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自從領悟玄機,功力大進,每天練氣,煉劍,卻一點都不覺的煩悶,反而因為功夫長進,心胸開闊,性靈通達,領會到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樂趣,此樂不同凡人七情六欲由外物刺激所帶來的暫時快樂,更像是從心里自然發出,無始無終,清爽無比。
有此之感,更是勤修這練氣,煉劍之法,不覺已過月余。
又是一個月明風清的午夜,張元正在凝神運功,此時坎離之氣不斷循環往復,真元漸漸凝煉,而張元竟然呼吸漸漸微弱,待到一個周天行完,呼吸一下就變的徹底消失。
突然中宮玄竅突然大放光明,五內如火焚一般,一股極其炙熱之氣,忽然從中宮玄竅中沖出,在將要由全身亂竄之時,張元自定中感應到此狀,心神忙從定中醒來。
張元一醒,便察覺真氣運行迥異平常那么溫和沉靜,反而有不受控制之狀,而且平日五臟六腑那么空靈,想在卻炙熱如焚,想著平日修行勤快,最近更悟出許多練氣玄妙,真氣更是凝煉,怎么會有此走火入魔之景,心中不由大驚。
但又想到此時正是緊要關頭,驚懼反而有害無益,連忙凝神攝心,將心神歸入玄竅,想將這股真氣壓制回中宮玄竅,使其調合純一。
不想這真氣威力十分厲害,費勁心力,竟然一時間只能使其回往中宮玄竅,卻不能將其凝煉純一,仍然有不受控制之狀,反而心神受到反應,雜念紛紛,但總算平日功夫不負有心人,定力深厚,雜念頻出之時,卻能將一點心神專一一處,不為魔念所所擾,但也不能有其他動作。
心神正在苦熬之時,時日一久,忽觸靈機,竟能潛神返照,一點靈光于紛紛魔念之中,脫穎而出,全然不受影響,而此時,心靈的收攝之力更大,中宮玄竅之中的真氣竟然能一一由心神匯聚,雖然還是那么炙熱,但卻能漸漸調和純一。
待到真氣純一之時,卻自行流轉,從臍部中宮玄竅,直入下丹田,仍沿督脈舊路,直上泥丸金頂元宮,并且每過一處關竅,那炙熱之力便消散一分,待到到了泥丸金頂元宮,突然變的清涼無比。
而此時,金頂元宮之內平時真氣蘊養的元神靈光,遇到這股真氣,突然大方光明,一股活潑潑的感覺也由不可知之處而發,頓時雜念全消,五內空靈,肉身似要化為烏有一般,就在此時平日的一股肉身束縛心靈的沉重之感,兀地全消,只覺神與天會,萬籟俱寂,宛如一個智珠,表里通明,通無塵滓。
而張元此時也由靜生明,久之頓覺氣機和暢,隨后也不管其它,自任真氣與元神靈光交匯,人也入了深層定境,只待到功候到了,自然蘇醒。
五日后
天光正亮,太陽自遠方升起,晨間輕霧正不斷撥弄著陽光,使洞府之中,光影閃逝
忽見洞中石床之上,一道身影漸漸有了動作,只見其雙眼慢慢睜開,透出了兩顆溫潤光凈似能看清萬物的眼珠,隨后雙腿微伸,在石床上放平,人還是坐在原地,也不見其用力,就這么從腳部與石床交接立根之處,慢慢的似木枝一般筆直的緩緩立起。
待到人影起立,隨又邁步走出洞外,一聲長嘯突然從口中發出,周似龍吟又似鳳鳴,聲音又勁又朗,直傳的四野皆聞,震的滿山飛鳥如同萬道利劍,直射入九天云外。
周身更是袖袍無風自動,隨即方圓丈許平地風升,一股霧氣,夾雜著袖袍呼啦啦的聲響,由那股風力攜帶,直接沖向高空之上,擾得天空中云霧翻滾,也不知沖出了多遠距離
而這一聲長嘯,過了刻許方止,而風力也漸消,來人也踱步返回石床之上,盤膝坐下。
“沒想到這月余之功,竟然讓我的功力精進如斯,以前領悟的功夫真是精妙,此時元神已經在泥丸宮中凝煉成形,全然不似當初那么輕浮,更是內外感應,與天地之間有一層微妙默契,方圓里許,只要凝神靜慮,萬籟動作聲音,均能諦聽清晰。不論鳥獸,真個可喜可賀”
“而且元神凝煉之后,雖然平時不能出竅,但以后就算肉身損毀,也能自將天靈震破,元神投往他處,自去轉世投生了,簡直多了一條性命呀”
“只是以前看前師所載的道書中論述,自已前日所遇之景,卻是無有,真個怪哉。”
“算了,不想了,上月領悟的真法,前師書中也無記載,也許是自己領悟的真法有不妙之處也未可知
“不過今次將元神煉成,真個暢快,以后只需要用水磨功夫加緊運功,將那泥丸九宮中的明堂宮、洞房宮、流珠宮、玉帝宮、天庭宮、極真宮、玄丹宮和太皇宮,一一打通,自已便可將這筑基功果完成了”
“哈哈哈”
張元心中想罷,面露喜意,不住輕笑,總算修行日子久了,心性沉穩,不然照著剛來之時的心性非要放聲高歌不可。
又想到自己此時元神已經凝煉,已能存思符篆,不須以指凌空虛繪,只須默存符篆精義,便可念動法隨,識為意法,如同彼時那三化真人一般,隨手便可發出碧焰火雷,不論斗法護身,俱能有極大威力。
自已以前所習法術,威力尚差,不如在前師所傳的那本道書和那本碧靈秘篆記載的法術之中,稍學一二,為自已對敵或拜師山行之時,多個助力,豈不更好。
想罷便做,將那兩本道書拿出,一一翻閱,待到看完,已擇定了數種法術。
前師所傳書中能與碧靈秘篆中相比的只有那“紫火丹雷”和“五行一氣法”,所以張元只擇了這兩個。
這兩種法術,紫火丹雷,全由本身功力運用,放出紫電雷火,純陽至剛,最為自已喜愛,但頗耗功力。
五行一氣法,正是那收攝祭煉五行精氣之法,最高境界可以五行歸一,煉煙為光,生生不息,只是沒有百十年苦功,卻是妄想,但自已為將那散亂精氣再次凝成形,也尚可以。
而那碧靈秘篆中,張元排除了一些極陰邪之法,只擇了“五鬼隱形遁”與“碧靈七煞神光”。
五鬼隱形遁,能以法篆召攝五鬼陰靈濁煞之氣,隱身飛形,雖然沒有劍遁快,但平時遇到難以對敵之人,也可用以躲避。
碧靈七煞法光,能以真氣合煉地煞之氣,化為法光,光中有無形陰火,不僅能護身,也能對敵。
只是前者好學,后者難精,但后者能隨本人功力增強,威力也尚不弱。