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與美術發展
- 盧培釗
- 15字
- 2023-02-20 18:08:27
第一章 民國美術期刊的發展和演變
一、清末民初美術期刊的萌發
1.西學東漸與近代期刊的產生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輸入,在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等各個層面對中國產生影響。通過開放的通商口岸,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外文報刊隨即在中國出現。最早出現的中文報刊是外國傳教士為了向中國民眾傳播基督教而創辦的中文報紙,西方宗教觀念和科技知識捆綁交織,利用報刊手段對中國進行滲透和傳播,1815年至1894年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刊達70余種。創辦中文報刊的外國人中,以英國人居多,其他依次為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早期的中文報刊多集中在上海、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內容以傳播西方宗教、文化和科技知識為主,輔以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實際上,明清之際出現的“經世致用”思想,凸顯著強烈的富國強兵的內在需求,當時中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主張“拿來”,在思想上出現了啟蒙與飛躍,但外來的西方文化未能代替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其中的有用部分卻被中國文化所借鑒、吸收、消化。中西雙方雖目的不同,但采取的手段卻又驚人的相似,西方列強為了實現文化侵略,從思想上奴役中國,以書籍報刊的出版為手段;中國人為了維新圖強,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也要借助書籍報刊的出版傳播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雙方各有所取,殊途同歸,形成了兩股推動近代中國出版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大力量。因此,從出版主體來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取代了外國傳教士;從傳播內容分析,思想文化代替了聲、光、化、電等科技知識,近代中國對于西方文化的態度,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吸收,經歷了從“師夷長技”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隨著印刷技術、運輸工具、通訊手段的進步,傳統傳播手段迅速被近代出版機構和近代報刊所代替。

圖1.1 墨海書館印制的書籍
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指出,中國現代報刊的產生,均出自外人之手,最初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又次之。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土山灣印書館、點石齋書局、圖書集成局、廣學會、修文書局、樂善堂書局等外資出版印刷機構,翻譯出版了許多介紹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圖1.1),這種局面對晚清官員產生了很大的觸動。19世紀下半葉,在洋務派的倡導下,中國各地陸續建立了一批官辦出版印刷機構,在這些官辦出版印刷機構中,影響較大的有金陵官書局、江蘇官書局、浙江官書局、廣雅書局等。與此同時,民辦出版印刷機構也迅速崛起,如上海的同文書局打破了外資印書局獨據石印業的局面,并與拜石山房、點石齋書局形成三家鼎立之勢。隨后出現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也是同時期民辦出版印刷機構中的佼佼者。這些官辦、民辦書報局,一開始多采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后來逐漸改用西方現代印刷術。江南制造局翻譯的西學著作中曾介紹西方“照相鏤版印圖法”,稱之為“工藝學”。據王肇鈜《銅刻小記》、賀圣鼐《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印刷術》等文獻介紹,新的印刷術主要有凸版印刷——電鍍銅版、石膏版、黃楊版、照相銅鋅版、三色版,平版印刷——石印、彩色石印、照相石印、影印版、馬口鐵印刷、珂羅版,凹版印刷——雕刻銅版、影寫版等技術。新的印刷制版技術促進了近代畫報出版的繁榮,其中尤以石印版、影印版、珂羅版、雕刻銅版、影寫版最為突出。
西學東漸極大地促進了近代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使原有的出版業有了幾乎脫胎換骨的改造與更新。短短幾十年的工夫,延續千年之久的以雕版印刷為主的印刷業和簡單的手工操作,被先進印刷技術逐漸取代。一批新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出版企業出現了,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向舊式的官辦、私辦和商辦的出版機構挑戰,近代中國美術期刊的雛形,也在中西文化沖突和匯合中迅速形成。
2.晚清畫報與圖像敘事
了解中國美術期刊最早的形態,要追溯到畫報、畫刊的出版。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批華文畫報、畫刊均由外國人創辦,如《小孩月報》《瀛寰畫報》《畫圖新報》《點石齋畫報》等。胡道靜認為,中國最早的畫報是上海清心書館所出的《小孩月報》,其次為《瀛寰畫報》,第三為清心書館所出的《畫圖新報》,第四才是《點石齋畫報》[1]。但對于《小孩畫報》是否為畫報形態,學界說法不一,正如阿英所說,《小孩月報》實系一種文字刊物,附加插圖,稱之為畫報是不大適當的[2]。
《小孩月報》于1875年由美國傳教士范約翰創辦,先由上海清心書館出版,后由中國圣教會出版,每月一冊。《小孩畫報》的主旨是向幼童宣講圣經,傳播福音,但同時也傳播了西方文學、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有詩歌、故事、博物、名人傳記、科學知識等,文字淺近易讀,圖文并重,印刷精良。畫報插圖多半為精細的西洋銅版畫,形象造型以寫實居多,少數造型有一定夸張的筆法,少部分插圖采用中國傳統構圖形式和白描筆法,線條自然流暢。1877年《申報》創辦的《瀛寰畫報》,為不定期石印畫報,連史紙印,每冊10余頁,每頁一半為圖、一半為文,以圖為主,大都約請英國畫家繪制。畫報內容以新聞時事為主,兼有一定的游記故事,包括世界新聞大事、各國風土人情、山川風景等。《畫圖新報》創刊于1880年,與《小孩月報》一樣,同為教會所辦。無論《小孩月報》《瀛寰畫報》或是《畫圖新報》,其插圖皆出自西洋畫師之手,制圖亦皆采用鏤版技術,因此,有學者稱這一時期為“中國畫報的萌芽時期”。
在西學東漸大潮中,《點石齋畫報》的創辦成為近代新聞傳播史和美術史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圖1.2 《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圖1.2)于1884年創刊,在其出版的十五年間,共刊出4 000余幅圖畫及附帶文字,內容包括反抗列強、清廷腐敗、市井百態、民間奇聞、域外風情等。《點石齋畫報》由吳友如擔任主編。吳友如師承清代畫家錢杜、任熊的人物畫法,又適當吸收西洋畫技法,對社會生活題材有著獨特的表現手法,畫風工整,構圖繁復,黑白分明,畫面有明顯的焦點透視,人物情節和環境布局都頗具匠心,使人一目了然。吳友如的畫風在當時影響頗大,正如魯迅所說:
吳友如畫的最細巧,也最能引動人。但他于歷史畫其實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里,耳濡目染,最擅長的倒在作“惡鴇虐妓”、“流氓拆梢”一類的時事畫,那真是勃勃有生氣,令人在紙上看出上海的洋場來。但影響殊不佳,近來許多小說和兒童讀物的插圖中,往往將一切女性畫成妓女樣,一切孩童都畫得像一小流氓,大半就因為太看了他的畫本的緣故。[3]
《點石齋畫報》開啟了一種圖文并茂且雅俗共賞的“畫報”的體式,改變了美術傳播的傳統形式,在兼及“新聞”與“美術”的平衡中,畫面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保留了晚清社會的歷史面貌,后者則體現了中國美術的現代嬗變。這種“畫報”體式的創造,表現了晚清時期的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復雜性和生動性,成為近代美術期刊出版的發端。
近代畫報的興起,得益于印刷技術的一個劃時代的技術變革——石印的產生。15世紀,德國人谷登堡研究金屬活字印刷術獲得成功,并采用壓印原理,制成木質印刷機械來代替手工印刷。1796年,奧匈帝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了石印印刷術,將印刷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西方各國印刷技術蒸蒸日上,而閉關自守的中國封建帝國仍廝守著的雕版印刷技術,與之逐漸拉開了距離,這種差距到了19世紀中葉充分暴露,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印刷技術手段恰恰充當了文化入侵的利器,由西方傳教士帶入了中國[4]。
石印印刷術進入中國后,最初的使用者是上海徐家匯土家灣印刷所,用來印制天主教宣傳品,點石齋書局緊隨其后,將這項技術運用于一般書籍的印刷。1869年,德國攝影師阿爾貝特發明珂羅版印刷術,1875年前后傳入我國,珂羅版印刷解決了傳統印刷工藝中無法避免的網點痕跡的問題,使得印刷品更接近原作風格韻味,復制效果更佳[5]。
石印印刷為中國出版界開創了新紀元。1832年底,廣州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開辦的石印鋪,自此,經營石印者漸多,終成席卷全國之勢。光緒年間,僅上海一地,石印所就有56家,比鉛印機構多一倍還有余,使得圖書的出版速度與印刷質量大為提高。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圖畫,以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鴻文堂五彩書局為最早,此后,中國人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創設中西五彩書局,專印彩色圖畫。富文閣、藻文書局及后來的彩文書局、崇文書局等,也陸續經營彩印。俞復、廉泉等創辦的文明書局,于1904年開設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課本、圖畫和地圖。石印印刷的普及為近代美術畫報的傳播提供了技術保障,使得書刊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受益最大的是古書與圖畫的影印出版。正如戈公振所描述的:“我國報紙之有圖畫,其初純為歷象、生物、汽機、風景之類,鏤以銅版,其費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繪畫時事者,如《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書畫譜報》等是。”[6]
新聞提供內容,石印提供技術,以《點石齋畫報》的創辦為標志,畫報出版成為晚清文化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繼《點石齋畫報》后,影響較大的石印畫報還有《圖畫新報》《飛影閣畫報》《白話圖畫畫報》《飛云閣畫報》《圖畫演說報》《啟蒙畫報》等。畫報中刊登的大量諷刺畫、時事漫畫和宣傳畫,以“圖說”的方式演繹新聞時事、科學、博物、風俗、逸聞、掌故,畫報的內容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宣講基督教教義走向了政治與文化的啟蒙,起到了豐富文化生活、傳播科學、開啟民智的作用。晚清畫報為民國畫報的大量出現創造了條件,也成為以后漫畫、連環畫、年畫興起的嚆矢。
3.民國初期的美術畫報
民國初期,各大都市的藝壇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在市場化進程中,藝術家的自我價值得到確認,藝術家的群體意識也隨之覺醒,各種美術團體紛紛成立。這一時期美術團體的性質已與以往的文人雅集有所不同,是一種帶有行業性質的松散的藝術家組織,但是由于現代形態期刊尚處于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由美術社團創辦的美術期刊尚未出現,美術期刊主要還是以畫報為主要類型,畫報出版方興未艾。在眾多的美術畫報中,以《時事新報》《滑稽畫報》《星彰畫報》《民主畫報》與《真相畫報》為較早一批,其中《真相畫報》的影響最大。
《真相畫報》(圖1.3)于1912年1月5日創刊,可謂是近代畫報的終結者,也是現代畫報的發軔者。實際上,《真相畫報》兼具革命雜志和美術雜志的雙重色彩,這與其創辦者高奇峰本人具有革命家和美術家的雙重身份不無關系。高奇峰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與高劍父、陳樹人并稱“嶺南三杰”,同時也是同盟會早期的會員。他幼年時因父母相繼謝世,隨其四兄高劍父學習繪畫,1907年赴日本留學,師從田中賴璋,并在高劍父的影響下,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高奇峰秘密潛回國內謀在廣州起事。武昌革命肇始,他與其兄高劍父同到上海合辦《真相畫報》,同事者有著名畫家、革命黨人黃賓虹和馬星馳[7]。

圖1.3 《真相畫報》
作為一份具有革命色彩的期刊,《真相畫報》的宗旨在于“監督共和政治,調查民生狀態,獎進社會主義,輸入世界知識”。由創刊號《緣起》一文中提出的“戰事告終,南北統一,民國成立,共和伊始,吾華之父老昆弟拭目以觀自由民權之臻治者,斯其時矣”,可知其宣揚民主共和的辦刊定位。《真相畫報》因揭露袁世凱竊國陰謀,深受革命黨人稱道,也正是因為它宣揚革命而為當局所不容,僅出版17期就被迫停刊。
《真相畫報》是一份新型的畫報,圖片占了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在第3期的征稿廣告中,編者將征集的圖畫大致分為五類:
1.形勢攝影畫(于國內軍事要點、交通樞紐、名城巨鎮、山川厄塞以及一切名勝,凡有攝得全圖景色清晰者,無論畫幅大細,如肯割愛,俾本社插入報中,以開國民新眼界)
2.國內偉人照像(古代英雄像、洪朝人物像、當代名人像)
3.美術畫(人物、山水、花卉、鳥獸、魚蟲,無分古今)
4.滑稽畫(能以詼諧之筆,作警世良箴者)
5.歷史畫(可喚起眾人愛國之思,扶持社會之秩序,以古為鑒)
對于“美術畫”的意義,編者特別強調:“世界發達,則物質進化,不可無美術以為表揚,而南北異派,中西殊軌,本報記者合種種家法為一手,洵為美術界別開生面,而對于學堂教科,亦足資參考而增學識。”
《真相畫報》是民國初期重要的美術期刊,刊登了一批有價值的美術研究文章,如陳樹人的《新畫法》《圖畫教授法》、惠蓀的《中國美術志》、高劍父的《論瓷》《論古瓷原始于陶器》、海風的《工藝指南》、黃賓虹的《三代古璽》《論北宋畫學之盛》《東坡開文人墨戲畫》《論宣和圖畫譜之美備》《論上古三代圖畫之本原》《論魏晉六朝記載之名畫》《論畫法之宗唐》《論五代畫院界作之創體》《論五代荊浩關仝之畫》等。《真相畫報》還刊登大量美術圖片,包括中國畫、漢畫像磚等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以及西洋繪畫作品。
《真相畫報》在出版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它既是近代畫報的終結,又是現代畫報的發端,同時,由于刊登大量的新聞和地理攝影圖片,也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攝影畫報,因此,梁得所稱之為“中國攝刊照片的圖畫雜志之開元”。除此之外,《真相畫報》還發表了大量滑稽畫,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漫畫刊物。因而,《真相畫報》在美術史和出版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初的美術畫報還有《滑稽畫報》《漫畫綜合》《美人世界》《上海畫報》《世界畫報》等。《滑稽畫報》1911年4月創刊,卷首標明每月出一期,可僅出版了第1期后便夭折。它是我國漫畫發展史上早期美術期刊之一,由漫畫家張聿光、錢病鶴、馬星馳、丁悚、沈伯塵、汪綺云等共同發起創辦。《漫畫綜合》1917年創刊,由上海文美社出版兼發行,僅出一期。該刊是但杜宇主編的我國早期美術期刊之一,內容豐富,印刷精美,其中有幾幅圖片采用彩色印刷。1918年8月,但杜宇參與的另一本漫畫期刊《上海畫報》創刊。該刊由上海文美社出版發行,但杜宇、徐枕亞、錢病鶴編輯,上海清華書局總發行。雜志卷首的征稿章程要求稿件能描摹社會狀態,具有教育意義,思想新穎、趣味深長,由此可窺雜志之辦刊宗旨,該刊也是在僅出一期后停刊。1918年8月《世界畫報》創刊,孫雪泥為雜志編輯兼發行人。該刊由上海生生美術公司出版,作者包括張聿光、劉海粟、丁悚、劉曉霞等漫畫名家。創刊號欄目有“名勝”“工藝”“歷史”“新聞”“博物”“軼事”“裝飾”“風俗”“游戲”等,早期以刊登繪畫為主,晚期也刊登照片和圖片。雜志刊登的繪畫作品有寫意畫、油畫、國畫以及劉曉霞、魯少飛等人所作街頭速寫和精湛的京戲臉譜,獨具一格。
民國初期,以《真相畫報》為代表的期刊大多只是具有都市大眾畫報的意味,專業性和學術性并不明顯,之后,隨著美術教育的發展,專業的美術期刊才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