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與《史記》并稱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雙璧”
作者:班固
文體:史傳
成書年代:東漢
一、作者介紹
班固(32—92),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班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卒于東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六十歲。班固自幼聰敏,“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后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班固著有《白虎通義》《漢書》《班固集》。
由于《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補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二十二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接續完成這部巨著。
不料,寫作開始沒幾年,就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班固私改國史。班固被捕入獄,書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書漢明帝,說明班固編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讓后人了解歷史,從中獲取教訓,并無誹謗朝廷之意。后來班固無罪獲釋,漢明帝還給了班家一些錢財,授意班家人將《漢書》繼續寫下去。
漢明帝頗賞識班固的才能,任命他為蘭臺令史,秩俸為六百石,后轉遷為“郎”官(校書郎)。不久,漢明帝特地下詔,讓班固繼續完成其所著之書。
89年,即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兵北伐匈奴,班固隨其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事。竇憲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勒功,勒石銘文即出自班固手筆。
洛陽令種兢因被班固的家奴醉罵,懷恨在心。漢和帝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自殺,班固受牽連而被罷免官職,種兢利用竇憲事敗之機,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獄中,年六十歲。此時,班固所著《漢書》還剩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后來由他的妹妹班昭和他的門生馬續補齊。
此外,班固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
二、作品檔案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的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兩百三十年的史事,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篇幅較長者被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約八十萬字。
《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詞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實暢快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自《漢書》以后,歷代的修史者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編寫于漢明帝時期,成書于漢和帝時期,前后歷時近四十年。班固世代為望族,家多藏書,其父班彪為當世儒學大家,他采集前史遺事、旁觀異聞,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班固承繼父志,“專篤志于儒學,以著述為業”,撰成《漢書》。其書的八表和《天文志》,則由其妹班昭及其弟子馬續共同續成,故《漢書》前后歷經四人之手方才完成。注疏《漢書》者主要有唐朝的顏師古(作注)和清朝的王先謙(作補注)。
《漢書》除采用了班彪遺作和《史記》中的資料外,還采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歷法書以及班氏父子耳聞目睹的史實。在《漢書》中有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漢書》比《史記》顯得更有史料價值。
《漢書》開創了我國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奠定了后世編修正史的體例。史學家章學誠曾在《文史通義》中說過:“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后世不祧之宗焉。”歷來,“史之良,首推遷、固”,《史記》《漢書》兩書各有所長,同為中華史學名著,為治文史者必讀之史籍。
《漢書》尤以史料豐富、聞見博洽著稱。章學誠曾經評價班固:“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由此可以看出班固其人在歷史長河中一騎絕塵的能力和成就,以及《漢書》在史學史上的重要價值和地位。
三、內容概要
《漢書》主要記敘了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漢書》在體例上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約八十萬字。
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浩繁,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中的紀是從漢高祖至漢平帝的編年大事記。
《漢書》中的表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后的沿革。
《漢書》中的志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
《漢書》中的列傳仍依《史記》之分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為主,首先為專傳;其次為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域傳;然后為王莽傳;最后是敘傳(班家歷史,班固序文),體統分明。
《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是關于楚漢相爭的記敘和西漢初期的人物傳記,《漢書》的精華則在于對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生動記述。
《蘇武傳》是《漢書》中出色的篇章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被俘后,面對威脅利誘仍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出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班固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霍光傳》寫霍光靠著同父異母的兄長霍去病的提攜,從一個小縣吏的兒子,一路平步青云,得到漢武帝寵信,受遺詔,輔少主,在皇親國戚的爭斗中,變成權傾一時、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實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資性端正”,另一方面又寫霍光為了鞏固權力,不惜顛倒輩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為漢宣帝的皇后,并掩蓋了妻子串通御醫毒死宣帝原配許皇后的罪行。這件事后來成為霍氏宗族由盛極到被誅的伏筆。這在封建王朝的外戚干政史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蘇武傳
蘇武原為漢武帝時的一位掌管馬廄的官員。當時西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很頻繁,相互之間發生了很多次扣留使者的事情。匈奴的且鞮侯單于剛剛即位的時候,害怕漢朝攻擊他,便把扣留在匈奴的漢朝使臣路充國等人都放了回去,并讓使者帶話說:“漢朝的天子是我的長輩,我應該表達敬意。”漢武帝對且鞮侯單于的這種做法很滿意,為表示對且鞮侯單于這種友好態度的贊賞和回應,武帝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并攜帶重禮贈給單于,同時把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去。隨同蘇武同去的還有副使中郎將張勝和臨時的使臣屬官常惠及一百多個士兵。他們一行人到了匈奴之后,就把準備好的豐厚、貴重的禮物贈給了單于。漢武帝萬萬沒有想到,這種做法不僅沒有使匈奴產生罷戰友好的愿望,反而助長了他們的傲氣。
正在蘇武一行人準備回國的時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漢將虞常來見張勝。虞常原來在漢朝的時候和張勝是好朋友。他對張勝說,他和過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準備在匈奴內部謀反,漢朝天子最恨的是率軍投降匈奴的原漢朝將領衛律,希望自己能夠因為殺了衛律而得到漢朝的獎賞。張勝答應了虞常,并且給了他一些財物。一個多月之后,單于出去打獵,宮中只留下了單于的王后和幾個孩子。虞常聚集了七十多人準備在這個時候發難。但在半夜的時候,虞常內部有一個人偷偷逃跑了,把他們要謀反的事告訴了單于的王后,于是單于的部下和發難者展開了殊死的戰斗,虞常在戰斗中被活捉。
張勝知道虞常被捉之后,怕虞常把自己供出來,就將這件事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肯定要牽連到我們。與其等到被侮辱之后再死,還不如現在死了,反而能夠維護漢朝的尊嚴。”當時蘇武就想自盡,但在張勝和常惠的勸阻之下,他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
在嚴刑逼供下,虞常果然把張勝供了出來。單于非常氣憤,便召集匈奴貴族開會,商討如何處理漢朝使臣的事宜。一個名叫左伊秩訾的匈奴貴族提議,最好的辦法是能夠讓漢朝使臣投降匈奴。單于聽取了他的意見之后,便讓衛律召見蘇武。蘇武向常惠等人說:“如果喪失自己的節操,有辱國家的使命,即便是活著回到漢朝,又有什么臉面見人!”于是拔刀自刎,衛律急忙上前抱住了蘇武,并派快馬請來了醫生為蘇武療傷。單于佩服蘇武的氣節,每天早晚兩次派人來問候蘇武。等蘇武傷好之后,單于就想辦法讓蘇武歸降匈奴,但他什么辦法都用過了,蘇武面對富貴榮華就是毫不動心。單于越加佩服蘇武,就更想讓蘇武歸降。他把蘇武軟禁在一個大地窖里,不給他一點吃的東西。后來又把蘇武遷到遙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沒有人煙的地方,讓他在那里放羊。蘇武到了北海之后,沒有吃的東西,便挖田鼠洞里田鼠儲存的植物種子吃。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蘇武仍然沒有丟掉自己的氣節。
漢昭帝即位之后,匈奴和漢朝重歸于好。漢朝要求匈奴放蘇武等人回來,無奈之下,匈奴只得放回蘇武。蘇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當他回來的時候,胡子和頭發全都變白了。
陳萬年傳
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地(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他是漢宣帝時期的重臣,與車千秋、公孫賀、楊敞等人共同主政,權傾朝野。
少年時,陳萬年十分重視名聲,夢想著能通過當時的推薦制度當官發財。漢宣帝繼位后,陳萬年被人推薦,當上了沛郡相地的縣令,幾年后又遷升為廣陵(今揚州西北蜀崗上)太守。
憑著先天的當官才能,陳萬年看到漢室朝廷里許多外戚在干預朝政,發現如果和外戚交好,日后對自己有益而無害。于是他就準備了大量的金銀珍寶,親自送到樂陵侯府,以博史高的歡心,希望史高能在漢宣帝面前為自己多多美言幾句,好為自己日后升官發財鋪平道路。
丙吉在漢宣帝一朝一直擔任丞相一職,老來得了嚴重的痔瘡病,陳萬年經常向他進獻些名貴藥材讓他滋補身體。有一次,他在丙吉的家臣面前聲稱,希望丞相早日恢復身體健康,寧可讓自己來代替丞相長痔瘡。當家臣將這番話一字不落地稟告丙吉時,老丞相十分激動,認為陳萬年這個人真好。盡管陳萬年希望自己能夠代丞相長痔瘡,希望丞相身體早日康復,但還是沒有將丙吉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在丙吉彌留之際,漢宣帝附在他的耳邊詢問誰能接替他的位置,丙吉吐出了三個字:“陳萬年。”就這樣,陳萬年當上了期盼已久的丞相,另外還兼任御史大夫。他終于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陳萬年有一個兒子,名叫陳咸,字子康,為人爽快、直率,不喜歡巴結權貴,曾多次在朝廷上諷諫權臣。他這種耿直的性格深得漢宣帝的賞識,漢宣帝封陳咸為左曹官,專門監督、審查、管理貪官污吏。
晚年,陳萬年有一次在病床前諄諄教導兒子的為官之道,不曾想,陳咸聽著聽著竟歪在椅子上打起了呼嚕。陳萬年發現后,火冒三丈,大聲斥罵道:“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也。”
陳咸驚醒后,慌忙跪倒在父親的床前磕頭認錯,然后說道:“父親,您所教的我早就背熟了:要結交好權貴,不要過分譴責別人;許多事情能推就推,不能推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鋒芒太露,以免惹來橫禍……這些孩兒早就熟背在心了。”陳萬年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終于在嘆息和遺憾聲中離開了人世。
四、主要人物形象
蘇武
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子憑父蔭,他年輕的時候就在朝中做了侍衛官,后來又被提升為管理馬廄的官員。公元前100年,他受漢武帝派遣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被扣留期間,蘇武堅貞不屈,臨危不懼,對匈奴許諾的高官厚祿不為所動。他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顧,誓死不向匈奴投降。匈奴軟硬兼施都難以動搖蘇武的忠貞愛國之心,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把他押解到了杳無人煙的北海去放羊。蘇武在那里受盡了磨難,歷盡了千辛萬苦,在漢昭帝即位之后終于回到了漢朝。蘇武以堅持民族氣節而名垂青史。
張勝
蘇武出使匈奴時的副將,和投降匈奴的漢將虞常是好朋友。出使匈奴期間,他與虞常密謀在匈奴內部謀反。虞常謀反失敗被捉后,把他招供出來,并且連累了蘇武。
虞常
原為漢朝將領衛律屬下戰將。在一次與匈奴進行的戰斗中,虞常隨同衛律投降了匈奴。蘇武、張勝出使到達匈奴時,他準備率領一同投降匈奴的七十多人在匈奴內部策劃謀反,想設計殺死漢天子最痛恨的、在戰爭中率部投降匈奴的衛律,并向張勝請求希望能夠因此得到漢朝的獎賞。張勝并沒有將這件事告訴蘇武,私自做主答應了虞常的請求,還贈給了虞常一些財物。虞常趁匈奴單于出去游獵之機準備起兵發難,因走漏了風聲,計劃失敗。在審訊中,他招出了自己和張勝之間的關系及張勝贈給他財物資助他謀反的事。就這樣,所有的漢朝使臣都受到了牽連,全部被扣留在匈奴。
朱買臣
字翁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漢鼎盛時期較為出名的政治人物,與當時的東方朔、枚皋、嚴助、司馬相如等人齊名。八歲喪父,十五歲喪母,沒有兄弟姐妹,家境貧寒。朱買臣十分喜歡誦讀詩書,但其妻蔡姬不堪其苦,便離家出走。朱買臣因為同鄉嚴助的推薦,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任命為中大夫。一年多以后,朱買臣與縱橫大將軍韓說帶兵攻打東越國,大獲全勝,被提升為主爵都尉,掌管守衛都城長安的六十萬大軍,爵位列于九卿之中,顯貴一時。幾年后,因被人誣告謀反,他遭免職,后又被提升為丞相,權傾朝野。由于參與陷害御史大夫張湯案,事發后,朱買臣獲罪被處斬。
五、文學成就
《漢書》開創了斷代史的敘史方式,其體例為后世沿襲。在封建社會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象征,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評述本朝政治,忌諱甚多,而斷代史則合乎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前朝已不復存在,評述前朝政事,制約較少,較易發揮。故《漢書》一出,此后歷朝官修“正史”均選擇斷代史的敘史方式。
《漢書》繼承了《史記》紀傳體敘史方式的優點,此后歷朝官修“正史”均沿用紀傳體的體例。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彼此間又互有聯系,因此全書可以合成一個整體。它既能扼要列舉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大事,又可以詳細記述有關的史事;既可講述個別人物的活動情況,又能展現典章制度的歷史沿革。其優點極多,為后世史學家經常采用。
和《史記》疏蕩往復的筆法不同,《漢書》重視規矩繩墨,行文嚴謹有法。《漢書》筆法精密,在平鋪直敘中蘊含褒貶、預示吉兇,分寸掌握得十分準確。《漢書》不但對于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清晰地加以敘述,而且對于那些有始有終的事件,都要特別加以強調,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漢書》的謹嚴有法,還體現在對某些史料的記述有著特殊的規定,并且在書中一以貫之,例如,凡是傳聞類的生活小故事幾乎全部置于篇末。
總之,《漢書》有精細的筆法,有固定的敘事原則,以謹嚴取勝,從而形成了與《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使其與《史記》一起成為傳記文學的“雙璧”。
六、名家點評
有如此下酒物(《漢書》),一斗不足多也。
—蘇舜欽(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