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推動力:京津冀高技術產業集群人才流動及配置策略
- 邊婷婷
- 1029字
- 2023-02-28 20:22:33
1.1 產業集群與高技術產業集群概論
1.1.1 產業集群概論
哈佛大學策略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正式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并在1998年出版的《集群與新經濟競爭》中對“產業集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邁克爾·波特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一組具有地理鄰近度的企業或機構,同時還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銷售渠道、其他附屬部門和外部環境。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1)產業集群的內涵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經濟學原理》中首次對產業區的概念進行了闡釋,并將其定義為專門的產業集聚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而由于產業集群本身的復雜性,以及不同學者的視角,使得產業集群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照邁克爾·波特的觀點,產業集群是一種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在某個區域相互聯系的機構和公司的結合。產業集群是由若干互相聯系的企業和其他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實體組成的。此外,產業集群還包括可以提供信息化研究、專業培訓和應對措施等服務的機構與政府。Pim den Hertog從產業集群功能的角度出發,將產業集群定義為:為了獲得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費用、克服或構筑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知識生產機構、中介機構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的網絡。
2)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和競爭優勢
(1)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國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的形成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920年首次提出了企業內外規模經濟的概念,指出了企業集群形成的根源在于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喬斯·阿爾伯斯(Jos Albers)和喬斯·劉易斯(Jose Luis)對意大利的薩索洛地區已形成產業集群的53個陶瓷企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得出了產業集群的形成依賴于環境資源的結論,認為規模經濟、政府引導與知識溢出等機制對環境資源依賴性程度高的產業集群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rank B和Mauresth P B對德國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和較大的城市是信息技術產業的集聚中心。
(2)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國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進行了分析。邁克爾·波特(2002)認為,產業集群的出現有助于提升集群區域的競爭能力。Tesuji Okazaki和Yutaka Arimoto對日本的絲卷產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很多企業都會選擇將工廠建在一個基礎設施更好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勞動力和資源,從而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