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書箱的他混跡其中好似顯得格格不入,一身布制袍子看起來就頗為寒酸,不過這種打扮卻是盈巷滿街,也是當下庶民服飾的常款。
他目光清澈明亮全然沒有在當下的環境下顯露出自卑羞怯的感覺,悠然自得的等待著紫陽書院開考的時間。
如今仍舊還未開考所以院門緊閉,這些多地而來的學子都是三兩成群的聚集在一起。
這種場面也是全由于當下發生的事情,人丁絲娟一事讓五縣和歙縣的關系很緊張,雖然官府從中居中調節了方才作罷,但是一時半會也無法和平相處。
這紫陽書院雖然在歙縣,可是其他五縣學子也是因為其聲名方才求學。
豐宇寧乃是歙縣本地人年方十六,父母早亡全托長姐撫養長大,今年也是通過了府試成了童生。
如今到紫陽學院求學研習經義為了院試做準備,他也是在家姐相送剛剛來到,恰好看見了孤身一人的王素。
也是非常自來熟的走上前,打起了招呼笑吟吟道:“歙縣童生豐宇寧見過兄臺!”
王素也一時不知如何作答,也學著對方作揖說道:“歙縣巖鎮王素,幸會!”
聽到同是歙縣之人豐宇寧的目光都亮了一些,如今這歙縣與五縣的糾紛生在城里的他自然是知之甚詳的。
所以若是其他五縣的士子是少不了對他冷眼相待的,他也是毫不設防的就吐槽了起來:“你可要注意一些,這些人中還有不少其他五縣士子,莫要輕信了他們的話!”
王素也不覺得反感,反而生出親近感應聲道:“兄臺提醒的是!”
“我乃是第一次來這紫陽書院應考,其中可有哪些注意的地方,能夠請教一二!”
豐宇寧嘿嘿笑道:“你問我可就問對人了,我自小就生在這歙縣城里,可以說自小就是聽著紫陽書院長大的!”
“這如你剛剛進門的時候,瞧見了沒有……”
他指著書院門口,王素也是尋著看去只聽繼續說道:“那里等一會就有書院的齋夫為我等登記做冊,如姓名,籍貫,年庚寫下就收到一張浮牌,代表著你的身份!”
楊秉也是細細的聽著,這些對于他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顯然這名歙縣學子豐宇寧也是一個話癆,尋到了王素這個愿意聽他嘮叨的人,自然打開了話茬可就止不住了。
“歙縣紫陽書院與尋常書院不同,老王你聽沒聽過前宋的胡瑗教學理念?”
王素原本耐心傾聽可是聽到這個老王的稱呼,面色都有些不適應起來,回想起了當初在宿舍里舍友也是這么稱呼自己。
在這個時候老王還沒有被冠于特殊意義之前,這倒是一個親近的稱呼。
察覺到了王素的面色不適,他問道:“可是我如此稱呼不妥當?我若是遇見興致相投的,都不會在乎那些那些繁文縟節!”
王素莞爾一笑道:“稱呼很親切,我只是回想起我的好友也是這般稱呼我!”
豐宇寧伸手拍了拍他肩膀,咧嘴笑道:“從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好友了,以后直接稱呼我為宇寧就好!”
這番友誼倒是結交的實在很快,這種頗為灑脫的性子讓王素心中也是多了些好感。
王素應了聲,繼續道:“宇寧的意思是這紫陽書院也是效仿胡瑗那般分齋授課,分為經義和治世兩齋?”
“是極,不過分齋數有所變化,分為了養正、立武、敏行,治經四齋,讓天下士子都能夠成為棟梁之材!”
說到此處他也不免感嘆道:“可惜除去治經一齋讓天下士子趨之若鶩,其余行齋卻是寥寥!”
王素沒有說話,如今當世更為突出的理念是學而優則仕,若不是為了科考又有誰會去學習八股文文章?
說到此處的豐宇寧也是有些遺憾,說道:“我想要學武報效朝廷,奈何家姐說了,如果我敢不讀書就打斷我的腿!”
他自小就父母雙亡乃是家姐撫養長大,倒不是畏懼更多的是不愿意辜負她的期望罷了!
若是不知這歷史大勢,王素反而更愿意選擇其他齋,誰會愿意去學習八股文那等枯燥乏味的事情呢?
所以對于他而言沒有更多的選擇,只有“學而優則仕”這個獨木橋。
忽得聽見門口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男子從里走了出來,環視一圈后喊了一聲:“肅靜!”
那原本紛擾的人群一下子變得靜謐了下來,他們都是前來求學的自然不能失禮。
要知道讀書人除去看一個人的才華之外禮儀同樣重要。
王素看了過去心中想到這想必就是豐宇寧所說的齋夫,齋夫不司教學平時就是管事,今日也充當了門子。
王素粗略的看了一眼今日所到的大概有兩百多人,這書院如何能夠安排的了這么多人應考?
一旁的豐宇寧像是看穿了他心里所想,說著:“等到第一輪登記做冊后,也就篩選了一些人了!”
王素不解的問道:“那么這其中淘汰的標準是什么?”
兩人已經排好了隊,豐宇寧答道:“會考教你四書的一些內容,若是答錯了也就不用入內了!”
聽到這話他心里也是一沉,這四書五經中自己也只背過論語,禮記還有周易與孟子,若是考到自己陌生的領域那便糟糕了。
這四書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自己可謂是有著二分之一的機會,那可真是考驗自己的運氣了。
雖然說后世也翻閱看過大學與中庸,但也只是粗淺的看過一遍,絕對說不上相熟。
這一般童生都是讀過四書的,否則如何能夠做到登堂入室,可以說這一層面試就是淘汰了那些自不量力的人。
這其中很有可能也就包括了王素,豐宇寧看著王素這般沉穩的氣質,也當對方同自己一樣起碼也得是一個童生。
可是他哪里知道,王素不過是剛剛通過蒙學的學童而已!
有些家世好的孩子自小接受教育,七八歲的年紀就完成了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