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話
父母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表現,并不是對孩子說什么侮辱性很強的話,而是對孩子的問題或請求不做出任何回應。
包含孩子強烈愿望的話
神學思潮中有一種學說,叫“消極神學(Negative theology)”。這種學說出現的原因是,人們認為神是超越人類的存在,無法用人類的語言對其進行完整的描述。因此,這種學說的觀點是,人只能用否定的方式描述神的存在。例如:
“神不受時間的束縛。”
“神不受空間的約束。”
“神不受語言的限制。”
事實上,這種強烈的否定說法中暗含著人們潛意識中的欲望,即人們強烈地渴望這種情況真正“存在”。這種描述方法通過否定所有的不完美,最后只留下完美。孩子們有時也會使用“消極神學”的這種否定說法。
“媽媽,不能陪我玩嗎?”
“爸爸,給我買那個不可以嗎?”
“今天吃炸醬面不行嗎?”
與主張“消極神學”的神學家相比,孩子們的這些話水平更高。因為上面這幾句話中,孩子們首先否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從側面表達出自己強烈的愿望——真的只想做這件事。這些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
“媽媽,你沒有理由不陪我玩,對吧?”
努力展現存在感的孩子們
如果想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我們應該用心聆聽孩子們說的話,聆聽那些以否定的形式表達欲望的話。雖然不能說擁有欲望就能獲得完整的存在感,但很明顯,至少在擁有欲望的瞬間,孩子們在潛意識中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相反,如果對任何事物都無法產生欲望,孩子們就會陷入一種極度“抑郁”的狀態。父母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表現,并不是對孩子說什么侮辱性很強的話,而是對孩子的問題或請求不做出任何回應。父母沒有任何回應,在孩子看來是:
“爸爸媽媽不在乎我的想法。”
感到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想法時,孩子們會用盡一切辦法努力展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努力指的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煞費苦心。我們在前面提到,“消極神學”通過否定的方式闡明自己的觀點,與“消極神學”的方法一樣,孩子們也會盡量避免做很多事情。
“我不會惹是生非。”
“我不會做讓媽媽難過的事情。”
“我不會說別人的壞話。”
“我不會說我不想做。”
孩子們會這樣說、這樣想、這樣做。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孩子今后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人。但是,這些想法和行為就好比是“消極神學”中所說的“成為‘完美之神’的必備條件”。
“通過改掉不好的習慣,我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做到充分為他人著想。這樣,就能得到媽媽的認可吧。”
從精神分析層面來看,這樣的人被稱為“取悅癥患者”。他們早已拋棄了自己的欲望,僅僅為了在他人的認可中尋找存在感,不斷地付出艱辛的努力。“模范生”“思想成熟”“乖巧懂事”“體諒父母”,得到這些評價的孩子們,大多都是“取悅癥患者”。但是父母所看到的,只是這些孩子很懂事、很招人喜歡而已。
練習說讓孩子獲得存在感的話
學校里也有一些患“取悅癥”的孩子。他們會幫助老師管理其他的孩子。看到讓老師操心的孩子,他們會露出寒心的表情,甚至會去安慰老師。
“老師,因為那些學生,您現在覺得很累吧!”
聽到孩子這樣安慰我時,我會對他們說:
“你現在最想做什么呢?”
突然被問到自己想做什么,孩子們一時回答不上來。因為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考慮過自己想做什么,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想過自己有什么欲望。
孩子沒有欲望,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欲望經常是左耳進右耳出,當這種情況反復出現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變得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探討深層心理學的書籍《做自己就好》(李仁秀、李武石合著)中有這樣一句話:
“‘取悅癥’患者的心理狀態是,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可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我’讓對方感到開心或滿足的時候,‘我’就會感到安心,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相反,如果得不到對方的認可,‘我’就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沒有任何價值。”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需要一直努力,也能夠獲得存在感。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只需在孩子問可不可以時,更加積極地回應他們。
“爸爸,我們可以吃炸醬面嗎?”
“當然可以!我們點上糖醋肉一起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