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策展之道
- (瑞士)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 1443字
- 2023-02-27 17:52:53
中文版序 策展可以抵抗遺忘,為未來賦能
很高興《我的策展之道》這本書能在中國出版。中國在我的工作,乃至我的人生中都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96年或1997年,在那之后,我又去過中國很多次。我與許多中國的策展人合作過,包括已故的黃永砯和陳箴,也包括與我合作策劃“移動中的城市”的侯瀚如——當時我們跑遍歐洲,到了中國香港、泰國曼谷,討論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藝術,將藝術與城市聯結,也和許多當時還很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合作。我也為中國的藝術家策展:2004年,我在邁阿密摩爾空間策劃了楊福東個展“竹林七賢”,將他介紹到美國;2006年,我在倫敦巴特西發電廠策劃了“中國發電站”中國藝術家群展,將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中國藝術家匯聚到一處;2021年,我們又在中國策劃了一次“做”(Do It)的項目,邀請了108位華裔藝術家提供指令,并出版了圖書《做:中國2021》。
這僅僅是我與中國密集而長久的聯系中的一些片段。如果追溯至源頭,要到1991年我策劃廚房展的時候,那時黃永砯就是我的鄰居,我的策展職業生涯也是從那場展覽、那間廚房開始的。
本書可以算是一本自傳,講述我進入策展領域的故事,我少年時踏上的遠游,以及那些大多在歐洲夜間列車上完成的旅行。十六七歲時,我開始去拜訪藝術家,那是一切的開始。我首先拜訪了彼得·費茨利和大衛·威斯,當時他們正在制作《萬物之道》(The Way Things Go)。這個充滿細節、令人驚嘆的影片展現了事物間無休止的連鎖反應,也引發了我人生的連鎖反應。我還拜訪了安妮特·梅薩熱(Annette Messager)、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格哈德·里希特、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和阿里吉耶羅·波提。波提告訴我,我應該關注藝術家未曾實現的項目,然后助力他們實現。這個建議伴隨我至今。我現在還是每天問藝術家這個問題,嘗試幫助他們實現未完成的項目。可以說,與藝術家們一起思考有關策展的新的游戲規則,是這本書的核心。
而我的工作路徑則是打破人文和科學的界限,嘗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匯聚到一處:藝術、科學、音樂、文學等等。正如英國新浪潮科幻小說家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 G. Ballard)所說,策展有關“制造連接”(making junctions)。這當然意味著策展這個職業非常傳統的部分——物與物的連接,不過,我也總是超越物,在人與人之間實現連接。我每天都與不同的人對話,將藝術家和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匯集在一起。可以說,這就是我策展流程的一部分。超越物,包括米歇爾·塞爾(Michel Serres)所說的“準物”(quasi-object),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所說的“非物”(Dematerialization)
,以及蒂莫西·莫頓(Timothy Morton)提出的“超物”(hyper-object)
。本書記錄了我這些年策劃的很多展覽,比如“做”、“移動中的城市”、“實驗室”(Laboratorium)以及啟發我的一些展覽。所有的展覽無非就是:用物策展,用準物策展,用非物策展,用超物策展。
所以,這本書不僅是我的故事,也是一部策展史,記錄了啟發我的展覽、藝術家和前輩策展人。我認為,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下,記錄尤為重要。因為越多的信息反而意味著越多的遺忘。在我看來,策展人的工作也包括幫助大眾抵抗遺忘,找到動態的記憶方式。未來通常是由過去的碎片組合而成的,抵抗遺忘就是為未來賦能。
最后,我想以此書,也就是《我的策展之道》的中文版,紀念我的摯友埃特爾·阿德南(Etel Adnan)。她是一名詩人、作家、建筑師、非凡的藝術家,是我靈感的源泉。她去年在巴黎辭世,享年96歲。我從她那里收獲了人生箴言,或者可以叫作人生信條——有關我的策展工作和策展抱負的信條。她是這樣說的:“世界需要團結,而非分離;需要愛,而非懷疑;需要一個共同的未來,而非孤立。”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