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讓孩子擔驚受怕的話

面對考試表現出潛意識反應的孩子們,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試,而是成績出來后家人的反應。他們會想起成績不理想時遭受的責備、媽媽生氣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嘮叨等。

對未發生的事感到恐懼的孩子們

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刊登了一份研究表格,該表格的內容是關于人腦對恐懼的反應。這項研究顯示,如果突然受到威脅,且時間緊迫來不及躲避時,我們的大腦會啟動潛意識反應回路。

但是,即便受到同樣的威脅,如果有時間躲避或者有時間考慮對策,我們的大腦便會啟動認知回路。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的大腦可能會做出兩種反應,即認知反應或者潛意識反應。

仔細觀察教室里的孩子們面對考試時表現出的緊張和不安,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的表情各不相同。迪恩·莫伯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距離考試還有4周時,孩子們做出的應該是認知反應。這里的認知反應指的是孩子們在思考考試這件事。他們苦惱于如何才能取得好成績,然后制訂計劃,并從中做出選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有一些孩子面對考試時會表現出潛意識反應。雖然距離考試還有4周,但當他們聽到“考試”這兩個字的瞬間,就會表情呆滯、手發抖,不知所措,就好像看到前面有一只獅子正撲向自己。考試并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脅或恐懼,可為什么這些孩子沒有辦法啟動認知反應,反而啟動了潛意識反應呢?

潛意識中對考試的恐懼

明明有充裕的時間考慮對策,但孩子們卻表現出潛意識反應。這意味著,對孩子而言,那種令人恐懼的狀況好像馬上就會發生。或者孩子反復多次體驗到,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通過認知的方式消除那種恐懼。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在本應準備考試的4周時間內,一直在潛意識中經受著恐懼的折磨。因為他們經常聽到“考試”這兩個字,或者經常看到身邊的同學為了考試而認真學習。

我曾經把我班上的孩子們分成兩組(不是分成兩組后讓他們按組別坐在一起),分別記錄下兩組孩子的名字,以便進行區分和觀察。兩組孩子分別是對于“考試還剩4周”這件事,表現出認知反應的孩子和潛意識反應的孩子。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另一種類型的孩子。對于考試,他們既沒有表現出認知反應,也沒有表現出潛意識反應。剛開始,我竭盡全力嘗試將這些孩子劃分到兩組中去,但不管劃分到哪一組都感到不合適。后來,我了解到,這些孩子并不擔心考試,也不害怕考試。即使他們害怕考試,這種害怕的程度也很輕。因此,他們不需要表現出認知反應或者潛意識反應。最終,我把孩子們分成三組后,開始了我的觀察。

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向三組中表現特別明顯的一些學生提了幾個關于考試的問題。我并不是在正式場合以面談或咨詢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提問,而是在休息時間或午飯時間,在與他們不經意的聊天中自然而然地提出我的問題。

“考試準備得還順利嗎?”

“最近學習狀態怎么樣?”

“最近都在準備考試,很累吧?”

在詢問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為什么兩組孩子面對考試會有不同的反應。

比起考試,孩子們更害怕父母對考試成績的態度

首先,面對考試表現出認知反應的孩子們對考試的恐懼來自考試本身。換句話說,這些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準備才能在4周后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孩子們想取得理想成績,并為此有意識地付出一定的努力。他們制訂計劃,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計劃,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但是,面對考試表現出潛意識反應的孩子們,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試,而是成績出來后家人的反應。他們會想起成績不理想時遭受的責備、媽媽生氣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嘮叨等。而且,孩子們的反應好像是,他們現在在教室里正承受著這些責備、眼神、表情和嘮叨。于是,他們會拿出各自最好的防御手段,通過各種“身體反應”來應對眼前的威脅,諸如心情驟然低落,手發抖,趴著睡覺,等等。

下意識地快速行動、毫不遲疑地迅速做出決定,這些大多都是人在生死存亡之際做出的反應。大腦發出信號,告訴人們危險迫在眉睫時,人們甚至沒有時間思考,同時還背負著一層負擔,即使不思考也要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些含有威脅意味的話雖然聽起來似乎并不嚴重,但卻能夠使孩子們立即做出這種反應。一個聽到“考試”總是瞬間備感壓力的孩子曾經親口告訴我,他爸爸對他說:

“考試至少要考90分以上啊!爸爸小時候經常考100分,即使考不到100分,至少也是95分。所以現在才能成為醫生。現在這個世界,要具備成為一名醫生的能力,才可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然的話,活在這個世界上太難了。”

實際上,上面這段話不包含任何辱罵、侮辱性的詞匯,也沒有讓人感覺這位家長會大吼大叫或扔東西,這只是一句心平氣和說出的話而已。但是,孩子在學校一聽到“考試”,就會變得高度緊張。他不再從認知層面看待考試,而是帶著充滿不安的眼神來到我身邊不停地詢問:

“老師,這次考試難嗎?”

“老師,成績出來了嗎?”

“老師,我這次有沒過90分的科目嗎?”

讓孩子們生活在恐懼中的話

對一些孩子而言,考試總是意味著讓父母失望,讓這個世界變得難以“生存”。實際上,對于被這種思想“蠶食”的孩子,我曾在他們的小學畢業評價上寫道:“與你聽說的或想象的不同,考試并不會對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它并不能決定一切。”但這些話并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因為對孩子而言,爸爸、媽媽和奶奶等家人說的話才是正確的。在他們看來,很明顯,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分數決定一切的世界。這足以讓他們面對考試時做出潛意識反應——瑟瑟發抖。因為作為一生平穩生活的保障,4周的準備時間實在太短。

“人的內心絕對不會因為接受外部觀點而改變。問題的答案并非來自外部世界,一直以來,只有在自我內心深處找到的答案才真正屬于自己,并能為自己所用。”

這是鄭惠信(???)老師在《你是對的》一書中寫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其通過別人的幫助治愈內心的傷痛,不如本人直面傷痛,找到其中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那么,我們來問自己一個問題吧!

“內心深處的我尋找關于自己的答案、審視自己的過程,為什么這么難、這么累呢?”

雖然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喜歡用一把巨大的鎖將自己的心靈之門鎖起來。那把鎖的名字是“害怕”“不安”或“恐懼”。而鎖的牢固程度和大小取決于每個人的語言成長環境。有些話能夠讓孩子們馬上感到害怕,終身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些話很容易脫口而出,甚至父母有時會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說出這些話。話語的內容或者說話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這些話歸根結底都是在說:

“不學習的話,你以后會過得很辛苦。”

關注當下的每一天

如果想給孩子們提建議或訓誡他們,拿“遙遠的未來”說事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只會讓他們對現在感到不安。孩子們越不安,越容易表現出潛意識反應。他們會覺得,即使今天或者明天表現得很好,但如果哪天出錯,自己的未來還是會充滿坎坷。誰也不可能每天都表現得很完美。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多關注當天發生的事情,這樣談話效果會更好。

“今天的事情都完成了,真棒!”

如果孩子今天的事情沒有全部完成,簡單問一下原因就可以了。

“今天輔導班的作業沒全部完成啊,發生什么事了?”

如果作業沒有完成,孩子們需要自己尋找原因。是作業太多,還是因為玩手機,抑或是身體不舒服,孩子們的理由不盡相同。如果孩子們能夠自己找到原因,父母應該鼓勵他們。

“原來是因為玩手機啊!好在你已經知道了問題產生的原因,相信你也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雖然不玩手機做起來并不容易,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夠自我調節一下玩手機的時間。”

如果不想讓孩子平時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父母就需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聽一下孩子的解釋,去了解為什么他們沒有完成今天該做的事情。給予孩子客觀說明自身情況的機會,這也能成為孩子開始自我調節的良好契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深圳市| 南汇区| 浠水县| 贵溪市| 丁青县| 阳曲县| 罗江县| 塘沽区| 蓬溪县| 普兰县| 四川省| 谢通门县| 额尔古纳市| 马龙县| 灌阳县| 吐鲁番市| 宣城市| 荔波县| 庄浪县| 张家川| 景洪市| 固原市| 元谋县| 邛崃市| 桐城市| 额尔古纳市| 临城县| 蓝田县| 毕节市| 凌云县| 友谊县| 锦州市| 固原市| 内乡县| 高邑县| 扶余县| 马龙县| 启东市| 广南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