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與美術發展
- 盧培釗
- 3321字
- 2023-02-20 18:08:25
緒論
美術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是物質文化資料,對這些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美術史研究的首要任務。除了實物、圖像等材料外,出版物也是物質文化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術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和西方思潮的影響下,中國20世紀前期的美術思想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但我們對其的研究還較為薄弱,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相關出版物資料完整而全面的梳理。
近年來,關于民國時期美術類圖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主要是因為書籍相對于期刊、書信、手稿等文獻而言,更便于保存,民國時期出版的美術類圖書大都得以完整地留存下來。但是,對期刊、報紙類文獻的搜集、整理則要困難得多,一個世紀之前的期刊,許多或已成劫灰,或殘缺不全,搜集完整已十分困難,導致對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的研究較為薄弱。
美術期刊是中國美術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參照、載體和橋梁。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內容豐富,品種眾多,共有400余種,全面反映了民國時期的美術理論、美術教育、美術創作、美術展覽、美術社團、美術市場、美術出版等多方面的情況,記錄了這一時期展覽資料、社團章程、會員名錄、學校師資、畫家潤格等大量的美術活動資訊,是研究民國美術發展動態的第一手資料。作為早期美術學術活動的重要平臺,美術期刊是民國美術思想形成、討論、傳播的主要載體,展現了各種藝術思潮融合交匯的景象。
美術期刊是研究近現代美術家個體的寶貴史料。現代報刊在近代中國士大夫階級向現代知識分子轉型的實踐中產生,現代美術期刊反映了近現代美術家的出版追求,在這些各具特色的美術期刊背后,可以看到一批抱有出版理想的美術家的身影。正是因美術家直接介入美術期刊的出版運作,才有這一時期眾多個性鮮明的美術期刊競相出版的局面,因此,美術期刊為近現代美術家個體研究提供了生動的例證和資料。
美術期刊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分期的重要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美術期刊是近現代出版發展的一個縮影,其生存境況是出版業興衰的一種標記。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的數量變化與出版業規模曲線大致吻合,不同地域美術期刊數量的不同也反映了當時出版業發展的地域性差異,因此,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研究既是美術史研究的范疇,同時也是近現代出版史研究的新領域。
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雖然種類繁多,但是仍然存在亡佚的危險。根據前期的調查考證發現,現存很多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已經嚴重風化,紙張黃脆,保存困難,目前國內很多圖書館館藏的民國時期的美術文獻已經不具備對讀者開放借閱的條件[1],還有部分期刊甚至已無從尋找,因此,整理研究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具有搶救珍稀美術文獻的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期刊與雜志兩者概念和含義的理解有不同的認知,歸納起來為兩類三種:一類是“同一說”;一類是“包容說”,其中含兩種不同的觀點。“同一說”的觀點認為期刊就是雜志,兩者無區別;而“包容說”又分為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雜志屬于期刊的一種,即期刊泛指一切連續出版物,包括雜志、報紙、集刊;二是認為期刊屬于雜志的一種,雜志分為定期和不定期連續出版物,而期刊屬于定期出版的連續出版物。2005年9月我國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中,將期刊定義為“期刊又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順序編號,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出版物”。對期刊與雜志概念的界定并非本書研究的重點,為研究的便利,本書中關于期刊概念的界定,取期刊就是雜志的“同一說”,即本書所研究的對象是民國時期出版發行的,以美術為主要內容,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出版物。
17世紀初期,西歐先后出現報紙和期刊。早期的報紙和期刊,兩者在出版形態、名稱、開本、周期等方面極為相似,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紙和期刊才逐漸凸顯出各自的出版特征,形成不同的傳播媒介特點。在中國早期的出版史上,同樣經歷了期刊和報紙出版形式區別不明顯的階段。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曾提出:“所謂報,嘗包括雜志及其他定期刊物而言。”一些出版物名為“報”實為“刊”,民國時期大量存在的“畫報”,從開本、標識的卷期出版號、創刊詞方面判斷,實際為期刊。因此,民國時期的美術類畫報,亦是本書的研究對象。民國時期,大量報紙有美術副刊,如《中央日報》的副刊有近100種,對于民國時期的美術研究而言,這些美術副刊同樣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報紙美術副刊的印刷成品多以散裝折疊形式出版發行,而期刊的印刷成品均是以裝訂成冊形式出版發行,因此,由于受本書研究中期刊的概念所限,報紙美術副刊不在本書研究范圍之內。
綜上所述,本書對美術期刊的界定有三條原則:一是美術期刊首先是期刊,要具有期刊的基本屬性。二是美術期刊要具有美術的屬性,內容上屬于書畫、雕塑、漫畫、木刻等造型藝術范疇,有些期刊名為藝術,但以文學、攝影為主,涉及美術的內容較少,此類期刊不在本書研究范疇之內;但是,某些非美術類期刊出版的美術專號或特刊,如《東方雜志》“中國美術專號”,因具有重要的美術史料價值,亦列入本書的考察范圍。三是本書以影響較廣、發行時間較長、學術意義較大的美術期刊為研究對象,有些期刊傳播范圍小,沒有公開發行,也不被列入研究范圍。
目前,在民國美術期刊資料整理及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基礎性成果。許志浩的《中國美術期刊過眼錄》,收錄了1911年至1949年出版的美術期刊400余種,按期刊出版年月的先后次序編排,介紹期刊的創刊和停刊年月、出版卷數、編者、出版者、出版地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上海出版志》《上海美術志》等地域方志中,介紹了民國時期在上海出版的100多種美術期刊的創刊時間、停刊時間、發起人、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在已經出版的中國美術通史、近現代美術史等著作中,有專門的章節對民國美術期刊進行簡要介紹。但是,由于篇幅和體例所限,現有的成果對民國美術期刊基礎性的研究仍有一些遺憾,對美術期刊僅作條目式的著錄,對期刊文本的挖掘未能深入,對其中的學術價值與出版價值的系統整理尚未充分展開。
系統考察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的發展脈絡,對其中的文本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厘清美術期刊在民國時期美術發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本書的主旨所在。本書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發展研究,主要考察近現代美術期刊的產生與發展全過程,按出版時間、辦刊地域、藝術類別對美術期刊進行分期與分類研究,系統反映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的發展脈絡;二是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與藝術教育發展關系研究,主要考察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對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推動作用;三是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與西方美術傳播與現代藝術關系研究,考察美術期刊在近現代西方美術引入中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影響;四是民國時期的美術期刊與傳統藝術傳承關系研究,主要考察民國畫壇格局下美術期刊與金石書畫傳統藝術的承續與演進關系。通過以上研究,希望能夠對民國時期美術期刊在中國美術史和現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價值進行定位與定性,探討期刊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和傳播載體對民國時期美術發展演進所產生的影響。
以民國美術期刊文獻為基點,研究民國時期的美術活動、美術思潮、美術理論和美術實踐,涉及近現代政治、社會、文化等復雜系統,原始資料的收集、整理、鑒別工作細致、煩瑣,工作量巨大。筆者輾轉上海、南京、北京、廣州、杭州等地開展資料調查,共收集到美術期刊原件約100種,對部分期刊原件已無法考察的,則需要通過其他旁證資料進行延展研究,力求還原真實,全面深入。
從總體上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的學術視野基本囿于“美術”內部,而未關注美術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地帶。近年來,近現代報紙期刊等大眾傳播媒介與文藝的關系研究受到關注,但是近現代美術大眾傳播媒介研究卻被忽略,形成了民國美術史研究的一個空白點,因此,本書嘗試在美術史研究領域引入期刊傳播媒介的視角,考察民國時期美術期刊的傳播特點、傳播方式、傳播主體等內容,期待能夠為近現代美術史與出版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補充。
[1] 一般傳統文獻的紙張選植物韌皮纖維用手工工藝制成,紙張呈中性偏堿性,耐久性較強,而民國時期的文獻紙張多為機械磨木漿紙和酸性化學漿紙,酸性強、質量差、保存期短;解放區文獻的紙張主要用稻草制成,酸化尤為嚴重,如果不及時搶救,此類文獻將在50年到100年內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