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 大師傳記系列(套裝4冊)
- (奧)斯蒂芬·茨威格等
- 2731字
- 2023-03-21 17:05:36
1867年 11月7日生于波蘭首都華沙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父親是中學物理教師,母親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幼名瑪麗·斯科洛多斯卡,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
1868年 母親體弱,不得已辭去女校校長職務。全家搬離費瑞達路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進私立寄宿學校讀書。
1876年 1月,14歲的大姐索菲婭因病去世。
1878年 5月9日,母親因肺癆去世。
1881年 轉入俄國控制下的公立中學就讀。
1883年 6月,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并獲得金質獎章。畢業后,因健康原因去波蘭南部鄉間親戚家里休養。有時與少年伙伴越境去加里西亞叢山中游玩,借以大聲說波蘭語,放聲唱波蘭歌。
1884年 9月,返回華沙,擔任家庭教師,參加波蘭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組織的“流動大學”,邊學習邊參加愛國活動,并擔任掃盲工作。
1886年 只身到農村擔任家庭教師,一直到1889年6月。
1890年 9月,回到華沙,第一次進入實驗室,在表哥約瑟夫主持的工農業博物館進行物理和化學實驗。
1891年 9月,赴巴黎求學。11月,以瑪麗·斯科洛多斯卡的名字注冊,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1893年 7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并獲得獎學金,在巴黎大學繼續攻讀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 接受法國工業發展委員會關于鋼鐵磁性的研究課題。4月,與皮埃爾·居里結識。7月,以優異成績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后回波蘭度假。10月,返回巴黎,繼續其課題研究。
1895年 7月25日,與皮埃爾·居里結婚。
1896年 2月,法國物理學家貝克萊爾教授發現鈾可以放射出一種射線,時稱“貝克萊爾射線”。兩年后,這種未知射線引起居里夫婦的關注。8月,通過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獲得物理考試第一名,進入物理和化學學校實驗室工作。
1897年 發表第一篇論文《淬火鋼的磁化特性》。9月12日,大女兒艾萊娜出生。
1898年 年初,選擇鈾射線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同時,發現釷也能放射出“貝克萊爾射線”,將此種特性命名為“放射性”。夫婦兩人合作研究放射學。7月,宣布發現一個新放射性元素,其放射性比鈾強四百倍,命名為“釙”,以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12月,夫婦兩人與貝爾蒙特合作,發現又一個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鈾強一百萬倍,命名為“鐳”。
1899年 接受奧地利政府饋贈的一噸鈾瀝青礦渣,作為提煉鐳之用。發表三篇論文:《感應放射性研究》《鐳射性的化學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時引起的電荷》。
1900年 3月,皮埃爾受聘為巴黎高等綜合工藝學校助教。居里夫人被聘為賽弗爾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師,教授物理。10月,在法國數學家普安卡雷的舉薦下,皮埃爾前往巴黎大學為醫學生講授物理、化學和博物學。
1902年 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提煉,夫婦兩人終于提煉出一分克氯化鐳,第一次測定鐳的原子量為225。父親病逝,享年70歲。
1903年 6月,博士論文《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通過,獲得博士學位。10月10日,魯迅以筆名自樹在東京出版的《浙江潮》第八期上首次發表介紹鐳的文章《說》,把居里夫人譯作“古籬夫人”。12月,夫婦兩人與貝克萊爾共享190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居里夫人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1904年 10月,任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室主任。12月,二女兒艾娃出生。
1905年 6月,夫婦兩人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因病未能及時前去領取的諾貝爾獎。7月,皮埃爾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
1906年 4月,皮埃爾遇車禍身亡,享年47歲。5月,前去巴黎大學接替丈夫教授物理課,內容為電與物質的現代理論。
1907年 提煉出純凈氯化鐳,并測定出鐳的原子量為226,發表論文《論鐳的原子量》。
1908年 晉升為教授。
1910年 2月,皮埃爾的父親去世。提煉出純凈鐳元素。《論放射性》兩卷本專著問世。9月,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放射學會議。發表《放射性系數表》。接受委托制取21毫克金屬鐳作為基本測定標準,存放于巴黎國際度量衡標準局。
1911年 1月,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以數票之差落選。10月,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學會議。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授予她191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人成為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并做了諾貝爾獎講演,題為《鐳和化學中的新概念》。
1912年 5月,接見波蘭教授代表團。12月,因病住院療養。發表論文《放射性的測量和鐳的標準》。
1913年 華沙實驗室建立,親自前往揭幕。夏季,接受腎臟手術。10月,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二屆索爾維會議。
1914年 7月,巴黎鐳研所居里樓落成,擔任實驗室主任。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1918年 往返于法國各大戰區,指導十八個戰地醫療服務隊,用X光配合戰地救護。
1918年 11月,戰爭結束。波蘭獨立,波蘭共和國成立。
1919年 巴黎鐳研所恢復運作。
1920年 居里基金會成立,自1920年開始向鐳研所撥款。5月,美國新聞工作者梅樂內夫人采訪她回國后,號召美國婦女和人民捐款,購得一克鐳捐給居里夫人。
1921年 根據戰時筆記整理,《放射學和戰爭》一書出版于巴黎。3月8日,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會晤。蔡元培校長出國考察途中抵達巴黎,邀請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學講學。居里夫人回答:“此次不能往,當于將來之暑假中謀之。”終未成行。5月,攜兩個女兒出訪美國,接受捐贈的一克鐳。5月20日,由總統哈定在白宮主持贈送儀式。10月,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三屆索爾維會議。
1922年 2月,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5月,出任聯合國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后當選為副主席。
1923年 7月,接受白內障手術,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了兩次手術。為《英國百科全書》撰寫詞目。撰寫《皮埃爾·居里傳》(1924年出版)。應梅樂內夫人之請,撰寫《自傳》。
1924年 巴黎大學舉行紀念大會,慶祝發現鐳25周年。12月,接受朗之萬介紹的學生約里奧為助手。
1925年 回到華沙,為波蘭鐳研所奠基,擔任名譽所長。10月,出席第四屆索爾維會議。
1926年 10月,大女兒艾萊娜與約里奧結婚。
1927年 10月,出席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1929年 第二次訪美,代表華沙鐳研所接受美國人民贈給波蘭的一克鐳,由總統胡佛主持贈送儀式。秋天,接受清華大學物理系首屆畢業生施士元為研究生。
1930年 10月,出席第六屆索爾維會議。
1931年 前往華沙主持波蘭鐳研所開幕典禮。
1933年 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參加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會議,當選為主席,呼吁各國保衛科學和文化。10月,與約里奧—居里夫婦共同出席第七屆索爾維會議。約里奧—居里在會上報告了“他們很有成就”的研究論文。
1934年 在居里夫人的指導下,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了人工放射性。兩卷本《放射性》完稿(1935年出版)。6月,因病入住療養院。7月4日,因白血病辭世。7月6日,安葬于蘇城居里墓地。7月7日,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致唁電。北平研究院鐳研所所長嚴濟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德比埃爾接任居里實驗室主任。
1935年 12月,約里奧—居里夫婦因“研究和合成人工放射性”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46年 大女兒艾萊娜接任居里實驗室主任。
1965年 12月,二女兒艾娃的丈夫亨利·拉布伊斯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干事的身份在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