸倉,舂米來嘗新
霜降后,田間農事大體完畢,豐收已及,百谷登而百果熟。金秋中,收獲最多的是水稻。南方有“霜降割晚稻,立冬無豎稻”的農諺,意思是霜降開鐮晚稻,到立冬收割完畢,田野中就看不到豎立著的稻禾了。不過“田家少閑月”,割下來的稻禾還要經過脫粒、礱谷、舂米等一系列的加工,絲毫不得怠慢,緊接著收糧入倉便成了大事。正所謂“糧食打進倉,莫忘災和荒”,新谷溢倉驅散了冬日的寒冷與對饑荒的憂慮,讓人們的心也變得踏實了,美滿的生活觸手可及。
傳統的農家會趁著晴天,將新谷風干揚盡,篩去雜物,用竹篾、荊條、稻草編成或用席箔圍成囤垛,用來囤積糧食。一些講究體面的人家,還會在囤積的囤子下面墊上很多干草,這樣一來,他們的囤子就顯得又粗又高,特別有豐收的樣態。除了囤垛,也有使用谷倉囤糧的。谷倉是一個圓形的大土甕,外邊刷上一層白石灰,講究細致的人家會請老先生在谷倉外寫上“顆粒歸倉”幾個大字。至于普通人家,米缸、木桶都是不錯的儲糧器物。糧食儲存最是講究通風、干燥,要防水、防潮、防火、防風、防蟲鼠雀害等等,關于這些問題,農家自有祖傳的應對方法。比如:在稻谷堆中插一根鑿空的粗竹竿,以利通氣;不時開窗通氣;定期赤著腳伸進谷堆測試溫度,發現過熱就要翻倉;養貓、放置捕鼠夾來捕鼠;等等。待新年臨近,家家戶戶會在囤垛上貼上大紅喜字、元寶、如意等文字或圖案的剪紙,還會在稻谷上插上冬青、松柏等,討個吉利的彩頭。有的人家則在糧倉門上貼紙馬和有“百無禁忌”字樣的黃紙條,這樣一來谷物似乎又多了幾分神圣感。
在千百年的農耕時代,農家人靠天吃飯,終年期盼風調雨順,到了冬藏的日子,自然盼望著能夠多貯存些食物,過上富足的生活。也許是對這份殷殷期盼的回應,每年農歷正月廿五許多地方都要舉辦“填倉節”。這一天的清早日出之前,農家的一家之主便會先把院子打掃干凈,然后端著半簸箕的草木灰在院子里打囤。打囤的方法比較簡單: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撒畫一個圓圈,用來表示糧囤;在圓圈中間撒出個“十”字,便寓意囤了糧食;接著抓上幾把稻米雜糧放在“十”字中心,壓上石塊,這叫作“填倉”;填完倉再放上一掛鞭炮,寓意紅紅火火、糧食滿囤。有的人家喜歡在代表糧囤的圓圈外用草木灰畫出一個梯子形狀,象征往后的日子步步高升。打囤不僅可以在院子里打,也可以挪到屋子里。在房間里打囤叫作“打錢囤”,方法并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在畫好的囤圈里放錢,意為財源廣進。待日頭高升,儀式完畢后,錢囤里的錢自然是要分給孩子們當作零花錢的。

清 郎世寧 瑞谷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碾谷舂米也好,收糧入倉也罷,這當中包含著一年勞作的辛苦。此時最好的獎賞大約就是親口嘗嘗勞動的果實吧。


清 陳枚 耕織圖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于是,喜悅的人們迫不及待地用新米來煮飯,在稻香中,互道祝福、同慶豐收,這被稱為“嘗新”。此俗古已有之。《月令》是《禮記》中對后世影響非常大的物候篇章,它不但按月闡釋了一年之中天象、氣象、物象的變化,也規定了從天子到尋常百姓一年四季要舉行的祭祀儀式,而這本書中就記載道:“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說的是舊時每年秋天農作物豐收的時候,天子要品嘗新米,并以之祭祀先祖,古稱“嘗祭”。此時,普通百姓也會用剛成熟的稻谷,曬干舂米,煮新米飯,擺在家中,祭祀祖先。待祭祀完畢,全家品嘗新米飯。
嘗新沒有統一的時間,一般都是各家各戶單獨舉行的,內容基本一致,各地卻各有特別之處。浙江青田的農家講究嘗新吃蒸谷飯。因在稻谷收獲季節里,山區時常下雨,谷子堆在一起容易發芽。富有智慧的農戶便想出一個辦法。他們將收割下來的稻谷先煮熟了,然后才攤開晾干,碾米去殼儲存起來。如此一來,蒸谷飯成了當地頗有特色的一項農產。若是繼續深究蒸谷飯的來歷,當地人則會向你講起越王勾踐如何用蒸熟的谷子騙過吳王夫差而最終打敗吳國的傳說。于是,吃蒸谷飯便具有了古老越地民眾紀念越王勾踐的深遠意味。吃蒸谷飯嘗新前,農戶會在自家墻角或者天井里擺上一碗,插三炷香,用來表示敬天敬地敬農官,感恩自然的給予。一番祭祀儀式完畢后,要先盛一碗新米飯給家中老人嘗,隨后才是全家圍坐桌前,在說說笑笑中一起用飯。農人們平時不是特別在乎菜肴,不過嘗新的餐桌上一條新鮮的田魚則必不可少。當地有俗諺:“新米飯撞鼻頭,紅田魚滿盤頭?!贝碎g自是一番紅紅火火的喜悅光景。另外,在這樣的一個慶祝豐收的日子,自然不能忘記耕地的好幫手——耕牛,須得拿了新稻草與新出的米湯喂一喂自家牛兒,嘗新儀式才算圓滿。
浙江天臺一帶,人們用第一次舂成的新米煮成飯,放一些菜肴,一碗一碗分送給鄰居。天臺民謠有“親眷籃對籃,鄰舍碗對碗”的說法,說的是親戚間送禮時會將禮物放在竹籃里,鄰居間則是用碗盛起來送。想來較之親戚,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之間的情誼有時更加深厚。耕種忙碌時少不得四鄰八舍來搭把手,待到了豐年嘗新,這又是一個極好的增進感情的機會。秋收冬藏,張弛之間,鄉村社會自有其獨特的運轉軌跡,調適著自然、人以及家庭之間的關系。
過日子講究精打細算。過去在貓冬的臘月里,家家要計算一年所需的糧食,將谷殼搗碎,舂好后儲存在糧倉里,稱為“冬舂米”。宋代詩人范成大有《冬舂行》一詩:

明 佚名 牧牛讀書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臘月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
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
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
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耀日雪生光。
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描寫的正是臘月里家家戶戶忙著舂米的熱鬧場景。冬舂米一般由晚稻粳米囤制而成。舂米都在臘月進行,因為此時低溫,蟲害較少,易于儲藏。制米時要先用稻草扎一個草囤。先取一些粳米放入木桶蒸至冒熱氣,然后將之與其余粳米混合拌勻,加水上囤,上覆麻袋,麻袋上鋪上一層厚厚的礱糠。此后便不必加熱,囤米會自然發熱,熱氣會使礱糠變潮濕。經過四十余天,礱糠慢慢干燥,便可卸囤、攤干,粒粒金黃的冬舂米便成了。此外,也有用秈米制作的冬舂米。秈米是與粳米相對應的一種大米,米粒更加細長,黏性較小,口感稍差。因為秈米的米價要便宜不少,舊時都是貧苦人家食用。因為此時舂米可保來年溫飽,所以農諺有“冬舂夏安”之說。冬舂米煮飯時,吸水量很大,漲性足,入口松軟,非常適合夏季做粥。浙江嘉興一帶有俗諺云:“家里備有冬舂粥,郎中先生朝伊哭。”夏天吃點冬舂米熬的粥,開胃清爽易消化,有利于身體康健,自然不必麻煩醫生了。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保珴蓶|《手里有糧》)冬藏的首要便是藏糧食,當盈車嘉穗、穰穰滿家時,寒冬蕭瑟里的日子也變得有了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